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策并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
2020/05/2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2020年对所有人来说,可能都是艰难的一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疫情打乱了他们所有节奏——不仅大部分学生至今还“冬眠”于家,更有可能“开学即毕业,毕业就失业”。
据教育部门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将有874万人,同比增加了近40万人,属于历史高点。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招聘公司数量无显著变化,但招聘职位和人数同比均下降27%左右;薪酬越低的职位,同比下降的比例越高,月薪低于4000元的职位,职位数下降比例高达44%。这些数据对于应届生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因经济下行,就业形势去年就已严峻。不少知名企业或倒闭,或大规模裁员,或降薪,如今疫情又使得经济雪上加霜,今年的就业之难可想而知。有媒体报道显示,受疫情及“封城”等防控措施影响,中国第一季度有超过46万家公司停止营业,其中过半的公司营业已超过3年;在同一季度内,中国国内新注册企业数量也大幅下跌,今年前三个月大约有320万家新注册公司成立,较去年首季度下跌29%,新成立的公司大多在传统经济强省如广东等。
这说明中国虽暂时控制了疫情,但重振经济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不仅给内需造成打击,蔓延于世界各国的疫情也正在波及中国经济,使得很多依赖国际市场的企业与工厂失去了订单。而停滞的企业与工厂,又会影响到其他相关行业。这种严峻的经济与就业形势,可以说是中国自改开以来从未遭遇过的,远超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关键是,这种严峻的形势还在继续发展,不知何时才是它的“至暗时刻”。
中央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相继推出各种措施。3月中旬,中组部和人社部联合发布了一份针对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一是加大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力度,要求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用于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其次,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事业单位工作,鼓励他们参加“三支一扶”基层服务项目计划。
教育部则表示,今年将进行研究生扩招和专升本扩招,研究生计划扩招18.9万人,专升本扩招32.2万人,并扩大教师对高校毕业生招聘,提高大学生征兵数量和质量等。这些都是为了使更多的毕业生不至于落入“毕业就失业”困境而制定的措施。教育部表示,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高校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以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各地也推出了一些政策,来确保应届生能顺利地进入就业市场。在这方面广东做得比较好——针对今年60万高校毕业生,广东将通过十大行动帮助毕业生尽快就业,如国有企业就业引领行动、民营企业就业支持行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项行动等。除了要求省内国有企业招收大专以上应届生数量比上年实现增长外,对到民营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业态平台就业的毕业生,还落实社保补贴、就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此外,广东在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及“三支一扶”基层服务行动中,招募的也是毕业生。对广东省内毕业的湖北籍高校毕业生,有就业创业意愿的,人社部门将给每人发放20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为保障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广东还建立了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保障调度机制,开行了多趟返岗专列。这些做法都在试图降低疫情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武汉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也达31.7万人,创历史新高。据当地人社部门官员介绍,武汉已筹集各类企业岗位25万个,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按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同时增加了2000个社区工作岗位、1000个公益性岗位、5700个就业见习岗位,增加了2020年公务员、选调生招录计划,将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用于专项招聘应届毕业生;对市级优秀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的最高资助标准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项目最高给予20万元奖补。这些做法如果能落实到位,应当可以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去年9月,国务院就提出了“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首提“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都居首要位置,可见形势之严峻,压力之巨大。
对家境不错的应届生来说,短时间找不到工作,可能影响不大。但对贫困家庭来说,可能就意味着生存弥艰了。今年原本就是脱贫收官年,疫情无疑给脱贫目标的实现增加了巨大的变数,能否最大程度上解决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不要让这些家庭因疫返贫,是能否实现脱贫目标的关键。
“稳”“保”就业的基础是如何救经济,只要经济不衰退,就业就不是问题,因为经济总量决定就业量。目前由于全球生产停滞,出口受阻严重,中国并不能单方面解决相关问题。在全球疫情还不明朗的前提下,经济与就业形势遇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央政府和各地除了具体的就业帮扶措施外,还要动用更积极的金融与财政政策,去切实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真正降低小微企业成本。可以说,这也是稳就业的关键措施了。毕竟,作为经济毛细血管的中小微企业,一直在为社会提供着超过50%的就业岗位。因此,只有加大给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力度,提振市场信心,“稳”“保”就业的实现才有可能。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