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Robotaxi第一股”即将诞生,汽车智能化企业等来及时雨
2025/10/21 | 记者 赵昱 | 编辑 郝琳
摘要:年内已有多家汽车智能化企业赴港上市
日前,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供应商均胜电子通过港交所聆讯,三家企业拟分别发行不超过1.021亿股、1.024亿股、2.832亿股H股普通股。至此,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将形成“美股+港股”双重上市架构,均胜电子则形成“A+H”双重上市架构。
除前述提及的三家企业外,年内,已有赛目科技、博泰车联、禾赛科技等汽车智能化相关企业完成港股IPO,港股市场正成为承接汽车智能化企业融资需求、加速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平台。
这股密集的赴港上市浪潮并非偶然,其反映出产业需求与资本市场支持形成的深层契合。正如业内观察到的,汽车智能化相关企业扎堆赴港上市,既源于行业自身进入商业化提速期后形成的内生动力,也离不开港股制度端给予的 “及时雨” 式外生助力。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凤凰WEEKLY汽车》表示,对于汽车智能化企业而言,港股恰好提供了“低门槛+高流动性+估值溢价+政策友好”的组合包,成为抢跑阶段的天然加油站;对港交所而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激光雷达等代表新质生产力,可填补新经济估值回调后的空白,提升市场活跃度与全球竞争力。
“港股Robotaxi第一股”即将诞生
继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赛道、智能座舱赛道和激光雷达赛道后,Robotaxi赛道也将迎来“港股第一股”。
10月中下旬,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相继通过港交所聆讯。两家企业虽同以自动驾驶车辆运营为核心业务,但鉴于自动驾驶出租车(即Robotaxi)商业化运营尚在初期阶段,二者已探索出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
小马智行在国内抢占先机,成为唯一一家在北上广深全部四个一线城市获得所有现行必要监管许可、可面向公众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该公司合计运营超680台Robotaxi和超170台自动驾驶卡车,预计今年底Robotaxi运营数将超千台。
2022-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分别实现收入6838.6万、7189.9万、7502.5万及3543.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2亿元),营收规模持续扩大。
作为该公司核心业务的Robotaxi板块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32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32万元),同比增长178.8%,占总营收的比重接近10%。其中,乘客车费收入在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实现约800%和超300%的同比提升,显示出相关业务商业化进程的持续提速。
文远知行则在海外布局上先行一步,其部署的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覆盖中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瑞士、法国、新加坡、日本等11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
2022-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文远知行分别实现营收约5.28亿、4.02亿、3.61亿及2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以城市道路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产生的收入计,2024年文远知行全球排名第二,市场份额达到21.8%。
今年上半年,文远知行销售Robotaxi及相关服务的收入显著提升,由去年同期的1335.7亿元同比提升至期内的6203.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8.9%提升至期内的31.1%。
该公司在招股书中提及,随着无人技术商业化进程推进,未来其收入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该公司全新一代自动驾驶出租车GXR已于2024年投入商业化生产与公共服务,2025年规模化部署也在全力推进中,该公司预计这些商业化目标达成后,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的收入占比将随之提升。
不过无论是聚焦国内市场深耕,还是布局海外市场拓展,对于Robotaxi赛道的先行者而言,推动业务模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都是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汽车智能化技术加速“变现”
从招股书公布信息可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均胜电子募资的核心用途涵盖市场拓展、营销体系搭建、技术研发等。这些技术玩家的关键诉求或许就在于,在行业内卷压力下,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研发创新与市场拓展的资金压力,助力企业在向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持续的自身造血能力。
柏文喜分析称,从企业端来看,当前汽车智能化行业正迎来商业化提速的关键窗口期。L2+/L3级辅助驾驶和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渗透率快速攀升,Robotaxi在多地开启全无人收费运营,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需求放量,企业亟须大量资金支撑扩产、车队铺设与数据闭环搭建。
而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港股的优势尤为突出。
A股IPO阶段性收紧,对高研发投入期、暂未盈利的科技企业问询趋严;美股则受地缘政治与审计监管影响,中概股估值长期承压。相比之下,港股灵活的“市值+收入”或“市值+研发”上市标准,更适配行业发展阶段。同时,港股“闪电配售”最快24小时可完成,对需要持续做研发、并购、产能爬坡的智驾公司而言,比A股锁价定增更灵活,也比美股ATM、PIPE综合成本低。
在行业竞争层面,赛道内技术迭代快、头部集中趋势明显,企业若能率先上市获得品牌背书与并购筹码,便能在融资和订单争夺中占得先机,这种竞争压力进一步倒逼企业加速赴港进程。
在柏文喜看来,扎堆赴港并非简单跟风,而是产业周期与资本周期精准匹配的结果,预计2025-2026年仍将有十余家智驾、芯片、机器人零部件公司登陆港股,形成“智能出行+具身智能”特色板块。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