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外挂”, 距离带普通人攀珠峰还有多远?
2025/09/25 | 特约撰稿 田桐(凤凰卫视) | 编辑 张轶骁
摘要:一台小设备,重量仅1.8kg,助力效率提升30%-40%,可以覆盖走路、跑步、上下楼梯、骑行等十几种场景,成为日常生活中“增强人类能力”的消费级装备。
8月于北京进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不少机构已经展示出外骨骼的魅力。形如机械战甲一样的外骨骼,被体验者穿在腰部和腿部,再迈腿走路,便能仿佛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外部力量,推着自己向前。
在电影中,这些“机械战甲”以形形色色的方式附着于主角的身上,其目标是相同的:突破人类身体的物理极限。
随着技术的进化,外骨骼技术正在走入现实消费市场。无论是需要长途跋涉的户外边防、巡检行业从业者,还是肌体已经开始退化的中老年人,外骨骼为其增加的“BUFF”,都可以对其工作和生活提供不小的助力。
来自上海的极壳科技,是第一家把机械外骨骼从医疗和工业领域带到消费者领域的公司。一台小设备,重量仅1.8kg,助力效率提升30%-40%,可以覆盖走路、跑步、上下楼梯、骑行等十几种场景,成为日常生活中“增强人类能力”的消费级装备。
近期,极壳科技创始人兼CEO孙宽接受了凤凰卫视主持人田桐的采访,分享外骨骼的创业历程、市场接受情况和未来前景。
穿着外骨骼,能否攀爬珠峰?
外骨骼技术的系统性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受限于高昂成本与技术瓶颈,此后数十年主要服务于军事、医疗及工业等B端场景,动辄数十万美元。
如今,得益于AI算法、轻质高强复合材料、高密度电机与精密机构学的协同突破,消费级外骨骼的成本降到了过去的1折甚至0.1折,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田桐:目前你们的用户画像主要集中在海内外的户外摄影师、观鸟爱好者等功能型户外出行人群。市场检验下来,反馈如何?
孙宽:户外摄影、狩猎、重装徒步等场景确实真实存在,比如有背着10公斤器材进山拍鸟、拍风光的户外摄影师,还有主动找到我们的狩猎爱好者。但是更让我们意外的是一些原本并未设想,甚至认为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渗透的画像。比如有一位后台步数排行榜长期占据首位的用户,日均步数高达十万。你猜猜他是做什么的?
田桐:十万步?是建筑工地的工程师?
孙宽:不是,是一位沃尔玛超市的收车员。他每天需要将散落在各处的购物车集中并推回指定区域,日常步数维持在七万至十万之间。而且,我们通过电话回访也发现了很多像他一样意料之外的群体,比如新冠康复者或慢性病患者,原本只能走十几分钟,如今可以连续徒步一两小时,重新感受世界;还有人在通勤时间用它的阻力模式健身;也有快递小哥用它来更高效地送外卖。
田桐:2023年,你们在Kickstarter首发全球首款消费级外骨骼Hypershell Go。当时获得了3000台订单,总筹资近一千万元人民币,并登上当年的Kickstarter Best Seller。这一成绩充分验证了细分市场的真实需求。不过当时在产品尚未问世的时候,谁会愿意先掏腰包?
孙宽:可以说,众筹平台汇聚了一批“先锋投资者”。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走得更远、看得更多,去看更多的自然风光,去深度地体验这个世界。他们会提出很多针对产品的反馈,也会带着投资人的心态,把自己视为梦想的孵化者。然后我们再通过软件与硬件协同优化,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产品因我而更好”。
田桐:我很期待能用这类产品登珠峰,如果外骨骼可以帮助我完成,拓宽了我的行走边界,这有可能吗?
孙宽:先训练一个月,咱们这种“运动弱鸡”也能上,这样才说明产品是真正普及了。我大胆预测一下,珠峰将成为外骨骼行业的“纽北赛道”。(编者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位于德国,因拥有众多转弯、坡道和起伏的山丘而成为世界上难度最高的赛车赛道。)
眼下技术还没法在海拔八千米的极端环境中提供稳定、丝滑的支持,但经过几代迭代,相信未来它能够帮助普通人登顶,甚至刷新最快纪录;也能让曾因伤病告别雪山的人重返珠峰。那一天,便是行业的里程碑。
外骨骼本质是人与物理世界的可编程接口
近一个世纪以来,无人机从军用向民用的转变,催生了庞大的消费级市场。与之相似,外骨骼也在军工、医疗领域沉淀几十年后,推出了面向大众的消费级产品。
目前,极壳科技制造的消费级外骨骼Hypershell Pro X售价1199美元(约合人民币8600元),众筹低端款仅299美元。这价格不仅远低于数十万元的B端外骨骼,也比众筹平台同类C端产品更低。
孙宽表示,极壳围绕“户外消费”定位打磨产品,所有技术都服务于具体场景需求,在低成本量产的同时,也突破了舒适性、轻量化、跨场景AI自适应功能。
田桐:你觉得经营公司难吗?创业对你来讲是一个“会上瘾”的事吗?
孙宽:开公司这件事,90%的工作都让我头疼。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组织里的内耗,这些事既不创造长期价值,也谈不上实质意义,却又不得不做。
痛苦是日常,开心只是偶然。为了享受那10%真正喜欢的部分——把一件好东西做出来——你就得忍耐剩下的90%。只要那10%还在,就像鲸鱼偶尔浮上海面换一口气,就能继续深潜。
田桐:做产品这个想法刚萌芽时,你最先和谁分享?最初是几个人把概念一点点变成现实的?
孙宽:最初只有我一个人。研究生阶段我专攻外骨骼仿真——这是为创业做的系统准备。当时整天做建模优化,从理论推导出全球首款单电机双腿助力构型,突破传统试错路径。
2022年疫情最严峻时,我独自拿到首轮融资。转账当晚,我远程连线现在的CTO(当时还是前同事)。他在隔离中听完方向只说:"Prove it"。我当场在他电脑上演示能量级仿真数据,他立即同意加入,成为首个全职伙伴。
2023年底,公司仅有四五个人。我们用五个月打磨出首代产品上线众筹。众筹验证市场前景后连续完成两轮融资。之后,越来越多行业顶尖人才加入,这些曾经约都约不到的人,如今成为公司的核心力量。
田桐:你说过,外骨骼机器人并不是为了替代人类,而是为人类赋能。我们可不可以把脑洞再开大一些——未来它有没有可能演化成钢铁侠那套全覆盖战衣?目前你们只有下肢外骨骼,未来会不会把上肢、手指抓取也加进来?
孙宽:这确实是长期愿景,但我的理解可能更抽象——外骨骼本质是人与物理世界的可编程接口。当前虽然只覆盖下肢,但已实现增强人体力量(输入)、模拟水中行走(输出)、实时捕捉运动姿态并由AI动态优化(可数据化)这三大能力。
未来,它可以在工业场景中减轻劳动负荷,在医疗场景里延缓衰老,在元宇宙或健身领域提供沉浸式交互。只不过,从当下走到那一天,仍需长期探索。

2023年3月6日,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帮一名截瘫患者体验利用外骨骼机器人上下楼梯康复训练。
开发外骨骼,也是在开发你自己
每一代人的创业方向,其实都受童年文化作品的深刻影响。
孙宽小学时看《攻壳机动队》,初中开始追《钢铁侠》。当时的他觉得,只要哪怕实现其中一小部分,就是一件非常酷的事。
一路走来,孙宽做过全栈开发、算法、项目管理、品牌出海……用他的话说,“每两三年就换一个战场”。彼时的他并不知道为何要做这些选择,如今他却清晰地看到,每一段经历都在为今天铺路。
田桐:听说你从小就喜欢机器人,对你来说,外骨骼是否就是你梦想的载体?
孙宽:我选择外骨骼,不是替代,而是增强,让机器人技术回归“人”本身。用机器人与AI技术赋能人类,这本身就是我的终极梦想。
公司取名“Shell”,正是源于《攻壳机动队》里“shell”一词:除灵魂之外,肉体与衣物皆为外壳。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层外壳更强大、更自由。
田桐:从梦想到最终创业,你做了哪些准备?积累了哪些经验?
孙宽:我从初中就开始写代码,大学时期,我参加各类机器人赛,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用激光3D打印机把树脂从液体里“拉”成实体零件。那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只要肯花时间思考,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信念至今塑造着我的性格。
田桐:90后这代人共享同样的电影与漫画梦。多数人选择等待市场把产品做出来,而你选择亲自下场创造这个品类。你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孙宽:每个人都不一样,可以说是意义感的来源不同。传统机器人更像开发工具,让人在场景里省力;而我们做的,是用每一行代码、每一次结构创新,把柔性绑带再优化0.1毫米,直接放大你自身的能力与体验——这是在“开发你自己”。
我觉得人生苦短,黄金时间不过二三十年。既然时代把机器人、AI、中国顶尖工程师的窗口同时打开,我们终于能把技术压缩到贴身尺寸,做出真正好用的产品——这就是时代赠予的机会。我不来做,又等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