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共犯者的游戏
2020/05/25 | 作者 《文汇报》 | 收藏本文
一向很欣赏东野圭吾,作为多产且畅销的推理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一直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水平上,即使不是代表作,也不会让读者失望。他的推理小说关键元素在于,总能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就以神探伽利略的短篇集之一《虚像的丑角》为例,坦白说作为神探系列,一直也是长篇较短篇更吸引人,但东野的拿手好戏就是同样令读者看得充满乐趣,绝不会有浪费时间的轻叹。尝试以《虚像的丑角》中的“演技”一节为例,去说明一下东野小说的多样化。
“演技”的切入点,很明显就是“事后的共犯者”(Accessory After the Fact),也是推理小说中常见的设定。顾名思义,就是在发生了杀人又或是盗窃等罪行后,有人于事后协助犯人逃避法律责任,于是成为“事后的共犯者”。从关系上来说,一般最容易理解的设定,自然属犯人与事后共犯乃亲密关系者,如恋人又或是亲人等,基于要为所爱掩饰,于是成为掩饰证据的帮凶。最常见为犯人杀人后,事后共犯协助处理尸体,例如驾车协助搬运尸体至荒山野岭弃尸等,正是较为耳熟能详的相关情节安排。但事后共犯也不一定与犯人有亲密关系的,有时候甚至可以是敌人,这种矛盾对立的设定,自然令阅读趣味倍增,只是事后共犯及犯人有共同的犯罪目的,动机及设定就得以成立。
东野圭吾设定的处境,正好是一次典型“事后的共犯者”的构思游戏。他先以叙述诡计,诱导读者认为剧场导演驹井尸体的第一发现人敦子为杀人凶手,当中仔细记述她如何透过掉换手机,设定虚假凶器以及安排自己的不在场证据等,来一步一步强化读者心中她就是凶手的想法。但一直发展下去,得到伽利略的介入协助,警方才得以锁定真正的凶手,原来是死者的现任女友聪美。而敦子原来是死者的前女友,两人理应是对头敌人的关系,但敦子却成为事后的共犯,正好和上文提及的逆转设定吻合,希望为读者带来悬念的趣味。
东野圭吾当然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一般处理由敌对关系转化为凶手及事后共犯的设定,往往是因为彼此有共同目的才得以成立。在“演技”中,聪美因被死者提出分手而动杀机,“她已怀了身孕”,而敦子对曾被死者抛弃而怀恨在心,本来是理所当然符合逻辑设定,令两人可以化敌为友,把死者置于死地,也合理化了敦子为聪美掩饰的理由。
可是小说发展下去,东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角度,就是敦子愿意插手介入,原来与三角关系全无关联,事实上她也早预料到警方会悉破疑团,找到真正的凶手。倘若警方真的如此不济,她就会和盘托出,绝不打算成为代罪羔羊。那么她成为事后共犯的动机又是什么呢?东野的解说是一切由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因为敦子是一名演员,而面对死者的尸体,是一次难得体验作为凶手——即杀人滋味的大好契机,所以她绝不想错过。于是她用了另一把刀刺进了死者胸口,而自己也心知肚明有违法成分,但充其量只会被冠以毁损尸体又或是湮灭证据而被追究,绝非什么万劫不复的罪名,所以才乐意作出一次安全性的冒险。
这正是东野活用推理小说关键元素:先跟从程式,到分岔路口又会作出突变令读者耳目一新,从而保持小说的阅读趣味,也由此成就了大家爱读的东野圭吾。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