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纾困,政府措施需再务实
2020/06/0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据《半月谈》报道,为给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纾困,有些地方实招不多,虚活不少。如某中部省份有一个开发区,一个项目签约仪式搞了3遍;有的“项目名称包装上全球总部、全国基地等标签,显得高大上。但投资额是意向投资,虽然动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但水分不小,跟落地的实际投资有差距”。有的城市上演了“签约秀”,几乎下辖每个区县都要办,短短半个月集中签约近10场。有的项目明明已经签约、开工了,却又要再“演”一次。据一位经常为政府部门举办类似活动的人士介绍,一场活动需要花费十几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其中包括高档酒店场地费、设备费、布置费等等,“一场二十万元的只是普通水平”——如此“表演”式签约,不仅给企业造成困扰,耗费了基层干部的精力,还浪费了财政资金。
除此,报道显示,复工复产率“注水”情况也很严重。东部某市一名市领导私下反映,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率一开始报80%多,看到别的地方报90%多,自己排名靠后了,不得不多报,后来报了99%。“正常时期的复工复产率也达不到这么多,为不受批评,只能如此了。”为何必须要给数据注水?基层一些干部表示,是被上级部门不切实际的指标考核和乱问责逼出来的——有的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给下级部门下达招商引资指标,完不成就问责;有的在疫情期间片面追求复工率,进行排名,而没有考虑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供需情况;有的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资金与基层需求脱节,只注重考察是否专款专用和是否符合程序,而不注重实际投入效果……
企业原本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如果有市场或订单,没有比企业本身更期待复产复工的。如果企业无法复产复工,一定是因为市场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地方政府也难以解决的,所以政府在其中所能做的,只能是协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部分难题,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权力再放开一些、税费再多减一些、贷款再优惠一些,而不能不尊重经济规律,扮演起了复产复工的主角。如果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强制企业复产复工,只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亏损,一旦市场真正复苏了,企业反而失去了竞争力。
各国政府为抗击疫情,对中小企业都推出了各种扶持措施。如澳大利亚政府直接帮助企业支付代扣代缴所得税总额的50%,营业额低于5000万澳元的中小企业将有资格领取多达10万澳元的免税现金补贴;希腊政府则宣布向所有因企业关停而受影响的员工发放800欧元补偿金,对这些员工,政府还将暂停征税4个月;英国政府为小公司的小额贷款,提供100%政府担保,这些贷款总额高达数百亿英镑,所有小企业都可获得最高5万英镑的贷款支持,而无需向银行证明企业生存的可能性;瑞士除了向中小企业提供由政府担保的50万瑞士法郎贷款外,对因疫情被迫关停的企业,政府还为企业支付80%的员工工资。从这些国家的做法可看到,多是由政府来承担因疫情对企业带来的损失,通过行使政府公共管理职责,来减少对中小企业的冲击,这无疑值得中国各级政府多多借鉴。
这轮疫情确实让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如何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是地方政府应做的事。比如东北就有一县级市,在研究如何将政府、事业单位的闲置固定资产打包,以此作为抵押为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融资。受访的地方干部说,“我们不能逼银行贷款,但也不能不救民企,只好想办法盘活政府闲置资产。”这个想法与做法就是在为企业做实事,比起那些签约仪式、检查慰问,对企业来说要实惠得多。
疫情仍在各国蔓延,全球供应链也几近瘫痪,这使得世界经济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加大,中国经济复苏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种特殊时期,地方政府尤其要保证各项经济数据的真实性,不能掺任何水分,数据真实是理性判断的基础,只有依据整个社会的真实情况,决策层的统筹考虑与全面规划才能做到合理和有效。一旦底层数据造假,极可能让省级和中央级层面的宏观经济决策层判断失误,导致方向性错误的决策出台,从而造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与衰退——大跃进时期的“亩产万斤”悲剧即为先例,历史再也不能重演了。中央也要从法律层面加大监督与审核的力度,以防这类复产复工的表演呈“燎原”之势。上级部门此时真正需要批评和问责的,不是能否完成疫情前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而是要加强对各类美化、虚报数据的审核与监督,一旦发现造假,就严格问责。只有让造假者付出代价,才有可能遏制这类造假行为。
在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下,各级政府的政绩不体现在面子工程和形式主义做得怎么样,而是在加大对企业的务实扶持方面,可谓迫在眉睫。中央层面可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但要以各种方式确定这种“放水”能真正惠及中小企业,而不只是让央企与国企获利。“国家队”银行下调企业利率,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各地政府应提供各种担保,以确保一些重要企业的贷款可延期或续贷,不能让金融机构盲目抽贷断贷;同时要保障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因为中小微企业是保障就业的主力军;“真金白银”地降低企业税费,用公共资金切实帮扶企业降低租金成本;为减少企业的裁员,需对因疫情停摆的企业,提供员工补贴……当然,更重要的是主动缩减政府各项开支,使得自身有足够的财政空间来救助中小企业,否则,所谓的扶持救助就可能沦为空谈 。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