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真正风险
2025/07/25 | via. 媒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摘要:” 普林斯坦说,相比之下,关于屏幕时间的争论往往将责任推给父母,要求他们限制孩子使用这些平台,但这对单亲家庭或低收入家庭来说尤其困难。
当美国上下急于应对青少年自杀行为不断攀升的问题时,许多政策制定者看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指标:美国儿童每天盯着发光屏幕的时间。
然而,6月18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上一项追踪了全美超过4000名儿童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意外的结论:10岁时的较长屏幕时间与四年后的较高自杀行为发生率之间并无关联。研究作者发现,自杀行为风险更高的是那些对技术“上瘾”的儿童——他们难以放下电子设备或控制不住想要使用电子设备。一些儿童即使屏幕时间相对较短,也表现出成瘾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成瘾行为在儿童中非常普遍——尤其在使用手机方面,近一半儿童表现出高度“成瘾性使用”。研究发现,高度成瘾或成瘾行为渐增的儿童在14岁前产生自杀念头或自残行为的可能性是其他儿童的两到三倍。
该研究主要作者、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及人口健康科学助理教授肖云玉(音)说:“这项研究首次确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是‘成瘾性使用’(电子设备),而非屏幕时间。”
童年时期,负责抑制冲动行为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成瘾行为可能更难控制。肖博士表示,干预措施应侧重于儿童的成瘾行为——通常使用认知行为心理疗法来治疗——而非简单地限制屏幕使用。“如果出现早期预警信号,父母应该为有此类成瘾问题的孩子寻求专业帮助。我们不知道仅仅拿走手机是否有用。有时这可能会引发家庭冲突,那样反而更糟。”
该研究分析了4285名儿童从10岁左右开始屏幕使用情况的变化,定期筛查他们是否无法自拔、难以戒断以及在不能使用电子设备时的负面情绪。研究对象在14岁接受自杀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时,5.1%的受访者表现出自杀行为(如尝试或准备尝试自杀),17.9%的受访者设想过自杀。
肖博士说,出于设计原因,该研究未能证明“成瘾性使用”(电子设备)导致了儿童14岁时的自杀行为,但表明持续性的成瘾使用可能导致了后续的心理健康问题。
美国心理学工作者协会首席科学官米奇·普林斯坦表示,对成瘾行为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将更多责任转移到了设计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科技公司身上。他说,政策制定者可以要求科技公司引入“适龄设计”,以对青少年难以抗拒的功能进行限制,从而解决成瘾问题。英国在2020年引入了此类法规。“但美国就不是这样,我们把成瘾使用直接设计到产品里了。”
普林斯坦说,相比之下,关于屏幕时间的争论往往将责任推给父母,要求他们限制孩子使用这些平台,但这对单亲家庭或低收入家庭来说尤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