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的电话
《梦绕边关》连载26
2025/11/18 | via. 作者 华炜 | 编辑 王悦旺
摘要:团政冶处俱乐部主任赵杰敏和营教导员张庆裕突然来到工事里,要我父亲立即到团部见政委。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又到了冬季。
1966年12月的一天,父亲正带领大家在一线奋战,虽然是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但父亲他们人人头上冒着热汗。团政冶处俱乐部主任赵杰敏和营教导员张庆裕突然来到工事里,要我父亲立即到团部见政委。
随即,赵主任与父亲搭乘上一辆运器材的卡车,赶往团部。
团政委张洪生住在寺庙的一所土房内。他见面后问我父亲:“听说你会速记?能达到什么水平?”
回答:“记录速度与讲话可以同步!”政委递给父亲一个本和一支笔说:“那么,我说,你记记看!”他随手拿起一张报纸就读,我父亲也刷刷的记了起来……
一篇文章念了一遍,待我父亲整理后,政委拿过父亲的记录对照,只写背(音同字不同)了两个字。政委高兴地说:“毛主席对我们这里的设防高度重视,强调我们绝不能学苏联,战争一开始,就让敌人长驱直入,这一带设防搞不好,我睡不着觉。因此,中央军委领导特别关心我们部队的行动。军委领导在视察导弹发射基地时,也都约我们去作了重要指示,军区领导也都专程到我们设防地视察,作了许多重要指示,都很重要,可惜我们记不下来,你就调到团部宣传股来吧,平时在电影组。”
从此,我父亲除了参加首长视察时做记录,参加宣传股的工作外,还经常下连队放电影。
当时全团二十多个连队,分布在近万平方公里的大漠里!连队与连队之间,最远的相距几百公里。
1967年7月中旬,父亲他们从五连去三百公里外的三连放电影。半路上,汽车突然抛锚,司机怎么也修不好,最后发现是发动机损坏了个重要部件,已经无法修好了。
那时,还没有手机,无法同外界联系,父亲他们没带水,四周都是茫茫的黄沙,如果步行回去报信,一百五十多华里的路程,一定会干死在沙漠里……
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大家渴得头晕眼花。这么热的天气,在沙漠里断水一天,人会被渴死的!大家都急得团团转,熬到下午三点,大家都坚持不住了!乘车同行的蒙古族群众干事好特老(蒙族名字)最了解这种情下的后果,他摇摇晃晃的拿起汽车上的板手,在沙漠上写下“毛主席万岁!蒙族战士永远忠于毛主席!”几行大字,静待殉职时刻的到来……
我父亲不甘心地四处跑来跑去,东倒西歪的多处寻找张望,走着走着,他猛然看到不远处的沙丘里,有块碎木,便过去用力扒了起来。扒着扒着,一根电线露了出来,父亲兴奋地继续狠扒,竟然扒出了一部可以拨号的电话!拿起电话,里边还有蜂音。父亲立即在键盘上乱拨起来,谁也没料到,竟拨通了十七号的总机(卫星发射基地的一个地空导弹试验基地),我父亲赶忙向接线员说明他们现在的处境,请她帮助联系到他们团部。
救人如救火,这位总机经过极其复杂的接转,终于在一个小时后联系上了父亲所在的团部。团里赶忙派车,于傍晚赶到,把他们救了回去。后来才知道,在一次远程导弹试验时,那部电话所在地,曾设了一个观察哨,分段观察导弹的轨迹。这个哨所撤销时,由于墙倒房塌,忘记了带走这部电话。碰巧,救了父亲他们一命。
转眼间年底到了,老兵必须退役,退役证需要贴照片。部队驻地是一片戈壁荒漠的无人区,没有群众,更没有照相馆。团里便派父亲与刘发辉同志一起去学摄影,当时的照相需要暗房和各种配方的显影剂、定影剂。他们两人匆匆去学习了十几天,回来后完成了老兵退役的照相工作。
从此,父亲不仅利用工作间隙,把写的宣传材料改成稿子发给报社,还把边防战士英勇奋战的照片也一同发去,经常被报纸刊用,更好地鼓舞了部队。有次,报纸竟连续给父亲发了一个版面,因此,父亲被调到工区(师部)政治部宣传科。但是,不论工作怎么变动,那部救命电话给父亲的人生感悟却永远难忘。
生命顽强也脆弱,杯水可定死与活。
人生苦短当努力,一片丹心献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