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博会,绘就AI与产业集群新图景
2025/05/12 | 作者 陶娅洁 | 编辑 崔陆鹏
摘要:这场博览会不仅汇聚了全球前沿的智能科技,并且在人工智能与产业集群驱动下,逐渐勾勒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坐标。
当人形机器人在展区内穿梭自如,和观众握手、拥抱互动;当人工智能与骨科手术深度结合,衍生出的AI全骨科机器人极大提高手术效率;当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以千倍效率刷新行业认知时——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北京科博会)以“科技引领 创享未来”为主题,在5万平方米的展馆内书写着未来产业的无限潜能与可能性。
在5月8日至11日的四天时间里,国家会议中心犹如一艘“科技方舟”,承载了全球顶尖的智能技术与产业愿景。
以科技为引领,本届科博会设置了信息科技、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绿色双碳、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6大展览区。《凤凰周刊》记者实地探馆后感受到,这场博览会不仅汇聚了全球前沿的智能科技,并且在人工智能与产业集群驱动下,逐渐勾勒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坐标。
前沿“AI+”科技成果亮相,从消费爆品到产业级革命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的集中展示场,本届科博会以"AI+"为核心,展出的众多“AI+”产品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
AI眼镜,是AI+最为热门的领域之一,并且已经突破了“概念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市场应用。《凤凰周刊》记者注意到,不少AI眼镜厂商都在科博会上开设展台,展示其拳头产品。
VITURE(行者无疆)由原谷歌眼镜团队成员于2021年成立,致力于打造消费级XR眼镜。据其市场部工作人员介绍,2D转3D是现在VITURE眼镜上最火的功能之一,可以实时将图片和流媒体视频内容自动转成3D效果,大大丰富了AR眼镜的内容。另一边,记者在界环AI眼镜展台看到,其眼镜外观与普通眼镜并无太大差异,戴上后按动侧边按钮,即可启动听歌、接打电话、与AI进行对话等功能。界环AI眼镜工作人员对《凤凰周刊》表示,该款眼镜在线下的博士眼镜店、宝岛眼镜店均有体验及售卖,已经实现了消费级AI硬件的落地。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一种, AI耳机也亮相科博会。记者在现场看到,声智科技AI耳机搭载了自研的声学AI模型,支持多种语言实时翻译、语音转写、AI语音助手、语音识别等功能,场景落地且功能较为多元化,被现场观众纷纷围观。
如果说AI眼镜、AI耳机展现了消费级市场的成熟度,那么智能机器人矩阵则揭示了AI+在产业端的渗透力。
本届北京科博会上,每隔几米就能看到机器人的身影,智能机器人一时间成为全场“C位”。这其中有明星机器人宇树人形机器人G1,北京机器人马拉松比赛选手——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也亮相会场。北京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展区间搬运物品的场景,以及人形机器人企业“加速进化”的机器人在现场踢球、跳舞的场景,也引发人们驻足围观。
加速进化销售总监陈鹏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现在机器人虽然没有完全进入消费端,但在产业端已经有不少渗透。据他了解,企业购买机器人之后多会进行二次开发,让机器人学习自主导览避障、巡检开发等能力。
优必选生产的Walker S1,已经进入比亚迪工厂执行搬运任务实训,实现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协同作业。
而在产业应用最前沿,机器人正在努力突破人类极限。
在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展出了全球首创的AI+全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主攻传统骨科手术规划周期长、稳定性差、精度低等多项难题,将术前规划从数周缩短至分钟级,此前繁琐的关节置换手术时间也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奥克福(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多功能“AI+爬壁机器人”则利用真空负压吸附原理,可在建筑外墙、水库大坝、桥梁隧道等场景作业,在垂直90度的墙壁上也如履平地。目前该产品聚焦基础设施巡检,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人工高空作业,较大程度上规避了安全风险。
此前,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达27.63万台,占全球新安装量的51%;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近180万台,位居全球第一。报告预测,2024年下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加速扩大,预计到2027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至10%。
在科博会人工智能专题研讨会上,深圳黄鹂智能科技联合创始人王猛剖析了中国AI产业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机遇。他直言,在大模型赛道,OpenAI等企业在算力集群、算法原创性上有先发优势显著,中国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尚需时日。但在“AI+硬件”领域,不管是杭州六小龙,还是AI眼镜、AI硬件,这些产品已经取得世界瞩目,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AI+硬件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也将促进产业更迅速发展。
从AI基础设施到AI产业集群:构建创新生态闭环
在AI眼镜、机器人等消费级硬件加速落地的同时,北京正以"硬科技+产业集群"双轮驱动,构建起从底层基础设施到终端应用的完整AI生态链。
在本届科博会场,当观众还在惊叹于AI眼镜、智能机器人的交互流畅度时,相隔不远的朝阳展区内,玻色量子所展出的1000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正昭示着AI算力的革命性突破。据悉,这是国内首个突破千比特规模的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在人工智能、通信、金融、医药、能源等行业均有广阔应用前景,以医药行业为例,借助该计算机,可以让药物的筛选效率提升千倍。
据玻色量子创始人、CEO文凯介绍,在生物制药领域,对于小分子库筛选过程,在经典计算机上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时间,但通过这台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只需要毫秒级,极大提升了小分子筛选的计算效率。
另一边,来自怀柔科学城的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在本届科博会上展现了其作为算力枢纽的战略价值。据其工作人员对《凤凰周刊》介绍,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的资源丰富,算力包括A800、H800、A100、A10、昇腾等多种型号,提供云主机、高性能集群等多种算力平台,以及更便捷、可靠、低价的大模型服务。目前的合作客户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深势科技、中科闻歌、智子引擎等企业。
无独有偶,中关村科学城展区位于北京科博会的数字经济专题展区,则以“聚能海淀·智启新元”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集成电路、商业航天、AI+、新能源等领域,汇集了8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
此外,本届科博会,东城区首发了21款新产品新技术,丰台区携激光低频交变磁场治疗机等近 70 项“黑科技”参展,顺义区42家高精尖科技企业、53 项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一时间,科博会成为区域科技实力的“投影仪”,一系列信息科技成果引人驻足,在此转化为具象的产业图谱。
产城融合催生各项创新之外,《凤凰周刊》关注到,本届科博会还首度设立了知识产权服务展示专区,以为市场创新主体提供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
能看到,当算力成为水电般的基础设施,当知识产权流动激活创新要素,一座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科技强城正加速崛起。
从技术展示到全球科创枢纽,现场签约超58亿元
当5月11日的闭馆音响起,科博会的展台灯光渐次熄灭,但科技创新的星火已经燃起。
本届科博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现场签约项目43个,总金额超58亿元;吸引境内外观众8万余人次,举办了30余场贸易投资促进活动,搭建起务实合作平台。其中,2025北京-沙特先进制造业洽谈会汇聚了300余家中外企业,推动项目从“看得见”到“谈得成”再到“落得下”,充分彰显平台集聚效应。
作为中国首个以科技为主题的国际展会,科博会自1998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26届,累计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个境外代表团参与,4万余家中外机构登台展示,接待观众600万人次,达成成果5700余项,签署协议总额超1万亿元人民币。
有分析指出,自创立以来,北京科博会全程见证并参与了我国科技发展从“引进来”到“自主创新”再到“走出去”的历程,成为展示我国科技创新前沿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
纵观本届科博会,突出科技产业交流合作、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和线上展示磋商对接,助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通。展商纷纷表示科博会高效务实、收获满满,明年将继续参展参会。
展望未来,北京科博会将坚持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办展理念,打造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市场化国际化品牌科技展会。可以预见,更开放的姿态、更高效的生态将激活更多创新动能,也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创造”领跑世界。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