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热衷“炒鞋”和“炒裙”,但靠谱么?
2019/11/15 | 作者 BBC网站 | 收藏本文
“炒鞋”和“炒裙”日前风靡网络,成为中国年青一代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品”。一则社交媒体上的段子说:“炒币的已经是老年人,未来属于‘炒鞋’和‘炒裙子’的人!”
今年29岁的林凌是限量版球鞋爱好者,从小喜欢看《灌篮高手》和篮球比赛的他收藏球鞋多年。但从2018年12月起,他决定投资球鞋。他花了近1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100多双鞋。靠着倒卖这些鞋,半年内赚了6万元。
在浙江一所大学就读大四的学生陶洲宸同样注意到市场对球鞋的疯狂。今年8月的一天,他以4380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一双钟爱的球鞋。到了晚上,这双原价仅为1300元的球鞋价格突破了7800元,他果断将鞋转卖出去。二手球鞋交易的火爆,被认为与球鞋发售的方式有很大关系。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线上球鞋交易平台也是“炒鞋”的助推剂。
如果说参与炒球鞋的主要是男性体育爱好者,在中国被称为“Lo裙”(洛丽塔风格裙子)的服饰俘获了很多年轻女性的心。不断扩大的需求让这种类似欧洲古代贵族服饰的裙子成为新的“投资品”。
21岁的刘嘉欣是安徽一所大学的学生。入“Lo圈”多年的她拥有近20套“Lo裙”,并将其作为日常服饰。刘嘉欣称,目前中国市场上大多数炒作的“Lo裙”主要是国外品牌,制作过程繁杂,很多材料都需要定制。据她介绍,“买‘Lo裙’一般都是先付定金,做完了再付尾款,所以数量一般是定好的。但有时候别的小姐姐穿得很好看,就有很多人想买,价格就上去了”,“转卖的话,萌款服饰不愁卖不出去”。
陶洲宸认为,无论是球鞋还是裙子,都是年轻人“亚文化”的一部分。“一般只有学生才会买这些,商业人士会比手表或汽车。”他说,“经济越来越好,需求当然越来越大,而且学生永远不可能是理性的。”
香港中文大学房地产及金融助理教授胡荣对此持不同看法。她认为,虽然看上去靠“炒鞋”和“炒裙”致富的故事很多,但这很难成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类商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刚需,只是一些品牌商家采取饥饿营销策略的结果。潮流趋势说变就变,今天的流行款说不定明天就无人问津。一旦商家加大供货量,稀缺性也会马上消失。”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警告称,“炒鞋”是一种“击鼓传花式的资本游戏”。官方媒体《光明日报》也发文号召有关部门“给这场来得莫名其妙的炒作降降温”。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