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卷土重来 非洲疫情雪上加霜
2020/07/05 | 作者 卢伊 | 收藏本文
就在全球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时候,在非洲,埃博拉又杀回来了。
这是刚果(金)第11次暴发埃博拉疫情了。世界卫生组织称,随着监测活动的增加,未来可能有更多确诊病例出现。
埃博拉的卷土重来,着实令人担忧。作为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传染病,埃博拉平均致死率约为50%。历史上,世卫组织曾两次将埃博拉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其中,2018年起在刚果(金)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之一。
“这提醒我们,COVID-19并不是人们面临的唯一健康威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称,尽管目前注意力大都放在疾病大流行上,仍需继续监测和应对其他突发卫生事件。
显然,目前正当新冠疫情加速侵袭非洲大陆时,埃博拉的卷土重来,将使非洲防疫工作面临更大挑战。
2018年8月起,刚果(金)一直应对东部边境地区的埃博拉疫情。图为两名医护人员正在帮助一名患者康复,为防止因直接接触被感染,他们必须全副武装,全程小心翼翼。
死灰复燃的埃博拉
北京时间6月2日,刚果(金)紧急宣布,该国西北部暴发了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截至目前,已致12人感染,其中8人死亡。
此时,距离该国上一次埃博拉疫情暴发,已近两年。2020年3月,该国最后一名埃博拉患者也宣布治愈出院,实现病例清零。
如无意外,再有23天,刚果(金)本可宣布消灭埃博拉疫情的。事实上,该国卫生部已经启动了宣布疫情结束的倒计时。但,死灰复燃的疾病打乱了一切。
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目前,刚果(金)赤道省姆班达卡市的埃博拉疫情,已造成12人感染,其中8人死亡,其余4人正在接受治疗。
更令人担忧的是,最新确诊的一名病例出现在距姆班达卡150公里外的比科罗镇。据了解,其发病前曾参加了首例确诊病例的葬礼。
埃博拉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死者的血液、体液及死者尸体污染的物品传播。非洲一些地方抚摸、亲吻遗体的葬俗,就有可能导致疫情传播。“这意味着,两个健康区现在受到影响。”谭德塞说。
值得注意的是,两年前,姆班达卡市及周边地区就曾暴发过埃博拉疫情,不过,3个月内便停止了,这也是该国第9次暴发疫情。
虽然世卫组织称,根据基因测序显示,此轮埃博拉疫情与之前的疫情无关,但是疫情的源头仍然没有找到。
目前,世卫组织等机构已派出50名工作人员抵达姆班达卡,他们携带3600剂埃博拉疫苗和2000支实验室检测试剂,协助当地应对埃博拉疫情。
不过,世卫组织称,随着监测活动的增加,或有更多确诊病例出现。此外,鉴于刚果(金)多地的动物宿主体内仍存在埃博拉病毒,预计该国还将出现新疫情。
死亡率90%的恐怖瘟疫
同此次新冠疫情类似,埃博拉疫情也被世卫组织列为过PHEIC,而且是两次。
一次在2013-2016年,西非多国暴发埃博拉疫情,这是历史上流行规模最大的一次疫情,共致超2.8万人感染,1.1万人死亡。另一次则为2018年8月于刚果(金)暴发的疫情,导致3444人感染,2264人死亡,其严重程度仅次于上一场PHEIC。不过,该次暴发是在刚果(金)东部,此次暴发则在该国西北部地区。
同为引发国际关注的传染病,埃博拉与新冠肺炎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均由病毒引发,蝙蝠或为其自然宿主,且可通过密切接触中间宿主,即其他动物而传及人类,并通过人际传播加以蔓延。
不同的是,埃博拉为直接接触传播,只要患者的血液中带有病毒,就有传播性。因此,即使未曾接触患者本人,若无意间触碰到其血液和体液污染过的物品,也有可能造成病毒传播。
此外,同新冠肺炎相比,历次暴发的埃博拉疫情,虽波及范围、确诊和死亡病例数都少得多,但其致死率远比新冠高得多。
据统计,埃博拉平均致死率约为50%,在一些卫生状况堪忧的地区,病死率甚至可达90%,而新冠肺炎的病死率目前统计仅为2%-4%。因此,埃博拉被喻为“人命的黑板擦”。
遗憾的是,由于尚无埃博拉特效药,这使得医疗条件本就落后的非洲,疫情防控更为雪上加霜。死神来得太快,人们根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目睹,瘟疫带着流血与死亡,席卷一个又一个村庄。
一个好消息是,2019年,全球首款埃博拉疫苗Ervebo获批上市。该疫苗由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发,适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97.5%的保护效力,且为埃博拉感染者接种后,可降低其死亡几率。
2015年,在世卫组织的批准与资助下,该疫苗曾在几内亚开展临床试验,近1.2万人参与。其结果非常乐观:接种疫苗的5837人中,接种后10天以上未出现埃博拉病例记录,而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23人后被感染。
2020年2月,刚果(金)等已为该疫苗发布许可,批准使用。此前,该国已有29万人签署救助使用协议,提前接种该疫苗。
疫情+蝗灾 非洲粮食安全引全球担忧
正如世卫组织非洲区域主任Matshidiso Moeti博士所说,此次埃博拉疫情暴发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目前,非洲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远不止埃博拉一个。
最引人担忧的莫过于新冠疫情。自2020年3月非洲发现首个确诊病例以来,新冠病毒已蔓延非洲全境。
非洲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6月3日,非洲累计确诊新冠病例15.8万例,死亡4508例,且多国已出现聚集性传播和社区传播。而在一个月前,非洲确诊和死亡数字仅为当前的1/3和1/2。
尽管目前非洲新冠大流行仍在初始阶段,但仍引发担忧:非洲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欧洲?
非洲疾控中心高级顾问王晓春曾比较两地疫情暴发前50天的确诊病例数,发现欧洲在通报首例患者约30天后,疫情剧增,非洲差不多同时出现变化,但增幅明显小于欧洲。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松对非洲疫情的警惕与关注。“尽管非洲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还是感觉到大部分非洲国家还没有准备好应对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王晓春说,非洲许多国家仍面临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用品和设备准备不足,加上非洲卫生系统本就非常薄弱,疫情将给非洲带来极大挑战。
此外,疫情等因素或引发的粮食危机,同样值得警惕。
为防范新冠疫情播散,非洲多国均采取封锁边境、限制人员流动及国际进出口禁令等措施,但《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0》指出,尤对刚果(金)、苏丹、也门等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非洲国家,这些防疫措施将导致农业劳动力无法正常务工,粮食供应链中断,进一步引发食品价格上涨。
《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1.35亿人口处于粮食不安全态势,遍布55个国家和地区,急需人道主义救援。值得注意的是,过半都在非洲。其中,仅刚果(金)一国的受灾人数,就多达1560万,占全球总受灾人数的1/10。而非洲南部国家,也有3040万人受灾。
而这些国家,也最易受到疫情冲击,“因为它们仅能有限、甚至根本无力应对疫情带来的种种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报告》称。
为使儿童及其社区参与抗击埃博拉,避免疫情在校内传播,联合国儿基会发起多项行动,鼓励儿童测量体温、勤洗手。
这一担忧,曾在2013-2016年西非埃博拉疫情中真实上演。当时,埃博拉疫情导致西非多国农业活动受挫,粮食大幅减产,价格几乎翻倍,缺粮甚至断粮风险陡增。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粮农组织只好急调6.5万吨粮食,以保障西非130万人的粮食安全。
不过,当下非洲面临的粮食危局更为严峻。
早在2020年2月,非洲多国就曾遭遇近几十年不遇的蝗灾,导致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多国粮食减产。目前,第二波蝗灾已登陆非洲。在索马里,数十亿只沙漠蝗虫正在繁殖,它们蛰伏着,待雨水浇出新鲜植被,再伺机而动。
这些都引起诸多专业人士的担忧。一位任职于国际农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国际机构在非洲的农业项目就已被迫暂停,如这次无法遏制蝗灾,将对非洲粮食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
“祸不单行,雪上加霜”,是原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何昌垂对此次蝗灾的评价。他介绍称,全球10个最严重的粮食不安全国家和地区中,已有埃塞俄比亚、南苏丹等四国直受蝗灾袭击。“特别是南苏丹、索马里等地方,已经受到疫情与蝗灾双重影响。有估计,索马里很可能在现有150万饥饿人口的基数上猛增3倍。”何昌垂说。
死灰复燃的埃博拉疫情,无疑大大增加了非洲应对上述危机的难度和所需付出的心力。作为全球的“阿喀琉斯之踵”,非洲疫情防控与粮食安全,都将牵动着全世界的命运。
重重挑战下,最终有无可能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的态度值得玩味:Yes & No。即,若国际社会能较好应对,就不会出现,反之则有可能。
“我个人认为近期不会出现全球规模的粮食危机。”何昌垂说,“(但)我必须非常非常明确地强调,非洲的粮食安全绝对不能够被忽略,应引起全球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