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互联网企业IPO“刹车”
2020/04/15 | 司雯雯 | 收藏本文
摘要:疫情叠加全球股市暴跌,旷视科技、58到家等明星互联网企业被迫延缓上市。资本寒冬下,这些企业的资金链还撑得住吗?近期内还是上市的好时机吗?
新冠疫情重挫全球股市。自3月9日美股暴跌,“黑色星期一”重演,美股10天内4次触发熔断机制,三大指数于3月12日全数跌入技术性熊市。亚太主要股市同样大幅走低,泰国、菲律宾、韩国、巴基斯坦相继熔断。
全球十余个国家股市先后暂停交易,超过30个国家或地区股市坠落熊市,逾5万亿美元市值一日蒸发,部分公司市值腰斩。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比尔·盖茨3月12日损失70亿美元,VIX恐慌指数一度升至76.85,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高点。
恐慌情绪覆盖金融市场,但受损的不只是身处股市的企业和投资者。
2020年3月18日,美国纽约证交所,一位交易员对暴跌的美股行情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新冠疫情叠加资本动荡,踏入首次公开募股(IPO)冲刺阶段的企业尚未入场,已面临上市成本与资本信心的多重考验:上市“门槛”提高,A股及港股、美股拟上市企业被要求补充疫情造成的影响的材料,路演受阻,进程延缓;业绩承压,疫情冲击生产、消费两端,除在线医疗、线上教育等受益行业外,营收近乎全线受挫;股市波动剧烈,上市能否换回期望资金的不确定性显著提高。
延缓上市成为不少拟于2020年上半年IPO企业的无奈选择。3月14日,原计划于3月17日登陆港股的蚬壳电业(02381)推迟上市计划,称“考虑当前市场状况等多项因素”,旷视科技、58到家等早有上市传闻的公司也暂无实际进展。
香港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2月26日的全年业绩传媒简布会上表示,春节疫情加剧,对上半年IPO将产生很大影响。
“上市并非终点,企业发行股票的目的是获取资金、做大做强,根本上是对成本和收益的考量。”法国SKEMA商学院(苏州校区)客座教授、投资平台合伙人于宝山告诉《凤凰周刊》,“如果上市成本提高、收益的不确定性却大幅增加,那么此时上市或许就并非企业的最优选择。”
被推高的上市门槛
上市消息传出一年多后,人工智能公司旷视科技仍未坐实中国“AI第一股”的位子。
2020年2月25日,据香港证券交易所资讯网站“披露易”显示,旷视科技向港交所提交的初始申请于当日“失效”。此前,耀才证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许绎彬2月6日在《证券时报》的报道中表示,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香港IPO节奏,国内人脸识别公司旷视科技原本想在2月初招股,但受疫情所累,暂缓上市申请。
对“上市失败”及“延缓上市”等传闻,旷视科技回应称,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中,正在更新材料。
“失效”原因是旷视科技于2019年8月25日提交的招股书已满期限。按港交所上市准则,由申请日期起6个月内,申请的处理期限已过(未获批准或已获原则上批准,但在申请有效期内没有上市)、被发回、被拒或自行撤回申请均被列为“没有进展”,需要重新提交IPO招股书,延期时间为3个月。披露易数据显示,2020年28家企业的初始申请进入失效行列。
但较往年不同的是,新冠疫情为包括旷视科技在内的拟IPO企业增添了额外任务。
公开报道显示,港交所已要求拟上市企业在招股文件中披露新型冠状病毒对其影响,涵盖是否存在供应链中断、应急计划、预防病毒的措施及对任何潜在客户与供应商的可能影响,同时要求企业说明消除疫情影响的详细计划。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已向拟IPO企业提出,应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作补充,包括影响面及具体表现、时间预期、目前及未来业务财务数据、经营业绩可能变化程度等。
“企业经营数据披露得是否完整、准确、充分,关系到对其上市条件的审核”。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凤凰周刊》,为推进疫情期间IPO常态化工作,证监会已采取视频审核、线上挂牌等多种创新手段,保证IPO发行节奏。其中,证监会要求拟IPO企业提交疫情影响补充材料,也是为确保对发行人的业绩有细致了解,这一材料十分必要。
但这道“附加题”或将打乱IPO企业的冲刺节奏。于宝山解释说,由于疫情特殊事件,证监会要求企业提交更充分的材料以证明其投资价值,反映“原本的赚钱模式还能不能行得通”,企业需为此承担更高昂的上市花费及时间成本。
首先,企业需要聘请相关会计、审计团队来完成材料,增加上市开支。同时,准备材料周期也意味着相应的时间成本,上市进程或被耽误,随即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现金流压力。“企业之所以选择上市,是因为有资本需求,如果在计划拿到钱的时候,资金没能到位,运行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于宝山说。
新冠疫情对O2O(Online To Offline)拟上市企业的考验则更为残酷。
全球住房共享服务运营商Airbnb已退避锋芒。Airbnb自2019年向上市发起冲刺,有消息称其将于2020年3月或4月启动上市程序。但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表示,疫情扩散导致大量消费者取消全球出行计划,因业务受损,其IPO可能推迟至2021年。
主打家政、货运等“上门服务”的58到家也身陷“推迟IPO”传闻。2月,彭博社消息称,58到家推迟在美股的IPO计划,该计划原本预计在今年上半年进行。对此,58到家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予置评”。
但疫情确已沉重打击了58到家的业绩表现。春节后,58到家CEO陈小华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若疫情持续影响两三个月,家政行业规模或仅存原来的10%到20%,而58到家“还能活下去”,但将面临服务人员与客户的双重流失,业绩持续走低,“考虑关闭部分门店和办公室、缩减业务”。在36氪的报道中,陈小华预测,公司第一季度的业绩可能将缩减至往年的20%。
O2O模式的潜力曾让陈小华充满信心。2019年6月,他在谈到58到家营利问题时表示,“按照最严格的会计准则,今年有可能能做到”,“对于上市,理论上讲已经具备这个能力,唯一要考虑的是市场还在早期,上市对我们的长远影响有多大”。
疫情冲击下,能否保住原有业务规模、迈过上市门槛或许成为58到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
“偏重线下的O2O服务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大。”互联网行业分析师李星表示,O2O平台为供需两方提供连接,但服务最后须在线下进行,“家政阿姨、师傅只有上门,服务才能完成”,而疫情截断了线下服务,实际上也在短期内截断了O2O行业的业务模式。
企业的资金链还撑得住吗?
按下上市暂停键,也可能是拟上市企业的自主选择。
3月,据美国CNBC报道,华纳音乐集团原定于3月初为IPO设定股票价格区间,并于3月2日开始进行IPO路演,但鉴于新冠疫情扩散对股市造成的负面影响,上市计划暂已搁置,等待市场好转。
“企业考虑的是,烧钱上市后能拿回多少钱。”于宝山分析,“首先,对受到疫情冲击的企业而言,当前的业绩能否充分反映其投资价值、支撑股票价格。其次,全球资本恐慌、交易数量减少,投资信心的不稳定性上升,那能等的企业大概率就会再等等,有其他融资方案的会走其他路。”
对原定短期内IPO的企业而言,“等待”考验的是自身的现金流。在习惯了烧钱扩张市场的互联网行业,失去“外部输血”后,现金压力将陡然增加。
58到家CEO陈小华表示“所有分公司都赚钱”。半年前,其2018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近三年仍未走出亏损困境。2018财年,58到家净亏损14.23亿元,较上年同比扩大99.8%,且同期亏损增幅超过营收增幅。
砸钱营销换营收的策略,加重了58到家的营利压力。2018年,其仅市场营销费用一项便已超过全年营收,达11.26亿元,同时期的人力成本为5.11亿余元,两项支出为营收的1.72倍。
2020年2月25日,据香港证券交易所资讯网站“披露易”显示,旷视科技向港交所提交的初始申请于当日“失效”。
业务模式不同,旷视科技等AI企业却也同样烧钱。作为国内“CV(Computer Vision,计算机视觉)四小龙”之一,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在2019年8月提交的招股书中对投资人宣告,“人工智能是一场无限游戏:它始于几十年前,并终将超越这个时代”。
但这场“无限游戏”的营利路,旷视科技走得却有些艰难。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旷视科技连续三年的亏损额均远超当年收入:2016年亏损为同期收入的505.8%,2017年亏损为营收的242.3%,2018年亏损达33.5亿元,超过当年收入的2倍。旷视科技在招股书中说明,由于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经调整利润在2018年下半年实现扭亏为盈,截至2019年上半年,赢利3270万元。
不过,寻求外部资金支持已成为旷视科技发展的必选项。报告期内,旷视科技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始终为负,2019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6.75亿元,大量收入存于应收款项。同时,存货周转日期也明显拉长,自2016年的33天提高至2019年上半年的69天。应收款项与库存的双重压力下,自身现金流运转颇为吃力。
旷视科技在招股书中提醒,“由于继续扩展业务及经营,预期未来成本将增加”,“如未能录得充足收入及管理开支,日后或会继续产生重大亏损,未必能实现并保持赢利。”
“如果企业在原本计划IPO的时间点没能拿到钱,就需重新衡量IPO是否是当前的最佳方案。”于宝山告诉《凤凰周刊》。
但对体量庞大的拟IPO企业而言,IPO进程延缓,想要在当前的资本寒冬中借融资“解渴”也并不容易。
在旷视科技的历轮融资中,融资金额不断加码,2019年5月D轮融资达7.5亿美元。58到家截至目前的公开融资为2015年10月完成的3亿美元融资。
就大环境来看,一级市场的投资热情回落。信息服务商IT桔子数据显示,2020年1月及2月国内投融资事件共348起,较2019年同期减半,占2018年同期投融资事件的28.2%,总金额较2018年同期下降70.1%。
李星表示,互联网行业的融资主要来自实体产业及金融业,但经济寒冬叠加疫情影响下,整体缺钱趋势明显,也会刺激互联网企业更加务实地寻找营利模式。
而眼下能否维持健康的现金流,成为处于资本动荡中企业的“生死线”。
曾参投旷视所在的CV赛道的红杉资本,3月6日向企业创始人和CEO发出公开信,预测“可获得的私人融资可能会大幅减少”,并提醒企业“你是否拥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如果经济不景气业绩不佳,能撑几个季度?是否有应急计划?能从哪里削减开支?这些问题现在就要问,避免未来可能面临的痛苦”。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