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的南京答卷
2020/05/25 | 作者 王蔚明 | 收藏本文
摘要:南京,在疫情防控这场城市治理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常态化”意味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需要新思维,工作需要新部署,未来发展也面临新要求。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 情,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挑战,行业之间、城市之间出现重新洗牌的契机。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新一线城市的南京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疫情大考答卷。根据总书记要求,南京在完成阶段性防控任务情况下,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因时因势完善各项措施、补上短板漏洞、织密防控网络,把常态化精准化防控措施抓紧抓实抓细,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4月29日,《科技日报》网站上一篇报道《南京高成长企业成为新经济“增长极”》,里面有一组数据:南京1—3月份,GDP达到了3247.41亿元,实际增速达到1.6%,名义增速更是高达4.35%。
+1.6%,这是一季度,南京GDP的增长速度。南京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南京是17个万亿级城市里,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如果放在全国主要城市里看,这也许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格局的一个信号。
“四新”行动,找到发展新机遇
2020年4月11日,一场特别的动员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南京召开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的“四新”行动大会,发布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个行动计划。
“四新”行动是一个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年度目标的南京方案。这个方案,紧密结合南京实际,用超常规的办法、不寻常的力度、针对性的安排,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外需市场急剧恶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南京企业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
但是,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坚决打赢两场硬仗,全市疫情控制及时有效,走在前列,复工复产和城市复苏也呈现出良好态势。
新基建行动计划以100个市级项目为重点,推进总投资5454亿元、346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加快建设,2020年力争完成年度投资867亿元。
新消费行动,努力确保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实现正增长,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实现争先进位。针对疫情影响,南京引导市民走出家门放心消费,激发消费热情,推动5G终端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发展网红、直播经济等消费新模式;打造新街口、夫子庙、老门东、南京1912、百家湖1912、弘阳广场等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试行2.5天周休息制度,延伸消费新时段;打响南京地产品牌,打造消费新引擎;以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为路径,完善消费新链条。
老门东
新产业行动依托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一批未来产业,新型电子信息等四个先进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四个现代服务业在内的“4+4+1”主导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地标打造,抢抓新冠疫情防控带来的发展新窗口,突出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产业方向。
建设新都市,力争完成全市3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南京国际医院等建设。南京根据都市经济特色,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生物医药研发、精密仪器仪表及检验检测、系统集成与装配、个性产品定制等服务型制造业;优化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在江南绕城公路以内的高新园区、开放街区、商业楼宇、工业厂房以及城市“硅巷”,建设新型都市工业载体,激活古城创新基因,发展新型都市工业。
“四新”行动是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在非常时期的主动作为、率先行动。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在浙江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他提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在南京的新产业行动计划里,2020年,全市新产业总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其中,新一代数字经济规模1800亿元,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新型都市工业产值600亿元。
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方面,聚焦重大疫情防治、多发疾病用药、罕见病用药及高端医疗装备、诊断试剂等领域,遴选一批企业作为潜在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给予“一企一策”支持,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疫情防控,一场城市大考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南京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特大城市的责任和担当。
3月2日,一部名为《南京抗疫现场》的纪录短片登上日本雅虎首页,日本富士电视台、朝日电视台、TBS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制作特辑,邀请导演介绍中国的抗疫故事。
《南京抗疫现场》的拍摄者是日本导演竹内亮,他在南京工作生活多年。这部10分钟的短片记录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各项防控措施下,中国民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短片对中国政府采取的抗疫措施进行了多角度的展示与讲解。竹内亮说,不少日本人看了短片之后表示震惊,原来中国防控这么严格。
纪录短片迅速在日本媒体刷屏,许多日本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这部短片,感叹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有力措施,称“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太低了,应该学学中国的应对方式”“惊讶于中国采取措施之细致和彻底”“期待看了这个视频日本人的意识也能改变”“日本也要重视”。
一部短片,让很多人消除了对中国的偏见,并开始虚心学习中国的抗疫措施。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京,这个拥有850万人口的城市,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自2月下旬起新增始终为0。史无前例的疫情被有效控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果。防疫这一硬仗,南京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复工复产,城市有序苏醒
南京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建立战时工作机制,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出台实施稳企援企政策举措,全面提升复工率、达产率,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经济运行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从3月开始,南京就致力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迅速恢复城市活力。3月15日,南京以消费者权益日为契机,在全市开展“放心出门,安心消费”系列活动,请市民品尝美食、购物、观灯、赏花、郊游、健娱。商家以赠送餐饮优惠券、打折等方式促销迎客,新街口、夫子庙、老门东等商圈人气渐旺。
在谈“疫”色变的背景下,领导干部带头消费,打消公众疑虑。南京主要领导带头下馆子,解除公众心理“疫期”:市委书记到夫子庙品尝鸭血粉丝汤,市长到大众书局购书,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逛超市买咖啡、吃小吃,等等。
南京服务业开门迎客的背后,每类服务场所都有一套防控先行的精细保障机制。餐饮消费者到店,要出示“宁归来”二维码、测体温,入座要有较大间隔,疫情防控丝毫不放松。
在生产方面,南京构建“防疫+工业”工作机制,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半导体行业龙头企业台积电,因上海、扬州等地16家配套企业未复工影响连续生产,南京第一时间联系多地政府推动“抱团”复工,助力产业链循环畅通,确保台积电正常生产;金陵石化因物流不畅,其液硫、液化气产品达到库存极限,眼看就要堵库停产,市、区政府协调交通部门,打通物流通道,保障企业稳定生产。
南京经济战线全员动员,下沉一线,当好企业“娘家人”,形成市、区、街道(园区)三级服务体系,构筑起紧密的企业服务网,为LG新港、博西华家电、乐金熊猫、南钢等重点企业协调解决上下游企业复工、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问题。
疫情影响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失去的时间可以通过加倍努力抢回来,服务业造成的缺口可以通过大力度促进消费补回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精准有效投资和项目建设拉上来。
在南京,一边是企业“开足马力”,另一边则是招商引资“火力全开”。南京各区一季度签约项目424个,总投资额约3534.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44个,总投资额约3377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三成多,均超序时进度。在打好疫情防控硬仗的同时,复工复产进度、城市经济发展也走在了前列,为年度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才是城市重新启动的引擎
面对病毒,南京严防死守;面对创业者,南京大门敞开。无论何时,南京,依然是博爱之都、“宁聚”人才的创新名城。
亲爱的同学们: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也影响了你们的求职就业计划。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生产生活正在加速恢复常态,即将毕业的你们也一定在考虑择一城安放理想、逐梦启航。
正如诗中所言: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在这历经艰辛却充满希望的春天里,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南京向青春的你们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这是2020年4月8日,南京致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这个春天,南京向各种人才发出热情邀约,欢迎他们来宁创业和生活。
为降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南京出台了《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通过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帮助更多青年人才就业创业。新政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吸引高校毕业生,最核心也最关键的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今年,南京将组织本地企业,推出20万个以上岗位,用于高校毕业生招聘。此外,对于一些优秀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当地将持续给予跟进扶持,对已资助项目中发展前景好的可给予最高300万元的接力投资。
台积电
软件谷
4月21日,一条发布在紫金山视频的短片《愈夜愈美丽,2分钟带你感受复苏后的“夜金陵”》在网上走红,复苏后的南京充满活力,夜食、夜宿、夜景、夜健、夜读,从桨声灯影到流光溢彩,熟悉的夜生活慢慢回到人们身边。
复盘一季度的南京,南京这次疫情应对得好,也因此,复工复产更快更迅速。
南京在1月24日,也就是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就启动了一场大排查。
在除夕夜,南京7000多工作人员上门,一夜排查完1.1万多个重点人员。
2月19日之后,本土确诊新增病例数就一直保持0增长,并且在3月9日实现93个本土确诊患者全部出院。
在复工复产方面,南京在2月7日就发布通告,2月10日逐步启动企业复工复产。复工9天后,南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2006家,复工率达80%,全市工业用电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3%。在2月19日,新街口商圈大商场、著名的旅游景点夫子庙恢复开放。2月26日,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用电恢复量全省第一。
而推动经济恢复常态化,南京也下了不少工夫。在3月9日,南京市委书记带头下馆子;3月13日,南京发放3亿多元的消费券;3月19日,南京当地班子开会,全体摘了口罩。
南京,在疫情防控这场城市治理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熟悉的金陵古城,正朝着“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目标继续奋进。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