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通信取得重大进展
2020/07/15 | 作者 西班牙《国家报》、《纽约时报》 | 收藏本文
中国6月15日通过一个具有重大地缘战略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展现其科技实力:打破量子通信距离的纪录。
中国一个科学家团队15日宣布,首次使用量子技术实现加密信息的同时传输。加密信息从太空卫星发出,抵达相距1120公里的两个地面望远镜,这个距离大约是迄今已实现距离的近10倍。
中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周刊网站上发表一篇论文,详细阐释了利用纠缠状态的光子来传输密钥的过程。光子从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的“墨子号”卫星发出,抵达相距1120公里的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
一比特的信息使用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光子来加密。中国科学家这次展示了372比特密钥的安全传输。密钥可用于解锁通过任何渠道传输的加密信息,包括互联网和电话。
中国科学家在研究中使用不同类别的攻击来测试系统,结果显示系统安全。这种传输方式的速度和效率大约是地面光纤的上亿倍。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量子通信专家何塞·加西亚-里波利说:“没有人在如此远的距离完成过这项工作。中国科学家在技术层面上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成就。中国正处于这个领域的前列。”
一个科学家团队在《自然》周刊上声称,在一颗卫星与两个大约相距1120公里的地面站之间,成功试验传输了一个用于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的密钥。
这些中国作者于2017年首次报告在卫星传输中利用量子纠缠取得成功。现在他们表明,他们已提高其效率、降低其错误率,从而足以利用量子纠缠来进行密钥的分发。
曾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任职的科学家邓肯·厄尔说,中国的进步似乎意义重大。厄尔现在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维斯塔的量子计算技术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负责中国量子卫星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潘建伟是上述发表在《自然》周刊论文的资深作者。2016年8月,中国在戈壁滩上发射了世界上首颗用于试验光粒子量子信息传输的卫星。这颗卫星被称为“墨子号”,以纪念公元前5世纪的一位中国哲学家。2017年6月,潘博士及其33名中国同事在美国《科学》周刊上称,传输取得了成功。其信号效率“比两个光子通过通信光纤双向传输高了若干数量级”。
在新论文中,潘博士的团队称,他们升级了望远镜和光学设备,精细跟踪了该系统相隔遥远的各部分的目标,从而提高了通信连接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密钥传输的实际安全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