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民生为要
2020/06/1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历年两会后,总理的答记者问都是民众关注的重头戏,今年也不例外。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5月28日12时后的24小时内,全网有关总理记者会的信息量超过了6.3万条,其中,网络媒体报道超过了1.6万篇,报刊报道近900篇,新闻客户端文章近3500篇,微信文章超过了3.3万篇,直发微博超过8000条。在微信朋友圈,总理的言论和视频更是罕见地刷了屏。
理智、清醒、求真、务实,是媒体和网民对总理答记者问的总体评价。
在分析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时,李克强总理的回答是理智的。今年虽然未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但确定了保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等“六保”的目标任务,政策规模虽低于外界预期,但目的是要把握力度、把握时机。对于规模性政策资金,总理明确了“不搞大水漫灌”,而要“放水养鱼”,即筹钱与用钱“都要走新路”。
对政策筹措资金,李克强总理给出了具体的数据。一块是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两万亿元;还有一块是减免社保费,动用失业保险结存,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约四万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保就业、民生和市场主体,支撑居民的收入,“是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路子”。
就如何使用这些政策资金,总理也明确了路径。要“大车行难路”,注重政策创新。这一轮政策资金的目的是“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稳就业、保民生”,“用70%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总理明确要求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尤其是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中央更是全部转给地方,要求“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求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都“带头过紧日子”,调出资金用于基层企业和民生。这体现了中央政府的责任感,只有政府先管住自己的钱袋子,才能抑制住铺张浪费胡乱作为的冲动,也才能真正与民同甘共苦,勤俭节约渡难关。
在论及国情时,李克强总理回答说:“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按原本的账还有500多万贫困人口,受这次疫情的冲击,可能会有一些人返贫,脱贫的任务更重了”,“现在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等人员大概一年6000万人左右,我们预计今年人数会增加较多”,“我们还有近3亿领养老金的人员”,“疫情过后民生为要”。
总理此时亮家底给全国人民看,可以说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体量世界第二”的宏大叙事,几乎遮蔽了“6亿人月收入千元”的事实,但这两个数据在一起,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即使是媒体大谈的“全民脱贫”,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脱贫的标准年收入也就是3000元到4000元,月收入过了350元就算实现了脱贫。总理指出的这组数据说明,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有大量低收入的人群,他们依然活得很艰难。中国并未像大量自媒体、学者或非富即贵的“炫富者”那样忽略了中国还有大量乡村人口和城市贫民,还有中西部经济困局。
为此,总理要求各级政府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每出一策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而全国人民也要清醒起来,认清国情现实,与其吹嘘肌肉,不如强健肌肉,先帮助6亿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平均值。毕竟,民不富则国难强。
在阐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时,总理说:“关起门来搞发展行不通,那就回到了农耕时代。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 中国因为改革开放有了一定的经济发展,然而,有些人还没过几天好日子,就忘记了过去的教训,这对于中国未来无疑是十分危险的。总理求真的态度希望对这些人有所启发。
在谈到就业政策时,总理的回答是务实的。他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不仅要有“更多扶持政策”,而且要“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更多新就业岗位成长起来。“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我们现在有1亿2000万市场主体,他们就是青山,留住他们,就会赢得未来”。这些话说得有理有据,也有情有义。
因为特殊的现实和国际形势,这一届总理面对的难题确实太多,不过,能以这种理智、清醒、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大国政务,在“战狼”甚嚣尘上的当下,也算是民众不幸中的万幸。只要中国不夜郎自大,不妄自菲薄,以“民生为要”,凝聚朝野共识,如网友说的:“今年这个坎,我们迈得过去。”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