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26秒周期“心跳”谜团待解
2025/10/25 | via. 媒体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节选
摘要:尽管科学不断进步、数据持续积累,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解释这种震动在60多年间所展现出的规律性、持续性与强度,其根本成因也仍是未知。
地球每隔26秒就会震动一次,这一震动跨越陆地和海洋,背后的规律令人费解。这其实是一种微地震,60多年来,全球的地震监测仪器每次都准时监测到了这种震动。
震动的源头位于几内亚湾,即西非海岸前方。据监测,在该区域,这种震动发出的信号稳定且单调,难以用简单的原因解释。关于其起源的理论既包括海浪对非洲大陆架的持续冲击,也涉及大西洋海底的火山活动或岩浆活动,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假设能够给出确定性的答案。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站的地理学家杰克·奥利弗在浏览不同基站的观测记录时,觉察到这种震动发出的信号。1962年,他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双月刊上宣布了这一发现。他将这种现象定义为“一种频率约为26秒一次的全球性微震风暴”。这种震动持续数日,并向全球传播,其表现与波动持续时间短且无规律的常规微地震截然不同。
奥利弗提出了两种假说,一种认为是长波长海浪冲击几内亚湾的大陆架,从而产生瑞利波(一种常见的界面弹性波);另一种则认为震动的成因与南大西洋下方的岩浆运动有关。两种假说都强调,这一神秘现象的源头可能是海洋与地质结构的相互作用。
随着研究的推进,证据逐渐明确:来自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地震监测数据均将源头指向大西洋中靠近邦尼湾与圣多美岛的海域。正是在这里,全球范围内探测到的瑞利波以每隔26秒一次的频率发出。
然而,这一情况又引出另一种可能性:这种波动会不会是由圣多美岛下方的岩浆活动或海底热液活动引发的震动呢?问题在于,该区域既没有活火山,地表也不存在能支持这一假说的迹象,比如海水冒泡、温度变化或气体释放等现象。
进入21世纪,全球地震台网的扩建与环境噪声分析技术让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探测精度得以提升。2013年,《国际地球物理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在几内亚湾探测到了两个不同的震动源头。其中一个源头的频率为0.036赫兹,位于圣多美岛火山附近,其成因似乎与火山活动有关。另一个源头频率为0.038赫兹,就是著名的26秒周期震动,它的成因既无法用构造运动解释,也不能归因于海浪冲击。
2023年,由挪威专家夏洛特·布吕兰和法国教授塞利娜·哈齐约安努牵头、发表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与该现象相关的另一个细节,“频率滑移”(即频率逐渐变化)现象。
尽管科学不断进步、数据持续积累,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解释这种震动在60多年间所展现出的规律性、持续性与强度,其根本成因也仍是未知。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