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带来希望
2020/07/15 | 作者 瑞士《新苏黎世报》 | 收藏本文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中国从新冠肺炎危机中复苏的速度快于预期。特别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月份同比增长了4.4%。零售业的情况也正在逐步改善。
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的经济学家估计,今年5月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首次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原本他们预计这一趋势转折在今年第三季度才会出现。
增长背后的推动力是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分配给各地政府、用于全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特殊债券的发行配额也反映在这些数据中。在“新基建”口号下,新的5G移动通信网络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将受到推动。
凯投宏观预测,今年将有约6500亿元人民币流入此类项目。但数据也表明,2020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的大多数仍被用于传统基建项目。短期内,它虽然能提振经济,但由于中国已拥有可满足当前繁荣水平的完备基础设施,与新基建投资相比,对传统基建的进一步投资只会在很小的程度上提高生产力。
中国的措施也着眼于就业市场。5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降至5.9%。不过,这一统计数据并不包括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约占城镇就业者的三分之一,并深受危机影响。因此,推进基建项目也旨在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在就业市场上的境况。
官方的消费统计数据也令人鼓舞。5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同比下降近3%,但降幅比上月收窄近5个百分点。一个统计更宽泛的服务业指标甚至今年首次小幅提高。数据显示,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比工业生产的复苏速度慢。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首先,中国人因不确定的经济形势感到不安,这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和可支配收入减少导致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花钱大手大脚;第三,因担心受到感染,人们恢复从前行为模式的速度很慢。
但官方统计数据也表明,新冠疫情对第三产业不同领域的影响各不相同。例如,5月份餐饮业再次同比下滑约20%。中国人重新发现了自己做饭的乐趣。官方数据显示,饮料、粮食、食用油和食品的销量增长达到两位数。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