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禁纪录片,戳穿了中国人的隐痛
2019/08/15 | 作者 夏二 | 收藏本文
在食品安全事件面前,国人的反应,已从起初的“掀桌而起”,变成了现在的“没毒就行”。
最近,某知名连锁食品品牌被曝光,生产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在爆料视频中,该店员工直接将手臂放入桶内搅拌豆浆。
视频曝光后,这家店遭到了查处,品牌也迅速反应,证明涉事店铺是一个冒牌店。
有意思的是,与审查部门和品牌方的雷霆反应相比,网友的反应则显得淡定多了。
在新闻通报里颇为“震怒”的语气下,留言却大多是“能接受、见怪不怪、无所谓”。
网友@佬箎尾巴嗗:我的底线是不要吃到蟑螂。这种用手拌起码还要煮的过一次的,我还可以接受。。。(6116人点赞)
网友@R-ongzhi:现在的要求真是越来越低了,没毒就行。(6737人点赞)
而在人民日报转发该事件的微博下,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竟然这样说:
干净的能有几家,真落实到位的话,都得关门吧。
淡定的回答背后,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又习以为常的当下。
类似的食品事件、曝光视频,早已是当代互联网“月经”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见的多了,人们慢慢放弃了挣扎。
五年前,知名企业上海福喜,曾爆出过一起恶劣的同类事件。在被曝光的视频里,工作人员不仅徒手接触生肉,还直接使用过期变质的肉类。
作为国际知名的食品企业,上海福喜的合作品牌遍布全国,出口全球。世界的目光也因此聚焦在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上。
NHK系列纪录片《危险的中国食品》便是其中之一。
这部老外视角的纪录片,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国人习以为常,却触目惊心的食品现状。
这部记录片,就上海福喜事件介入,深入中国民间,就当时的食品安全问题做了深入的记录。
谁也没想到,这部原本最应该由中国人拍出来的纪录片,却被老外拍了出来。更为遗憾的是,五年过去,人们的生活和纪录片中,似乎没有大的改变。
国产奶粉的全军覆没
时间回到纪录片拍摄的2014,里面记录的也是2019的国人生活。
啄木鸟食品安全公益组织的发起人李海市,正是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
2013年,也是家里孩子出生的同年,因为对餐桌安全的忧心,李海市选择从事业单位辞职,投身到了食品安全的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的工作内容之一,前往农贸市场,购买可疑食材,进行检测分析
在李家的餐桌,饮食如同一场大战。
无论是食物的选择,还是对食物清洗,每一处细节都如履薄冰,千防万防,只为让家里的孩子能吃的健康。
对从市场上买来的青菜,除了翻来覆去的冲洗外,李先生家还准备了专门的清洗液——碳酸氢钠。因为弱碱性的碳酸氢钠能中和农药的酸性。
对于李先生来说,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了解的越多,对于食物就越不敢信任。
李先生的一岁多的女儿还没断奶,为此李先生专门托朋友从美国代购奶粉。
对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后怕,让李先生根本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再喝国产奶粉。
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笼罩在这个国家上空无法挥散的阴霾。
在这场堪称“浩劫”的事故中,包括三鹿在内的22家奶粉品牌被查出三聚氰胺超标,3000万婴幼儿被波及,其中被确诊为三聚氰胺的受害者达30万。
多名婴儿因肾结石死亡,更多孩子出现肾功能不全,现在仍在饱受疾病的折磨。
事故给国人留下了记忆伤痕,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粉。
在北京商报关于国内奶粉市场的报道中:“目前商场上进口奶粉与国产奶粉的销售额占比大概在7:3,国产奶粉的弱势显而易见。”
在此之后,多年来和蒙牛、伊利并驾齐驱的三鹿直接倒闭。而笼罩在人们心头,对于国产奶的信任危机,如今仍旧挥之不去。
有娃的父母们,调转船头蜂拥到海外,去寻找价格贵几倍的进口奶粉。随后接连而出的报道是:中国人买空澳洲奶粉、买空荷兰奶粉、买空香港奶粉...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售卖的奶粉,每桶大约11英镑,而在中国可能会被以5倍的价格售卖。可想而知中国父母内心的惶恐与焦虑。
如今,香港的海关监管规定还有这么一条。
离港不能带净重超过1.8KG的奶粉
年满16周岁的离港人士最多只能带1.8公斤(差不多两罐奶粉)36个月或以下婴儿配方奶粉。否则,最高可罚款50万港币及监禁2年。
豆瓣上,NHK纪录片《危险的中国食品》下,有着这样一条留言。
“毒奶事件后的10年,身边的朋友亲人还是坚持选择进口奶粉或代购奶粉”。
正如镜头下的李海市坦言,自己对于国产奶粉非常不信任。身为父母的他,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冒任何一丁点风险。
时至今日,洋奶粉依旧紧俏。在这背后是人们用行动,对“是否信任国产奶粉”问题的真实回答。
避无可避的农药残留与没人相信的有机蔬菜
“没事少在外面吃,外面的饭不干不净,吃多了不好。”同样的对话,每天无数次上演着。
家,似乎是国人心中,唯一一片食品安全的净土。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一点:家里饭桌上少不了的青菜,是农药残留的重灾区。
青菜正是农药残留的重灾区
记录片里,李先生手持着青菜,正在给小区业主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在李先生所在的公益组织针对菜场蔬菜残留的抽检中,送检的500份样本,有超过一成的样本的农药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的50%。
超标的农药残留物,会危害食用者的人体神经系统。
为了弄清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背后发生了什么,李先生带着成员一起进行了田间调查。
他们发现,为了把菜种好,菜农们会同时用好几种化学肥料,“要用好几种,一种肯定不行。”
而关于多种农药具体的混合使用量,菜农并说不出个所以然。
“凭感觉,喜欢多就多,喜欢少就少,这个没有什么科学,没有什么技术,多一点就长的好一点,你要卖的快,你就多一点。”接受询问的菜农说到。
田垄上的袋子里,就放着好几种农药,其中还有已经被明令禁用的农药,百草枯。
但打药的农民对其危险性一无所知,仍在继续使用。
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如果不持续使用肥料和农药,就无法保证蔬菜的好卖相和高产量。为了赚钱和生活,菜农一定会选择给菜打药。
但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户并不具备专业知识,无人指导,农药的使用全凭个人经验。
愿意接受采访的农户钱先生,热情的将拍摄者邀请到了自家菜地。
田地里的白色颗粒,正是钱先生刚刚洒下的杀虫药。
“吃不死的,吃是肯定吃不死的。”
“在锅里经过高温之后,有些毒就会排掉的。”
文化水平不算高的钱先生,对着镜头说出了对农药残留的见解。
但实际上,有多有机磷农药和除虫菊酯农药,是无法直接被水洗去除、或经过高温烹炒完全消失的。
许多带着农药的菜叶子,就这样被端上了餐桌,送入了人们的口中。
“只要增加农药和化肥的用量,钱财自然会滚滚而来。”
镜头移到了另一端,一位40岁的理想主义者卢三,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公司,带着全部身家投入到了有机农场。
他梦想产出不打农药的蔬菜。
卢三的有机农场里,坚持自然农耕法,平日里还会雇佣当地的农户前来帮忙。在农场里被雇佣的老农们却不看好卢三的种植生意:
“不打药肯定不行,百分百不行,虫咬成这样怎么可能有人要。”
“像那样的蔬菜的话,你到市场上去卖的话,是根本没有要的。”
“假如,有客户,你问她要不要,她也肯定是跟你说:老板,这个菜我不要。”
但卢三不信,依旧坚持的说着,我们绝对不会使用农药。
为了能卖出自己的有机蔬菜,卢先生特地从杭州的郊区开车到了上海,在他看来,国际大都市的人会更识货。
可是上海的消费者却并没有向他想的那样,对丑陋的有机蔬菜打开怀抱。
面对眼前一半没卖出的蔬菜,卢先生只能苦笑着说:
“我还是理想主义者。”
路过卢先生摊贩的消费者反应,一如菜农所料。他们对有机蔬菜评价道:看起来不新鲜,卖相不好。
现实的残酷,是从不对有梦者心存怜悯。
现实是,卖相作为食物市场上的决定因素,没有卖相意味着死路一条,而想要蔬菜卖相好,就要打农药。
在《2016 年六大超市蔬菜农药残留调查》中,在对6家占全国市场份额靠前的知名连锁超市蔬菜抽检中,5家蔬菜查出国家禁用农药,4家超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存在超标问题,两家一半的样品存在5种混合农药使用情况。
在打农药的菜农们看来,这些“毒”没什么大问题,毕竟,“人总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
纪录片中还有一幕,一位路过卢三摊位的女客人,对着他的“有机蔬菜”说到:“有机蔬菜,说是这么说,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些菜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
她离去的背影,令人心绪复杂。
起初,人们还敢信任食物,可是后来,人们只剩下了怀疑。最可悲的是,怀疑是无用的,该你吃的农药,一丁点都不会少。
10000条被曝光的食品安全违法
没出意料,在纪录片拍完的五年之后,卢三的有机农场黄了。
几年后,另一位有机农场主的邹子龙发表言论说:希望有机种的胡萝卜,叫“胡萝卜”,农药种的胡萝卜,要叫“农药胡萝卜”。
除此之外,又能用何种办法,挽留住消费者所剩无几的信任呢?
在微博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话题共有50页,其中第一页的第一条,就有13.4万人参与讨论,阅读高达1.4亿。在百度上搜索食品安全,相关结果超过3300万条。
在纪录片拍摄的某食品安全公益组织的留言墙上,有一块用来记载违法食品企业曝光记录的小黑板。
截止到纪录片拍摄的2014年9月,违法食品企业的曝光记录已达10000条。
数据的来源,是成员们通过对自对全国各地方政府的公告及媒体报道中汇总而来,而这些还只是基于被公开的数据做的整理,还有很多省份的数据并没有公开……
在这个巨大的违法食品数据库里,仅牛肉一类的违法记录就有183条,其中新鲜牛肉存在15条违法记录,主要违法添加瘦肉精、农兽药残留和注水问题。
而牛肉制品的违法记录达178条,主要为微生物超标、猪肉假冒牛肉、超剂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
除此之外,人们常吃的食品中,违法记录最多的,还有这些...
被曝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的“红心咸鸭蛋”。
为了让食物显得富含营养和好看,工业染料苏丹红还经常出现在辣椒制品里。
添加了苏丹红的辣椒油
同样为了卖相好看,用对呼吸器官有害的二氧化硫处理过的毒生姜。
右边是使用了漂白剂的毒生姜
用危害人体的生长促进剂培育出来的毒豆芽。
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地沟油。
通过提炼下水道中的废油生产出来的地沟油,其售价仅需正常食用油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备受不法商贩的喜爱。
据报道,中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
除此之外,还有...
· 工业双氧水加工过的鱼翅成品、开心果等干果类食品成品
· 用“连二亚硫酸钠”和“碱性品绿”等印染化工染料泡、染加工的“毒海带”
· 二氧化硫含量超标的果脯
· 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毒狗肉”
· 加入了可能致癌的碳酸氢铵化肥、氨水用于增白的“龙口粉丝”
· 用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制成的“假蜂蜜”
· 用化学物质制成的假冒白砂糖、假鸭血……这些只是出问题食品的冰山一角。
在中国互联网上,曾有一个风靡的段子:美国某餐馆,突发食物中毒事故,与外国人一起在该餐馆用餐的中国人不但没事,还即刻起身参与了救援”。
“当时该餐馆因为制作环节不卫生,导致该店几十名食客,现场上吐下泻,而在场的所有客人里,只有两个中国人没有出现任何反应。”
国人的“百毒不侵”成了段子,可笑又可悲。
大环境下,人们避无可避。妄图反抗却发现,除了认命之外,竟然别无选择。
在纪录片中,有一段路人采访,一位母亲在被问到“如何看待福喜食品安全事件”时,对着镜头平淡地说:
“特别是在外面吃,餐馆啊,还有就是包括超市里买的食品呀,肯定都有安全问题。”
语气轻描淡写,如同在形容一个无风无雨的天气。
可叹的是,五年过去了,这个回答放在当下,却依然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