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正在被年轻人玩成「顶流」?
2025/08/21 | 作者 章鱼
摘要:再难的非遗 也可以玩出「传承力」 表演邹城火虎,需要将3600根火药挂满全身。
不知从何时起,非遗传承也有了自己的「互联网玩梗」。
一个在全网广为流传的句式是:
“好消息,非遗传下来了。”
“坏消息,被00后传下来了。”
古老严肃的非遗,因为有了年轻人的加入烙上了新时代的印记。
火虎舞、安塞腰鼓、紧那罗、英歌舞、哈尼舞、八卦掌、傩舞......这些听起来远古的舞蹈,如今已然被年轻人跳成了“中式帕梅拉”。
也有一些年轻的中国品牌,也跟00后们一起关注非遗。
在B站,#民俗#非遗 等话题的内容浏览增速超77%,其中30岁以下受众占比85%以上,00后占比超70%;
抖音#传统文化 话题内容曝光增速超55%;小红书#非遗tag曝光超11亿,超190w+笔记。
可以说,非遗传承正在被年轻人玩成「顶流」。
过去谈起非遗,人们总是先想到它的艰难与传承人的困境。
而如今,一批批年轻人的加入,让非遗的叙事多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与其说他们在传承技艺,不如说是在一次次排练、一次次舞动中,把非遗玩出了新高度。
而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也长出了属于新一代传承人的坚韧与思考。
再难的非遗 也可以玩出「传承力」
表演邹城火虎,需要将3600根火药挂满全身。
这可能是全中国最需要胆量的非遗舞蹈。
这对别人来说是“吓人”,对年轻的传承人来说却可以“玩得上头”。
同为非遗的打铁花向来以危险著称,邹城火虎相当于把铁花穿在身上做舞。
火光、鼓点与舞步交织的不只是传统,还有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热血现场”。
邹城火虎是鲁西一带的民俗舞蹈,源于十三太保李存孝打虎的故事,由顶虎人和打虎人组成。顶虎人披着插满火捻子的虎衣,手持断拐弯腰前行;打虎人穿木甲、执打虎棒,与虎激烈对抗。
身披几十斤的虎衣,近距离接触近百度的高温,稍有不慎,演员就会被烧伤。
哪怕邹城火虎如此危险,也挡不住年轻人想要传承的心。
学习邹城火虎,处处是难关。
“给再多钱也没法演,不能拿人的生命开玩笑。”
“宁愿失传,也不教别人。”
就连邹城唯一的火虎传承人,都再三拒绝教授这项技艺。
但博主@南翔不爱吃饭 (下称南翔)还是三番五次来到邹城,希望能挑战这只“全身火光的猛虎”。
毕竟,想要玩出传承力,不能只靠看,更要靠参与。
一连多次,他都在火虎传承人黄阿姨家吃了闭门羹。
多年前,黄阿姨的儿子在表演火虎时出了事,身上的火捻子着火,怎么都扑不灭,差点儿丢了命。为了不让更多人受伤,黄阿姨决定不再表演和传授火虎的技艺。
但这并没有把想要学习火虎的南翔劝退,黄阿姨不同意教,他就挨个拜访表演团的其他成员。
像解锁游戏关卡一样,从虎衣和火药的制作开始“做装备”。
3600根火捻子,每一条都要传承人的团队亲手制作。
披在身上的虎衣,也是如此。
非遗传承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传承人亲自参与才能通关。
但做好虎衣和火药后,南翔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教虎舞的人。他只得再次回到黄阿姨家,这次,黄阿姨终于松了口。
因为火虎表演太危险,整个村里只有黄阿姨的儿子小周师傅敢教敢跳。南翔就这样找到他唯一的老师,也是唯一的演员队友。
南翔演火虎,而小周师傅扮演打虎人。
3600根火捻子听着多,但全部燃烧完毕最多只需要15分钟,这意味着:演员必须要在15分钟内演完所有舞步,两人的配合不能有任何失误。
数十斤的虎衣像一个巨大的笼子,全程只能用手上的双拐配合腿部行走、跳跃,模拟老虎的动作,演出威风凛凛的气势。
初次体验模拟猛虎的动作,当然是好玩的。但大量的训练过后,每一次腾跃都是在挑战体能的极限,一组动作练完,南翔就感到全身都虚脱了。
好在跟着小周师傅学火虎的过程,不全是严肃的排练,步子错了或是体力不支摔倒,两人都会笑着相互搀扶。
很快,就来到了表演的日子。
演出前的几分钟,是所有人都神经紧绷的几分钟。
一次安全的表演,不只需要顶虎人和打虎人的演绎,还需要整个后勤团队时刻保持警惕,并且配合绝对默契——一旦起火,立刻扑灭。稍有不慎,演员就会被烧伤。
环顾四周,除了南翔和小周师傅外,最年轻的人就是周阿姨。
围绕在这三个“年轻”传承人身边的,是一群七八十岁的老爷子。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3600根火药一一点燃。
这是南翔的第一次火虎演出,而对这些老人来说,或许是最后一次。
玩转非遗,不是浅层娱乐,而是全情投入、沉浸体验,用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去进入非遗。有时,甚至需要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南翔也不止一次问过自己,如此危险的非遗是否还有必要去传承?
但他还是想说:“就算火虎最后真的会失传,我也想让所有人再看看我们曾经有过这么绚烂夺目、惊艳四座的非遗绝技。”
火光中,认真与玩心都燃得通红。
这不是南翔第一次“玩转”非遗了。
去年夏天,他来到黄土高原学习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并不是一项快要失传的非遗,相反它频频登上国际舞台,不止一次由千人表演。但从没有一次千人表演的安塞腰鼓,在安塞本地奏响。
南翔在安塞本地带领1600人齐齐打响安塞腰鼓,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只为让鼓声回荡在它的故乡。
玩得越认真,传得越深远。
那些在课本里出现过的关于安塞腰鼓的细节,都成为了南翔的视频内容。
这条名为《我带领1600人挑战了世界纪录!视频最后我们都变成了课本里的人》的视频,在单平台的点击量超过了488万。
对南翔来说,无论是火虎的热浪,还是腰鼓的震动,都是体力与意志的考验,也是一次又一次“越玩越上瘾”的文化接力。
玩得越尽兴,文化走得才能越长远。
这两年的坚持,一路也有中国品牌元气森林的陪伴。
二者并肩前行,让古老的传统被更多人看见、听见、亲手触碰。
它们不只是补给的来源,更像是同行的伙伴,见证每一次挑战与突破。
当代与传统在碰撞中融合,非遗的故事,也在新一代的讲述里,生生不息。
在非遗传承中,玩出新思考
云南边境的大山深处,藏着一种人面鸟身的神明——紧那罗。
传说,只有被选中的人才能以舞通灵,祈求庇佑。
博主@江寻千 慕名而来,她不光是想学会跳紧那罗,更是想“玩明白”这门舞蹈的灵魂。在学习紧那罗之前,@江寻千 感到困惑:“舞蹈真的能通神明吗?”
教她学习紧那罗的师父名叫昆弄,是位率真的云南本地人。站上舞台他是表演紧那罗的神使,离开舞台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山里农民。除了刻满全身的梵文,看不出任何不同。
大山隔开了都市的喧嚣,人和人的交流就像山泉水一样直接清澈。
在这里,学习非遗不只是练动作,而是一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有趣互动。
通灵舞者被当地人视为紧那罗的灵媒,其表演自古都是傣寨祭祀的核心仪式,紧那罗表演对神使的遴选近乎苛刻。但昆弄一听说@江寻千 的来意,就欣然接受了她传承紧那罗的提议,因为现在很少有人会再学紧那罗,并慷慨表示:
“你学一天我就教一天,你学一年我就教一年。”
也许是因为紧那罗带有远古的灵媒属性,传承紧那罗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舞蹈,不如说是在探索哲学宇宙。
@江寻千 看舞蹈课的回放视频,问昆弄:为什么我跳得这么奇怪?
昆弄却问她,你吃过云南的菌子吗?
第二天,昆弄带着@江寻千 徒步四个小时,来到云南的雨林深处。
紧那罗的舞蹈来源于当地的自然生态和信仰:云南山中湿热、毒虫遍布、猛兽横行,采摘植物的同时,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
人们依赖大山生活的同时敬畏大山,寄希望于神鸟的庇护。
如今人们不再靠山生活,但观察自然、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从未消失。
而当地人对自然的思考,就藏在紧那罗之中。
学习紧那罗的过程是解答疑惑的过程,@江寻千 和昆弄的对话时常像游戏中的“剧情彩蛋”,轻松里带出深意。
紧那罗要求舞者要驾驭像孔雀开屏一样的木框,让它像飞鸟一样灵巧。
@江寻千 抱怨:“它不听我的,我根本控制不住。”
昆弄笑:“我跳了一辈子,它也是这样对我的。”
休息时,@江寻千 学着小鸟的神态,昆弄却摇头:“别模仿了,模仿也成不了神,你要相信。”
“相信什么?”
“相信自己就是神。”
@江寻千 说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自己一直在学的不是动作,而是“飞”的心。
舞步可以模仿,思考只能在“玩”里长出来。
在@江寻千 眼里,紧那罗就像一场开放式的思维游戏:
每个动作背后,都藏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
年轻人玩非遗,不是消解传统,而是把它跳成新的思维方式。
@江寻千 把自己的学习过程拍成视频——《云南边境的大山深处,藏着一位被遗忘的神明》,单个平台获赞超过15万,评论区更是收获了大量被非遗震撼的感慨。
她用一次“玩着学”的体验,让更多人第一次知道:在云南的山谷里,还有一种名为紧那罗的舞蹈。
而舞蹈开始之前,当地人总会略带唱腔地问出那个宇宙终极问题: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写在紧那罗的表演中,而是藏在学习紧那罗的过程中。
哲思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藏在玩笑和体验中。
而非遗不是被保存的标本,而是被玩活的哲思。
非遗传承之路 不只有年轻人
还有年轻的中国品牌
学习非遗的过程,就像一场持续升级的探险——
一路解答着“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这样的大问题。
每一种非遗,都基于它的地域条件和文化传承,给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
它们外形各异,却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核: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而学习非遗舞蹈,更像是在玩一款真实世界的“沉浸式任务”。
从制作道具开始——工具几乎都要自己动手做;
在就地取材中,像寻宝一样去感受当地的自然环境;
在编织、绘画中,把线条和色彩当作打开文化地图的钥匙;
在舞动中,像破解关卡一样探索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
这不是走个过场的“学”,而是全情投入的“玩”——
百分之一百的专注力,全身上下的能量,都在参与。
为了让非遗传承人能健康地“玩下去”,元气森林发起了“外星人非遗传承充‘电’计划”,在全网“上大分”,让补给为传承续航。
今年,是元气森林旗下的外星人电解质水与头部内容创作者一起弘扬中国非遗的第二年,也是越来越多人走近非遗、触摸非遗、理解非遗的一年。
在过去的两年里,无论是古老的工艺、独特的技法,还是那些承载记忆的声音与身影,都因一次次被看见、被讲述,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承人在坚持,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一门技艺;
年轻创作者们在探索,他们用好奇与热情把传统玩出新时代的火花;
与此同时,年轻的中国品牌也在助力中国非遗。
不同的节奏汇聚在一起,就像鼓点与心跳同频,让古老的文化有了穿越时间的力量。
非遗见证官“外星人”与创作者携手,把非遗从展台请到日常,从远方带到身边。是他们让我们明白:
非遗不只是被观看的技艺,而是一种能被体验、被玩味、被传承的生活方式。
当手艺被接触,当故事被传递,当热爱被点燃,非遗便不再只是过去。
而是活在当下、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