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挑战政府保护“中国制造”的决心
2020/05/0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中国已成为各国抗疫医疗物资的主要供应地之一,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制造的口罩、试剂盒、呼吸机等产品却屡曝质量问题。
3月23日,有西班牙媒体爆出在中国购买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效果不佳,按要求试剂盒的精确度应超过80%,但这批试剂盒仅为30%,西班牙政府已退回9000个试剂盒。此后,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发表声明称,生产商深圳易瑞生物并不在中国商务部向西班牙提供的医疗设备销售企业名单中,且尚未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销售许可。
3月28日有报道称,荷兰卫生部宣布下令收回已发往医疗机构的约60万只中国进口口罩,因这批口罩“不符合安全质量标准”。荷兰官员表示,这批口罩虽有质量证书,但口罩不能正确地覆盖佩戴者脸部,或捕获病毒粒子的膜状物不能正确运作。不久,商业部与外交部回应称,这批口罩是荷兰代理商采购的,中方企业发货前已告知荷方这批口罩是非医用口罩,出口报关也是以“非医用口罩”履行的,可能被对方误当成了“医用口罩”。
此后,又有捷克、菲律宾、英国等国政府官员传出消息,认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中国试剂盒的准确率过低。
因疫情的快速暴发,各国对防疫医疗物资需求大增,口罩、试剂盒、呼吸机等产品都处于极度紧缺的状态。中国原就是这类产品的制造大国,又刚经历了新冠疫情,如果有足够的医疗物资生产能力,确实是展示“中国制造”能力的好时机。但从曝光的一些事件看,如果产品不合格,不仅会给中国外交带来被动,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会给“中国制造”带来巨大阴影。因这些防疫医疗物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他国民众的生命健康,在这种特殊时期,一起质量安全事件带来的名誉损害,可能要超过平日的十倍百倍,对所有“中国制造”构成的声誉损害,将影响中国今后对外贸易所占的市场份额,情形不可谓不危急,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出现这类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中国的部分医护用品确实有质量问题,尤其是企业要在短时间完成大量订单需求,有的甚至是临时转产的企业,加上与买方沟通不畅,出现质量和规格问题有时难免。但应看到,也有一些厂家确实在钻法律的漏洞,直接向欧盟出口不合格的医护用品。来自海关总署的消息显示,从3月1日到4月4日,中国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102亿元,但从3月31日以来,中国海关在贸易、邮件等渠道,共查获非清单企业生产或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物资1120.5万件,其中口罩994.1万只,防护服15.5万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108.5万份,红外测温仪2.4万件。从这庞大的查获数量可看到,总有一些企业鼠目寸光,唯利是图,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另一方面,中国的医护用品标准,确实与欧美存在着一些差异。一是标准不同,某些符合国内标准的口罩,并未达到欧美的标准。如中国某些口罩的鼻梁条,就与欧美人的高鼻梁不够贴合,无法满足他们的防护要求。二是有些防护用品的生产企业,确实未能做到无菌与全程消毒。不久前,有一段疑似大陆口罩生产车间的视频在海内外社交媒体风传,视频中一男子用大把的成品口罩擦鞋,此举引发了众怒。有海外网友表示,以后我想购买任何中国制造的东西,都会记起这一景象。这种视频对“中国制造”的杀伤力确实太大了。中国官方虽向境外国家推荐了一些有出口资质的企业,但因各种原因,并未得到这些国家政府的选择。加上中国一直被怀疑是这次疫情的病源国以及对疫情数据造假,外交压力已然很大的背景下,防疫产品再屡屡出现质量事件,无疑是雪上加霜。
客观说,中国政府对出现不合格产品的事件非常重视,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及时进行了研究和部署。监管部门和海关开始加强对防疫物资出口的质量监管。国家药监局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放行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依照法规要求和标准组织生产,对发现的问题,随时责令企业整改到位。据国家药监局透露,近期对各类防疫用品的检验达8000多批次。国家药监局、市场监管总局还选派多名精干执法人员赴北京、天津、浙江等14个重点省份,对防疫用品的质量监管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在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开获得批准的产品的相关注册信息。
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药监局三部门,3月31日发布了《关于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的公告》,要求出口的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等五类产品,须取得中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符合进口国的质量标准要求,海关凭药监部门批准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验放。据海关总署表示,对医疗物资出口中出现质量问题,将认真调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惩处,决不姑息,严控出口质量,规范经营秩序,维护“中国制造”的形象。自公告发布以来,海关已查获了大量违规产品。
出口企业应当认识到,能否把握市场机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这种疫情当头、人命关天的时刻,质量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对生命的保护,对此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中国政府决不允许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置“中国制造”的声誉不顾,一旦再出现医护产品出口遇到质量问题,肯定会依法严惩相关涉事企业。那些有不法念头的企业,应悬崖勒马,不要挑战政府保护“中国制造”的决心。
确保产品的高质量,是“中国制造”的内在需求,也应当成为所有企业的自律与目标。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