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APP的核心是“以民众为中心”
2025/10/05 | 作者 周兼明
据《南方日报》报道,登录某政务APP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却发现链接跳转到了当地政务服务网的电脑版页面;外地游客欲搭乘地铁出行,却难以分清“渝通行”和“渝畅行”两个政务软件有啥区别……近日,有不少读者向媒体反映政务服务手机应用“重建不重管”问题,引发网友共鸣。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社会治理,政务APP本是提升政府效能、优化公共服务的利器,却在现实中陷入“重建不重管”的窠臼。从国家网信办《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年)》可见,46.2%的网民抱怨政务APP“数量多但功能单一”,41.1%认为“功能重复”。这种现象,其实是形式主义在数字时代的变种。部分部门将APP数量、下载量作为政绩考核指标,却忽视使用效能,导致大量“僵尸APP”“空壳APP”滋生。
《南方日报》这篇文章认为,政务APP最大的槽点为“建而不优”“用而不活”。“一件事”专区列出十几个事项但大部分不能在线办理,许多省级、市级政务APP高频“上架”交水电费功能……此问题暴露的是某些部门对数字治理的认知偏差,他们将技术手段等同于治理能力,将界面优化等同于服务升级,却未触及流程再造、数据共享等核心命题。
“一个部门一个APP”的碎片化现象,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办理不同的事项需要下载不同的政务APP,注册不同的政务APP时被要求重复填报个人信息……这种数据壁垒的形成,有复杂的制度根源。一方面,因部门利益固化,导致各单位将数据视为权力象征而非公共资源。另一方面,技术标准不统一,系统接口不兼容,也使跨部门数据流通困难重重。
要破解这些政务APP的乱象,绝非简单的“清理APP数量”“优化界面功能”这类技术修补所能做到的,需从顶层设计、数据共享、制度重构、用户参与等多维度,进行系统的治理变革,其目标是破除数字形式主义,让“指尖政务”回归便民利民的本质。2024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2025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务数据共享条例》,为数据流通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务APP治理的前提是,需明确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民众为中心,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数字政绩”。此前乱象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将数字化异化为政绩指标,把APP数量、下载量等作为考核标准,却未意识到政务APP的核心是“能否办事、是否好办事、民众是否愿意用”。这就需要明确数字政务的价值,政务APP的本质是公共服务的数字延伸。
对政府部门而言,需将治理重点从“建多少”转向“用得好”,从部门所有转向公众共享。对治理目标而言,需从技术覆盖转向服务实效,衡量政务APP的标准,不应是上线了多少功能,而是“实际办成了多少事”“民众办事时间缩短了多少”“企业制度性成本降低了多少”。
政务APP的诸多槽点,如“功能设计不科学”“适老化不足”等,从本质看,是以政府为中心的设计思维所致,只有转型到用户体验优先的服务理念,才能将用户需求贯穿于APP开发、运营的全过程。此前政务APP开发,多由政府部门主导,缺乏用户调研,导致功能与需求脱节。治理的关键是要建立用户参与机制,让民众的“吐槽”成为优化的方向,让用户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设计者。要有常态化的用户调研,捕捉用户痛点。要有对用户反馈问题的快速响应机制,对问题及时整改。要有包容性的设计,尤其对老年群体、农村居民、残障人士等易被数字技术边缘化的群体。如适老化的改造,以及针对农村网络条件的轻量化版本等。这些包容性设计,目的就是让数字政务服务回归公共服务的属性,要高效,也要公平;要技术先进,更要人人可用。
“一个部门一个APP”的碎片化问题,根源在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导致各部门的数据割据。需以省级平台作为核心枢纽,整合全省政务数据和服务资源,统一技术标准、数据接口和服务规范,实现纵向的贯通。而市县平台作为延伸节点,可聚焦本地特色服务,避免重复开发通用功能。这种纵向贯通,不仅减少了重复建设,也可实现数据的向上汇聚,以及服务的向下延伸。其次是跨越部门壁垒,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实现横向的协同。《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明确了数据共享的范围、流程和责任,为打破部门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当政务数据不再是哪个部门的“私有财产”,而是服务民众的公共资源时,数据真正跑起来,民众才能少跑腿。
治理政务APP的目的,是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治理需求,所以推动技术与业务、制度的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升级也很重要。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政务服务从人工办理向智能办理的跃迁。如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自动获取办事所需信息,无需用户上传证明。此外,可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材料、比对数据,实现秒批秒办。智能审批的核心,是让数据代替用户跑腿,让AI代替人工审核,真正实现一网通办,不见面却可审批。
政务APP的治理,看似只是清理几个软件、优化几个功能的小事,实则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数字政府建设不只是技术的升级,更需要治理理念的重塑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实用、便民和公平”可以说是政务APP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才能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