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高管总结在华“未来之旅”心得
2025/10/05 | via. 媒体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
摘要:这种速度体现在:商业活动中,不再拖着转型项目走完24个月的规划周期,而是以快速制胜。
我去中国时虽然怀着对创新的期待,却没想到会有穿越时空之感。从我抵达上海的那一刻,到高速列车的模糊身影,再到投射在山上的全息文化节目(没错,就是一座山),一切都清晰地表明:中国并不是在追赶。他们所做的事情完全不同。
以下是我从此次中国之行中得到的五点数字化转型心得。坦率地说,每位商业领袖、每位政策制定者都应该认识到这几点:
速度是一种特点,不是缺陷
眨眼间,我已坐上高铁,前往一座800万人口的小城市。真正引起我注意的不仅是列车的速度,而是一切事物的速度,包括基础设施、服务交付等。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缓慢而谨慎的,而是大胆、快速和雄心勃勃的。
这种速度体现在:商业活动中,不再拖着转型项目走完24个月的规划周期,而是以快速制胜。快速试点、快速迭代。如果你的战略耗时比你投资的技术周期还要长,那么它就已经过时了。
科技加文化,成就魔法
在那座小城市,我观看了一场体现古老文化传统的表演,整个表演以全息投影技术投射在一座山上。在这里不存在传统与高科技之间的对抗,而是和谐共生。转变并不意味着抹去,而是进化。利用科技来放大独特的品牌故事、国家传统以及民族的声音。让文化参与引领创新,而不是被边缘化。

智慧城市是一套标准
我觉得,上海和北京不像城市,更像是平台。一切无缝衔接:公共交通、移动支付以及办理登机手续的面部识别,都能无缝衔接,顺滑高效。
我们也需要汲取这种能量,并开始思考,如果每个流程都是一体化、智能、内在相连的,我们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一直谈论智能商务和智能管理,但我们忘记了智能意味着互联互通和快速响应。
数字素养的培养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项国家战略
我遇到的各个年龄段的人,从年长的市场小生意人,到Z世代的创意人员,都精通数字技术。无现金交易不仅很普遍,而且被视为理所当然。服务是移动优先,而不是移动适配。
是时候停止将数字技能视为信息技术部门的事了。无论你是领导初创公司、政府机构还是经营副业,精通技术都应该被写入你的人才战略。坦率地说,我们的政府应该像对待公共卫生或教育一样对待数字素养的培养:这应该作为一项权利,而不是附加福利。
想象力是唯一的限制因素
当我看到桥梁可以兼做数字广告牌,眼镜可以起到实时记录和翻译的作用,以及我的脸就是我的票时,我意识到:这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有目的的创新。
我们需要汲取的经验是:转型目标是否足够大胆?是在进行新一代技术创新,还是只在旧基础上进行革新?数字化创新不是采用工具,而是拓展可能性。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