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燃的梭梭
《梦绕边关》连载14
2025/11/05 | via. 作者 华炜 | 编辑 王悦旺
摘要:累了一天,大家已无力蹦跳取暖,能点上把火取会暖就好了,但是,四顾茫茫,到处是沙砾连着沙砾,连棵草也看不到,望望芦苇捆,这倒是取暖的好柴禾,只是大家心里清楚,这是连队地窝子上的棚盖,连队就指望用它来搭好地窝子,度过严冬和盛夏呢。
边防的冬天,严寒来的特别早。1965年11月,已进入朔风似刀,滴水成冰的日子!
可是,父亲他们连住的地窝子,还有好大一截没有搭上棚盖。上级领导经过多方打探,听说,西部、西北和正北方,大约在三十、四十、五十公里左右的地方,有几片分散的小块盐碱地,每块地上能有一些芦苇。
得到这个消息,连队经过研究,决定派出几个小分队去采集,父亲也奉命带了一个分队,去那块约五十公里处的碱滩采集。
当时,刚到戈壁,连队没有镰刀,没有绳子,大家就把几根背包带拧在一起,带上连队的铁锹出发了!
早晨,寒风凛冽,大家头带皮帽子,身穿皮大衣,仍然觉得严气刺骨,可是,快步走了一个多小时,大家的额头上就冒起了汗珠。中午,大家更是摘下帽子,脱下大衣在茫茫戈壁中前进。下午,大家又累又饿,想坐下来吃点东西,但是,摇摇水壶,早已冻成冰疙瘩,滴不出水来,想找点草木烧火融化一下,只是一望无际的大漠,到那里能找到一棵草啊。大家只好掏出压缩饼干,啃几口,可是又干又硬,难以下咽,再加上来到大漠后,天天吃这东西,放到嘴里,就想吐出来。
简单对付了两口吃的,大家忍首干渴,继续赶路,尽管人人已累的满头大汗,但大家还是把皮大衣穿在身上,将水壶捂在大衣下,期待把冰冻的水壶暖出点水来,润润喉咙……
渐渐的,水壶里的冰在一点一点的融化,大家不时地掏出水壶,仰面倒出几滴水来润润喉咙,顿时觉得舒服了好多。
由于大家急急赶路,几乎是强行军的速度,傍晚,远处的芦苇丛已映入眼帘!大家兴奋地快步追赶,终于在明月高挂时,到了芦苇跟前。
这片芦苇的规模不大,但根根粗壮挺直,大家兴奋的挥舞铁锹铲,甩开双手拨,三个来小时,一片芦苇已全部收铲下,用被包带捆起来,足足的十几捆,正好,小分队每人可以扛一捆!
这时,月光已开始西斜,大家又累又困,不由地躺在地上,头枕苇捆,呼呼的睡过去了……
夜间,寒风呼啸,冷气刺骨,好似比白天又冷了不少!熟睡中的官兵,不一会就被冻醒了!
累了一天,大家已无力蹦跳取暖,能点上把火取会暖就好了,但是,四顾茫茫,到处是沙砾连着沙砾,连棵草也看不到,望望芦苇捆,这倒是取暖的好柴禾,只是大家心里清楚,这是连队地窝子上的棚盖,连队就指望用它来搭好地窝子,度过严冬和盛夏呢。
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在苇子地周围转了几圈,忽然,他发现有片低洼的碱地上,似乎有几丛细矮的灌木在寒风中摇荡,他立即取过铁锹来,往下铲了几下,发现,下面还有较粗的根茎。于是,他挥起铁锹,奋力向下铲去,发现下边竟有碗口粗的白根,在横向生长,他不顾一起的挖起来,最后竟然挖出一米多长的一条粗根。
战友们围上来,仔细观察着沙地上,猜测着这种根可能还会有,大家经过仔细寻找,果然又找到了几小丛,连续挖出了好几根。于是,大家采来几把芦苇根,把树根放上去,点起火来。不一会熊熊的火苗越烧越旺!大家掏出水壶,放在火边,很快壶里的冰就融化了,大家端起水壶,美美的喝了几口,再吃上几块压缩饼干,觉得愜意极了!有了火堆的温暖,大家围在四周,很快就进入梦乡……
不知不觉,天已大亮,早晨的朔风,吹起的沙石,打到人的脸上,把大家惊醒,“哦!”小分队的战士们伸伸懒腰,深深打了个哈欠,直喊:“这一觉可睡得真香!”
再看看地上的火堆里,坚硬的树根,还发着蓝光,被风一吹,仍然冒首红红的火苗,好似一堆正在燃烧的焦碳。大家吃过早餐,恋恋不舍地离开这堆火苗,捆着芦苇捆,返回了驻地。
父亲翻出书,经过查阅对照,才发现这种根的学名叫“梭梭”,当地人也称其为梭梭柴,这种沙生植物,生长极慢,大概需经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才能长成这么粗的根茎。当时,连队正愁严冬到了,没有过冬的煤炭和木柴,得到这一信息后,便发动大家四处寻找,半个月的时间,便挖回了一大堆,就是靠着这堆梭梭柴,连队在戈壁滩上度过了一个寒冬。
后来,随着供应的好转,大家也已知道了这种梭梭树对固沙的重要,和生长的不易,而且它还是沙漠人参的寄生物,因此,连队便不挖这种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