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树洞发梦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
2020/07/05 | 作者 文汇报 | 收藏本文
初见南非女作家威尔玛·斯托肯斯特罗姆这本小说,已然被书名中的“猴面包树”吸引。在斯托肯斯特罗姆的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猴面包树一点都不邪恶:它巨大,强壮,果实甘甜多汁,是非洲旱地的“生命之树”。斯托肯斯特罗姆这部得奖众多的作品,讲的同样是一个生命长养不息的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书中的“我”,是一位奴隶女孩,被贩卖予不同的主人,历经动荡与飘摇。全书并非线性叙述,而是大量穿插闪回段落,笔法跳跃,虚实交错,宛若一场半睡半醒的梦。香料商人虐待她;“恩人”予她吃食及住处,却仅仅将她当作生育工具,还卖掉了她的孩子;她爱上了最后一位主人“异乡人”,为了陪伴他寻找玫瑰色的水晶之城而走上前景未知的长路,一路上历经曲折,仍然逃不掉失败与离散的命运。当时一同启程的人,接连消失,莫名离开,最后只剩女孩一人,找到一株猴面包树,钻进树洞中,偷偷活下去。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
“树洞”应是许多人并不陌生的意象。不过树洞之于书中的“我”,不单是艰困时的藏身之所,也是倾吐心事与忧思的地方。语言流利之外,斯托肯斯特罗姆的叙事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她的克制及内敛。即便在叙述那些包含巨大伤痛的往昔时日,仍能拒绝过分煽情,娓娓道来,点到即止。她并不希望读者同情或是怜悯故事的女主角,而读者如你我细品这些故事,彷徨不止是旁观远方他人的生活。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