诺贝尔文学奖作者 与蒙特雷华人的往事
“排华法案”阴影下
2020/07/05 | 作者 冯霜 | 收藏本文
人口稀少的海滨城市的好处是,即使疫情期间当地颁布了居家令,但人们仍可以三三两两前去海滩边进行散步、骑行等户外活动,还有机会静下来,仔细打量一座城市,发现一些曾经无数次经过,却没有留意的有趣的历史细节。比如,美国加州蒙特雷县蒙特雷市首个有历史记载的华人女性琼斯·梅(Jone Quock Mui)的介绍牌,以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与当地华人群体之间的故事。
美国华裔女性“第一人”
琼斯·梅是蒙特雷市,甚至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史可载的华裔女性。这位“名垂青史”的美国华裔女性1859年出生于加州蒙特雷县的洛博斯湾(Point Lobos)。在此之前的八年,即1851年,她的父母乘船从中国广东来到加利福尼亚。洛博斯湾在19世纪后期是一个繁荣的多文化社区。梅非常有语言天赋,她能说五种语言,在1876年嫁给了渔夫Jone Yow Hoy。
1876年,梅一家搬到了位于佩斯卡德罗角卵石海滩附近的“中国渔村”,这里孕育了第一代华裔美国渔民。这家人后来又搬到了Point Almejas,如今霍普金斯海军基地的位置。当1906年的那场大火烧毁了中国渔村,他们与其他中国移民一起在罐头厂街的海滩的村庄定居下来。1924年,琼斯一家又买下了浪街(Wave Street)774号的房子。
因为梅会说多国语言,她成为多元化的蒙特雷地区不同族群和文化之间的协调者和沟通者,她被称为“西班牙玛丽”。梅作为自豪、独立和勤劳的妇女,为她所代表的多元文化社区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孙女玛丽·钦·李(Mary Chin Lee)说,直到1936年梅去世,她的手都在不停工作。
上网搜索,可以发现一篇关于梅的孙女格里·萨巴多(Gerry Low-Sabado)述说自己的华人祖先故事的文章。文章说,孙女格里很长时间内,都不知道自己跟华人祖先的关系,她猜测大概与1882年排华法案有关。
据历史记载,“1882年排华法案”阻止中国移民成为美国公民,但是他们的子女在这里出生,成为美国的第一代华裔美国人。受到其他族裔渔民的阻拦,中国渔民无法在白天捕鱼,他们只好夜间出行捕鱼。
这篇写于2017年的采访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第一代华人在美国谋生非常之不易。
华裔美国人:成功与悲伤共存
从19世纪50年代到1906年,蒙特雷的“中国角”一直被一个中国渔村占据,这是西海岸最大的渔村之一。中国渔民最早在蒙特雷湾开采丰富的海洋宝藏,早在19世纪50年代,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使蒙特雷成为加州最成功的渔港之一。中国移民在罐头厂街的故事是一个成功与悲伤并存的故事——艰辛的工作混合着猜疑、文化冲突和纷飞战火。
到1853年,大约有500到600名中国渔民在蒙特雷附近的深水海域作业。华人社区已经很好地建立了卡布里罗角 ,也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大学霍普金斯海军站,在蒙特雷海洋馆隔壁,位于罐头厂街的北部,这里被称为“中国角”,从1853年到1906年,都是蒙特雷半岛的中国文化中心。
这些技术娴熟的中国船员在蒙特雷开创了第一个商业捕鱼业,先是捕捞鲍鱼,后来又捕捞鳕鱼、沙丁鱼、鱿鱼等其他种类的鱼,以及牡蛎和贻贝。到1900年,每天约有200至800磅的新鲜的鱼被送到旧金山克莱街忙碌的鱼贩子那里。中国人还生产了大量的干鱼、干的鲍鱼肉和鱼翅。其中一些干货被运往内华达山脉的矿场,但大部分被直接运往移民们的家乡中国广东。
和中国许多典型的渔村一样,“中国角”实际上是建在海岸线上的,村里许多吊脚房就悬在多岩石的海湾岸边。这个村落由许多粗糙的建筑物组成,围绕着一条街道。村里的平底渔船不是搁浅了,就是被拴在了船主的后门。
游客们通常在看到村庄之前就能闻到它的味道。竹竿和绳索上挂着各种各样晒干的鱼,而附近的田地则用来铺撒和晒干芳香四溢的鱿鱼。似乎每一个中国角的居民——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被雇来捕捉、清洁或处理“深海的馈赠”。
中国角给蒙特雷带来了许多东方的浪漫和神秘,以及东方的生活方式和物品,例如这里有中国杂货铺,有中国餐馆,当然也有中国庙堂——它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民们日常在这里祭祀。在所有华人聚居点,用华丽的雕刻和熏香装饰的庙堂是华人移民们最主要和最中心的公共与社会生活场所。
不幸的是,蒙特雷湾日益拥挤的水域对渔业资源日益激烈的竞争——19世纪后期的文化偏见和反华法律加剧了这种竞争——对蒙特雷华人社区的未来并不是一个好兆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带到”黄金之州”的矿山和铁路上,他们被日益占主导地位的欧洲裔美国人以怀疑和蔑视的眼光看待。
然而,意志坚定的华人注定要在当地的历史上扮演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罐头行业崛起为国际鱼类罐头行业的过程中。当沙丁鱼工厂最终建在罐头工厂街时,许多早期的技术工人都是“中国角”中国渔民的后代。
尽管在历史上,美籍华人受到诸多不公正对待,今天,美籍华人仍然是加州社区繁荣和成功的一部分。在蒙特雷,华人社区因其对世界闻名的捕鱼业和罐头工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辛劳、技能和贡献而受到特别表彰,这个行业实际上是由罐头厂街的“中国角”的渔民家庭开创的。今天,在蒙特雷半岛上的太平洋丛林市,每年一度的中国灯节仍在进行着,纪念着那些为这片土地做出过贡献的华人先祖们。
约翰·斯坦贝克的华人朋友
在梅的介绍牌旁边,还有一个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和中国人的关系的介绍牌。
在蒙特雷市海景大道的罐头厂街(Cannery Row),是1953年为纪念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写的众所周知的小说而命名的。如今,它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这里的华人给了斯坦贝克不少创作灵感。他的小说《罐头厂街》和《伊甸园之东》都有写到在蒙特雷湾的华人,例如真实存在的华人“shorty Lee”(李矮子)。在《罐头厂街》中,他塑造了一个中国杂货铺老板李宗(Lee Chong,据说真实生活中,店主叫 Won Yee),他书写了加州华人在美的遭遇。
斯坦贝克在《伊甸园之东》中李的故事是1882年的加州排华法案的一部分缩影。这部法案是加州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排外法案,据说因为认为“他们扰乱了社会秩序”,所以法律禁止中国女性进入美国,这意味着中国男性很难结婚。正如李的父母的悲惨经历所显示的那样,早期在加利福尼亚的中国人仍然是美国的局外人,他们饥渴地注视着这里,常常孤独地死去,被遗忘在异乡的土地上,他们通过以奴隶的工资修建铁路来帮助开垦、耕种和赚钱。
1900年代,美国加州蒙特雷附近的一个中国渔村。两艘渔船停在散落的贝壳堆中。
在《与查理的旅行》一书中写到,1960年代,约翰·斯坦贝克带着他的狗查理回到了蒙特雷半岛,他去了当地的一家酒吧,询问他的很多老朋友的近况,被告知比如矮子李和艾德·里奇都已经去世了。那天晚上他很伤心,一个人游荡在蒙特雷市中心的街道上,像个孤独的幽灵。
位于萨林纳斯市的“斯坦贝克国家中心”,还原了他的小说作品中的场景,其中《罐头厂街》里李宗(音译)的店铺也被真实还原,旗袍、布鞋,中国杂货罗列其中,仿佛将上世纪的华人世界呈现在眼前。据说,萨林纳斯的唐人街里,曾经餐馆、旅店云集,一个叫做莲花旅馆的地方,如今被“唐人街复兴计划”改造成中央咖啡馆,市政建设者们试图以此为中心,重新恢复被流浪汉占据的唐人街的繁荣。
居住在蒙特雷半岛的华人作家和画家李萱第一次读斯坦贝克的小说《罐头厂街》是在她11岁的时候,成年后她经常重读。
“每次我在书中见到斯坦贝克时,他对神秘而永恒的局外人——华人的描写都会打动我的心:《太平洋小树林里的老中国人》(the old Chinaman in Pacific Grove),他在黄昏时分穿着一只拍动的鞋子走到蒙特雷湾,在夜里总是独自垂钓。一个从萨林纳斯来的小男孩安迪,他很想反抗,却遇到了一个老人,于是他就唱了一首打油诗来嘲弄老人:“清崇华人坐在栏杆上——‘一个白人来了,把他的尾巴砍了下来’。老人转过身来,男孩从那双棕色的外国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一幅精神空虚的景象。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人正是从这片垂死的土地上逃往加州的。从这两个棕色的眼眸里,能瞥见安迪最终被排除在外的绝望。”李萱在其个人网站上写道。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