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补贴”沦为玩笑
2020/07/1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近期,一份盖有“苏圩镇人民政府”红章的公告在网上热传。公告称,2020年度西瓜受灾保护补贴标准为每亩2.79元,政府将于6月底前把补贴款发放到位。公告的红头文字是: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落款时间:6月16日。
乍一看这条消息,以为是假的。哪知媒体记者向广西南宁江南区求证后发现,这一公告竟然属实。当地宣传部门解释,因今年先后出现倒春寒、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正处于生长期的西瓜田受灾较严重。财政部门根据资金情况,对受灾农户进行补贴,初步测算每亩约补2.79元,主要是帮助农户们购买种子、农药、肥料,以尽快恢复生产。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财政资金有限,所以补贴款较少。
新闻出来后,引来网友的各种吐槽:“纯属笑话,西瓜受灾,补助一瓶矿泉水”,“一亩西瓜地,补贴一个小香瓜”,“去领补贴的车费都不够”,“如果不曝光,估计当地政府在总结汇报的时候只会提补贴了多少亩,好大的功劳”……
这些话虽说得不好听,但也反映了民意。2.79元/亩的补贴标准,确实太少了,既补贴不了什么家用,也谈不上弥补“受灾损失”,更无法靠它购买种子、农药和肥料去“恢复生产”。按说瓜农受了灾,政府部门能补贴一些资金给受灾户是好事,体现了政府的关怀,但补贴金额如此之少,就有点“糊弄”的味道了。这完全可称为“补贴形式主义”——你说我不关心受灾瓜农吧,我每亩都给了补贴;你说这补贴能解决什么问题吧,又确实啥问题也解决不了。
一切形式主义大抵都是如此,敷衍了事。重形式轻内容,重声誉轻实效,只务虚不务实,折腾民众不说,还浪费了人力物力,最终成为笑话。此消息让不少人因此担心起当下的农业补贴——究竟是如何发放的?是否都是这类形式主义的补贴?是否背后另有什么猫腻?外界无法了解。
今年6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两会闭幕后的第二场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将新增的2万亿元财政资金,以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接惠企利民,要求第一时间全部直达市县基层。会议称省级政府要当好“过路财神”,同时不做“甩手掌柜”。会议要求,市县政府要建立使用台账,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李克强曾表示,各方面都要瞪大眼睛,形成监管合力;要严肃财经纪律,对做假账、挪用资金等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为何要将新增的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会议给出的解释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今年政府的重要工作,刻不容缓,而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要靠市县落实。中央高层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担心如果中间层级太多,这2万亿元很可能被挪作他用,难以真正到达困难企业与民众手中。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两会上已表达过这种担忧,今年地方财政预算减收增支的缺口规模在8000亿至9000亿元,一些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压力。这2万亿元直达基层,就是让地方政府去落实帮扶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措施。
苏圩镇政府给瓜农2.79元/亩的补贴,来自地方财政还是国家财政?暂时还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此事成为热点,倒是引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即如何确定这类惠民补贴的标准?如何让这类补贴真正帮助到农民,而不沦为形式主义?补贴受灾瓜农是否属于“六保”范围,未来这2万亿元能否补贴到他们头上?如果能,还会不会再像现在一样,农民只落了个补贴的名声,口袋里却得不到任何实惠?
瓜农受灾显然属于基本民生,基层政府财政紧张大家也都知道,但无论如何,都应当在预算上科学安排,通过削减其他开支或寻求社会援助等方式,尽可能筹措更多资金,全力救瓜农保民生。即便不能完全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至少也可以帮农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救一时之急也比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有价值。农业原本就是高风险产业,政府需在帮助农户如何防御自然灾害上多做工作,比如引导或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在受灾时能真正降低农民损失。
为防止疫情对民众生活带来更大冲击,各国政府都在推出各类财政补贴政策,有扶持型的,有激励型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本地域经济尽可能少地受影响,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从前些日子医护补贴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看,在发放补贴过程中,监督与监管必须及时到位,否则,再小的权力再小的利益,都可能发生腐败。这些年也屡屡曝出一些骗取涉农惠农扶贫补贴的案件,说明只有真正切断了骗补背后的贪腐链条,农民才可能真正受益。
此事件引发媒体关注后,当地政府表示“正积极申请追加资金”,希望这次给瓜农的补贴能够来点真格儿的。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