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的价值 在于人格塑造
2025/08/05 | 作者 周兼明
摘要:受访大学生认为生活常识课能帮助自己解决不少问题,包括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掌握职场入门技能、减少初入社会的迷茫、改善社交人际关系等。
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此前,傅怡强老师在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引发热议。据傅怡强介绍,《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按照日常生活、职场入门、健康与安全、社交人际关系4个板块展开。“从做饭、租房,到政务信息获取,再到毕业租房补贴、五险一金、三方协议签订等,根据学生成长轨迹中的需求来设置。”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的“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受访大学生认为生活常识课能帮助自己解决不少问题,包括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掌握职场入门技能、减少初入社会的迷茫、改善社交人际关系等。
生活常识的匮乏并非个别现象,它已困住不少年轻人步入社会的脚步。有的被困于医保报销流程的迷宫,有的落入租房合同的陷阱,有的碰壁于求职的法律盲区,有的跌撞在职场人际交往的暗流里。近九成的受访学生支持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说明大学与现实社会间确实存在一道鸿沟,它已成为一代人无法回避的生存挑战。
这一危机源于我们教育体系对生活教育的系统性忽视。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大量年轻人将基础教育时就遗留的生活技能“赤字”,带入到大学;高校也将专业教育等同于人才培养的全部,忽视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本质。年轻人在中学时有家庭庇护,如今需要独立生活,更有不少人被从乡村连根拔起,投入陌生的大城市,这使很多大学生不仅面临学业压力,更要应对生活技能的严峻考验。当教育仍执着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传统智慧时,却对“黄金屋”的按揭流程、税费规则闭口不谈。在课程设置中,知识被严格划分等级,高等数学、量子物理等成了知识顶端,而关乎生存的医保常识、合同法规等被贬入冷宫。这种因教育体制带来的“生活无知化”,让不少年轻人初入社会常常手足无措,甚至成为不法分子坑骗的对象。
随着制度、法律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的复杂程度远非以往可比。在传统社会,大家族与社区担负传承生活常识的责任。然而,城市化与家庭模式的变化,使得很多父母都在努力适应现代化洪流,更谈不上对子女言传身教了。当原有的支持网络失效,教育体系又未能及时填补空缺,大量青年只能如孤舟般,独自漂泊于现代社会化的汪洋中;很多简单事务,竟成了他们在生活中需应对的惊涛骇浪。
生活常识的缺失并非琐事,它会侵蚀年轻人融入社会的信心与尊严。一个面对合同法规手足无措的毕业生,其经济安全令人担忧;一个不谙人际沟通规则的年轻人,其职业发展也必受阻。这些挫败在很多个体身上积累,最终可能导致宏观层面的人才浪费与社会资源耗散。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如果年轻人多在生活常识的泥沼中挣扎,其智慧与能量又如何充分释放于社会?这是个人发展之痛,也是社会未来之忧。傅怡强关于生活常识的课程,看似琐碎却直指教育本源:真正的教育应教会学生在现实土壤中扎根生长,这不仅是对生活技能缺失的补救,更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义。
然而,如只停留于此,仍属治标之策。我们需要用更恢弘的视野,重构教育理念。生活智慧不只是高等教育的“补丁”,而应当从基础教育阶段,便成为融入知识课程的血脉。只有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连贯培养体系,才能有效弥补中国学生在生活意识与技能上的“断层”。
生活常识课的深层价值在于文化重塑,在于人格塑造。芬兰教育将“可持续生活”理念融入家庭经济课,培养公民的责任感;日本家庭科教育强调“物尽其用”生活哲学,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观念中,教育往往被简化为职业晋升的工具;而生活教育的兴起,标志着教育开始回归“育人”的本质。这种价值重塑,在心理健康层面尤为显著,生活技能的提升能增强心理韧性。当学生能从容应对生活挑战时,焦虑与迷茫自然会减少。
未来的生活教育需在三个维度突破:制度上,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连贯体系,将生活技能的学习纳入学分管理;技术上,多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场景,实现教育资源的普惠;文化上,需重塑“生活即教育”的社会共识,让生活技能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这场教育变革的指向,是构建一个知识与生活共生、技能与价值共融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完成从“知识传授”到“生命教育”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关乎学生的生存能力,更关乎教育的终极价值,让教育回归其最本真的目的——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