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破局钢铁全球竞争
2025/11/15 | 作者 吴月
摘要: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数智变革、环保红线、“双碳”目标等步步收紧,需求结构也在悄然转变——传统建筑用钢增长放缓,高端制造对材料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钢铁行业的冬天,比想象中更长。
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数智变革、环保红线、“双碳”目标等步步收紧,需求结构也在悄然转变——传统建筑用钢增长放缓,高端制造对材料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行业深度调整期中,不少企业步履沉重。
然而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钢”)却在这轮行业寒冬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精益组织生产,积极推进极致降本,保持了生产经营的稳定,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径。

南钢厂区一景
在2025年初的计划工作会议上,南钢定下全年发展基调:以主业“精特”、新产业“新质”、“高智绿”融合韧性发展为主攻方向。在南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看来,这条路是“守正创新、出奇制胜”,是从传统生产模式中“跃迁”而出,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实践。
这一布局在南钢上半年经营业绩中初见成效。
在国内钢铁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南钢股份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3亿元,同比上升18.63%。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707.78亿元,比上年度末上升2.42%。
逆势增长的利润背后,是这家老牌钢企以“高端化筑基、智能化赋能、绿色化突围”的三维战略,锤炼出的一套“高韧性”打法。
这条路,南钢走得并不轻松,却愈发清晰。
高端化攻坚:从“卡脖子”到“大国重器”
在南钢,高端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打实的产品迭代与利润重构。
2025年上半年,南钢核心产品先进钢铁材料销量达133.72万吨,占钢材产品总销量近30%,高端产品毛利总额13.67亿元,占钢材产品毛利总额46.67%,占比同比增加3.19个百分点。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南钢每年不低于3%的研发投入,以及由四大研究院、三层创新体系构筑的技术底座。截至目前,南钢已有192个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122项产品(技术)荣获单项冠军、特优质量奖、高端制造“双百品牌”、金杯奖等。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爱达·花城号”、国内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等重大工程中,都有南钢的身影。
而在一些曾被“卡脖子”的领域,南钢逐步实现突破。
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9%Ni钢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持续领跑市场,成为液化天然气储罐的关键材料;100mm厚止裂钢实现全球首次应用,为超大型集装箱船提供安全保障;自主研发的-70℃海上风电用钢突破技术壁垒,已向中东地区油气海工项目供货4万吨……此外,超低温用镍系钢、容器用钢已通过国内外高端客户认证,抗酸管线钢等产品也率先获得沙特阿美认证并实现供货。
南钢的出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是单纯卖钢材,如今逐渐转向原料、设备、技术与市场的全球配置。企业从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原料,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提升。
在“一带一路”沿线,南钢的产品和技术正得到广泛应用。从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的耐候钢、迪拜950兆瓦光热项目的超高温合金,到尼日利亚LNG储罐的9%Ni钢……从技术突破到产品创新,从专利布局到全球市场,南钢的高端化战略已形成良性循环。
过去卖钢材,如今输出材料解决方案——南钢正从钢铁制造商,转向高端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能化进阶:从“数字赋能”到“AI驱动”
走进南钢JIT+C2M智能工厂,可以看到钢板被流程化、规模化、智能化地制造成零部件,直接为终端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这里践行着“像生产消费品一样生产钢铁产品”的理念,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钢铁生产的认知。
在南钢智慧运营中心,一整面屏幕实时监测着整个厂区的运行状态。AI系统正对上千个生产参数作出响应,调度、判断、优化——一切在秒级之间完成。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南钢携数字化转型成果亮相,其展台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作为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卓越级智能工厂,南钢一直将数字化战略置顶,形成了“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的战略路径。在钢铁智造1.0阶段,南钢积极推进工业互联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数据治理工作,逐步实现从原料、炼铁、炼钢到连铸、轧钢、检验的全流程智慧生产。

如今,南钢的智能化正迈向以AI为核心的新阶段。
6月21日,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深度行(钢铁行业)活动上,南钢与华为联合发布“元冶·钢铁大模型”,为整个钢铁行业树立了新标杆。这一合作开创了传统钢铁企业与ICT巨头跨界合作的新范式。
不同于通用大模型,“元冶”融合了多种AI算法与钢铁行业的工艺机理,面向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四大方向,首期落地20个实际场景,标志着钢铁行业智能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同时,南钢在数据驱动决策方面持续深化。
今年7月8日,南钢智慧采购一体化平台二期项目正式上线,这是钢铁行业首个以“数据驱动+智能决策”为核心的采购管理系统,能够智能预测需求、统筹采购策略,并动态优化每日采购方案。目前,合金、煤焦、废钢三大品类的决策模型已初步建成,采购业务全线搬至线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南钢开始将经过自身实践验证的智能系统与解决方案,向行业内外输出。一种“技术+服务”的新商业模式,逐渐形成。
绿色化转型:从“环保投入”到“可持续竞争力”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环保投入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南钢的选择是:超前规划,主动转型,“做全球绿色钢铁的先行者”。
“十三五”以来,南钢在环保提升、超低排放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累计投入已超过130亿元。南钢引进了国内外顶尖的环保技术及设备,包括11套脱硫脱硝装置的增设、112套除尘器的升级改造,以及原料和燃料料场的全封闭等措施。
漫步今日的南钢厂区,几乎看不到传统钢厂的粉尘与裸露原料。4座10万平方米的全封闭料棚解决了原料堆场的扬尘问题,实现了“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的清洁生产目标。
绿色投入所带来的,是实实在在、可量化的经济回报。“江苏省首家长流程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这块“招牌”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中展现出价值。
“按照政策规定,环保绩效A级企业可以自主安排生产,避免了设备‘一关一开’带来的巨大损失。”南钢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企业每年因环保优势可节约环境税约6000万元、免缴差别电价1.2亿元、减少物料损失1.3亿元,加上其他资源循环利用效益,每年直接减少的支出高达约5亿元。
更重要的是,绿色转型为南钢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南钢开发的焦炉烟气治理等技术已服务全国26个省份的企业,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相继被列为江苏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企业、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后,南钢凭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果,入选“2024-2025福布斯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榜单,是钢铁行业唯一入选的企业。这些认可,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低碳时代的竞争力。
南钢的绿色实践并未止步于厂区围墙。南钢与周边企业之间,铺设起一张跨厂界的能源网络——外部的压缩空气和氧气被接入,南钢富余的氮气与工业余热则反向输出,每年还为附近的大学和宾馆供应超过8万吨热水。这种“循环经济”模式,在解决各自能源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区域整体能耗与碳排放,将一个“绿色工厂”扩展为一片“绿色园区”。
面向未来,南钢已明确2030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推动“五链联动”——打造碳产品链、培育碳服务链、延伸碳产业链、深化碳金融链以及构建碳耦合链。
绿色,正从一道环保命题,转变为南钢可持续发展的新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