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VS塔利班: 和平协议墨迹未干,空袭再度上演
2020/04/05 | 作者 张弛 | 收藏本文
和平协议签署不到一周,美军再度对阿富汗境内的塔利班武装分子发动空袭。亚太区域的“后阿富汗战争时代”充满变数和诡异。
2月29日,美国和阿富汗武装组织塔利班(Taliban)在卡塔尔多哈签署和平协议,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带着特朗普总统的“祝贺和问候”飞抵卡塔尔,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虽然这还是一份“有条件”的协议,但毕竟标志着2001年11月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18年后,美军将正式展开从阿富汗撤军的实质性行动。
但仅仅5天之后,3月4日,驻阿富汗美军就空袭了塔利班武装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的纳尔-萨拉,以报复后者在协议签署后频繁袭击阿安全部队。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美军驻阿富汗发言人在推特上写道:“美国3月4日对塔利班武装分子实施了空袭,这些武装分子对赫尔曼德省阿富汗武装力量检查站实施主动攻击。这是为挫败攻击所需的防御性打击。这是我们11天以来对塔利班分子的首次打击。”
2020年2月29日,卡塔尔首都多哈,美国和阿富汗塔利班签署和平协议前,塔利班代表团成员聚在一起交谈。
美军驻阿富汗发言人还补充称,美军呼吁塔利班武装分子“停止不必要的袭击并遵守协议”。
美国国防部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400名美国军人在阿富汗战争中丧生。而阿富汗部队的死亡人数已经多到难以统计,当地民众至今仍然背负着这场战争带来的残酷代价。特朗普在2016年竞选总统期间曾承诺,将结束阿富汗战争。
不过,据美联社3月10日消息,数百名美军士兵正在按照协议撤离阿富汗。
突然而至的和平协议
2月29日,美国阿富汗问题特使扎尔迈·哈利勒扎德与塔利班谈判代表毛拉阿卜杜勒·加尼·巴拉达作为双方代表,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签署了一份历史性的和平协议。当天的签约仪式,有大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但阿富汗政府代表未获邀请。
这份协议包含4项主要内容:
其一,美军和北约部队将在14个月内全部撤离阿富汗,驻阿美军人数将在135天里减少到8600人。
其二,美国将与联合国安理会、阿富汗政府合作,于5月29日解除对塔利班的国内制裁,并计划于8月27日起解除美国对塔利班的国际制裁。
其三,塔利班保证其控制区域不出现威胁美国及其盟国安全的活动。
其四,在保证实现永久停火的同时,塔利班同意在3月10日开启阿富汗国内政治对话。
此外,协议还规定阿富汗各方在2020年3月10日启动谈判,谈判开始前美方应与有关方释放最多5000名塔利班囚犯,塔利班释放最多1000名囚犯。
历经长达十年的谈判后,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历时18年的阿富汗战争似乎宣告结束。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如愿以偿,在竞选连任的关键时刻,兑现了他4年前作出的让美军回家的承诺。
3月3日,特朗普在白宫告诉记者,他当天与塔利班领导人毛拉阿卜杜勒·加尼·巴拉达进行了非常愉快的谈话。特朗普称:“他们正在处理阿富汗的问题,我们将拭目以待。”
随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活动上,有记者再次问到关于塔利班的问题,特朗普又一次表示他与塔利班领导人关系很好。特朗普说:“我们今天与塔利班领导人进行了很好的对话,他们希望结束这一切,我们也希望结束这一切。我们在那里已经近20年了。其他总统也尝试过,但都未能达成任何协议。我和巴拉达的关系很好。今天我们谈了很久。”
但令外界大跌眼镜的是,特朗普与塔利班领导人通话数小时后,驻阿美军空袭了塔利班武装。
塔利班指责,这一切都是阿富汗政府未如约释放塔利班囚犯造成的。
2月29日,和平协议签署当天,阿富汗总统加尼在首都喀布尔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并发表联合声明。声明称,双方致力于达成全面可持续的和平协议,结束阿富汗战争。
但在3月1日,和平协议签署后,加尼又表示,拒绝塔利班提出的在10天内释放5000名塔利班囚犯的要求。加尼还说:“释放塔利班囚犯属于阿富汗政府而非美国政府的职权范围,我们与美方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
塔利班则一直都没有承认阿富汗政府的合法性,称其为西方势力的非法傀儡政府,因此历来拒绝与阿富汗政府谈判。此前塔利班发言人曾说,只有与美方达成协议后,塔利班才会参与阿富汗内部对话。
曾经在1996至2001年统治阿富汗的塔利班,目前仍然控制着该国接近一半国土。外界有担心称,如果美国撤军,或者会催生另一场夺去成千上万性命的战争,令阿富汗政府面临倒台危机。而这,或许才是阿富汗政府拒绝释放塔利班囚犯的真正原因。
协议本就是“各方算计”
美国与塔利班过去18个月来举行了时断时续的谈判,卡塔尔是谈判的东道国。
自2018年10月开启多哈谈判后,美国与塔利班的对话进程如坐过山车。
去年1月初,双方称取得“重大进展”,就一项和平协议草案达成重要共识。
到了9月,形势突飞猛进,美方宣布已在“原则上”达成协议。美媒甚至披露,特朗普正准备请塔利班领导人去戴维营秘密会晤。但后来塔利班在喀布尔发动袭击,导致一名美军士兵身亡,特朗普紧急喊停了会面。
之后谈判中断,直到2019年12月才重启。
今年1月,塔利班曾放风说,1月底有望与美国达成协议。后来,美国中情局一架军用飞机在阿富汗坠毁,塔利班声称被其击落。这起蹊跷坠机事件,一度让外界担心会否影响后续谈判。
2月初,依然没有好消息。哈利勒扎德说,经过多哈、布鲁塞尔和伊斯兰堡的数轮谈判后,未取得进展。当时,有阿富汗记者坦言,谈判进展缓慢,双方的互信每天都在减少。路透社称,双方就显著减少暴力问题谈不拢,这是谈判一度陷入僵局的原因之一。
不料半个月后,双方就谈妥了。
兰州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彪分析认为,美国与塔利班此时“一拍即合”,可谓各有算计。而协议能够顺利达成,无非是基于两方面考量。
首先是特朗普的选举需求。进入2020美国大选年后,美国政府急于履行从阿富汗撤军的承诺,从而为特朗普竞选连任加分。阿富汗战争是美国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战争,大部分美国人早已对这场没有胜利的战争厌倦不已。特朗普此前曾多次表示,要终结阿富汗战争,并撤走在阿富汗驻守的美国士兵。
其次,美国撤军也是塔利班的“夙愿”。此前塔利班以发动“春季攻势”为筹码,敦促美国尽早签署和平协议。据美媒报道,塔利班已招募6000多名战斗人员和自杀炸弹手,如果和谈失败,他们将发动“春季攻势”。朱永彪分析,这实际是变相的“以打促谈”。塔利班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和谈,达到增加自己的合法性、打击阿富汗中央政府的权威以及让美国让步的效果。
“促成协议的各方都清楚,和平协议的签署对阿富汗的和平进程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但各方都欲借此完成自己的政治任务。”朱永彪说。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分析称,美国在阿富汗撤军问题上这么坚决,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美国对继续陷入阿富汗战争完全失去兴趣。
2020年2月29日,美国政府阿富汗和解事务特别代表哈利勒扎德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治领导人巴拉达签署和平协议后握手。根据协议,美国将逐步减少其在阿富汗的驻军,驻扎在阿富汗的外国军队有望在14个月内全部撤出。
2017年11月美国宣布执行“印太战略”,这一时间点与华盛顿启动和塔利班的政治谈判几乎重合。朱锋认为,华盛顿不是简单地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甩包袱”,而是要停止在阿富汗的人员和经费投入,更好地在印太地区进行军事力量的强化部署。五角大楼已多次表示,美国正持续考虑如何在印太地区扩大军事力量存在。
此前达成“减暴”协议
“18年过去了,我们想把我们的年轻人带回家。”美国总统特朗普2月23日说,华盛顿正努力把驻阿富汗美军减少到8600人。他呼吁塔利班与阿富汗政府抓紧和平机会,并称如果双方履行承诺,这将通往一条结束战争的道路,驻阿美军也能返回家园。
他是在启程前往印度时说的这番话。他还补充说,阿富汗人民和塔利班战士已经“厌倦了战斗”。
特朗普发表上述声明前,阿富汗塔利班与美军及阿富汗政府军,正式达成了为期一周的“减少暴力活动”协议,自2月21日起生效。这被视为双方签署和平协议前的“第一阶段协议”。
据美方官员透露,双方约定的“减暴”协议,有效期为7天,内容“十分具体”,范围涵盖整个阿富汗。协议约束的对象不仅仅是阿富汗塔利班,也包括阿富汗政府军。塔利班方面承诺停止路边炸弹袭击、自杀式炸弹袭击和火箭弹袭击等暴力活动。这些暴力活动既不能针对阿富汗人,也不能针对美国领导的反恐盟军。
“减暴”协议被广泛视为和平协议的“前奏”。美媒指,这份“7日协议”测试的不仅是各方诚意,还有塔利班高层和阿富汗政府的能力——他们能否控制麾下的武装力量、部队及盟友,勿在7天之内生事。
“美国希望通过7天的窗口期,来考核塔利班是否有能力整合内部多股力量,以及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切断与‘基地’组织的联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减少暴力。”朱永彪说。
7天协议期间,阿富汗袭击事件的确明显减少,但仍有零星暴力事件发生。
2月22日,塔利班战斗人员与政府安全部队在几个地区爆发冲突。当时,塔利班武装人员袭击了北部巴尔赫省的阿富汗军队,不过,塔利班发言人扎比胡拉·穆贾希德表示,该事件并没有违反与华盛顿达成的协议。
穆贾希德强调,“减少暴力活动”的协议并非停火,并表示该协议包括阿富汗特定地区。
另一方面,阿富汗内政部表示,塔利班与美国之间的停战协议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发生。“北部巴尔赫省27日发生路边炸弹爆炸,一名警察身亡”。
就在同一天,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爆炸,造成1死10伤,不过塔利班否认发动袭击。当天晚些时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认领了这起袭击。
曾于感恩节突访阿富汗
美军当前在阿富汗驻有大约1.3万人,另有数以千计其他国家军队。18年里,美军死亡人数超过2400人,数以万计阿富汗人丧生。2016年竞选总统期间,特朗普承诺结束阿富汗战争。
2019年11月28日感恩节,特朗普曾秘密飞抵美军在阿富汗最大军事基地、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据美媒报道,当地时间晚上8时30分左右,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抵达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逗留大约三个半小时,于午夜时分离开。
适逢感恩节,特朗普也担当传统角色,负责分发火鸡和薯蓉给美军,之后又一起享用感恩节晚餐。当时,特朗普表示,美国与塔利班正在进行和谈,强调塔利班希望达成协议。
这是特朗普出任总统以来首次访问阿富汗,访问行程事先没有公开。据美联社报道,随行人员被要求交出手机及其他通信工具。
美联社称,特朗普从美国飞往阿富汗的13个小时期间,白宫在特朗普的“推特”账号发布感恩节主题内容,防止人们怀疑总统为何保持长时间沉默。
随行记者团按通知11月27日晚在一个停车场顶层集合,随后由汽车送至马里兰州安德鲁斯联合基地。同一天晚上,特朗普从佛罗里达州秘密飞往那里,而佛州媒体被告知特朗普将在佛州海湖庄园过感恩节。
白宫新闻秘书斯蒂芬妮·格里沙姆说,这次访问的筹备持续了数周。
特朗普抵达后告诉记者,美方正“大幅削减”在阿富汗驻军人数。不过,他说,如果需要,美军会长期驻留,“直到达成协议或取得完全胜利”。
法新社报道,连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也仅是提前几个小时接到特朗普到访通知,当晚在美军基地与特朗普短暂会面。
这是特朗普第二次到访战区。此前的2018年圣诞节翌日,特朗普曾探访驻伊拉克美军。
或是“失败的和平”
和平协议已经签署,但观察人士却谨慎乐观。他们认为,即便双方已经顺利签约,但离全面解决阿富汗问题还很遥远。
首先是阿富汗内部和谈能否顺利开启。协议文本规定,和平协议签署10天后,阿富汗内部对话于3月10日启动。但外界多预计这一进程困难且漫长。协议签署不到一周时间,驻阿美军就再度对塔利班武装发动空袭。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阿富汗扶植圣战势力,促成塔利班的崛起,以及极端势力扩散。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恐怖袭击,导致近3000人死亡。实施袭击的“基地”组织领袖本·拉登(Osama Bin Laden)藏身阿富汗,但被指对他提供保护的塔利班政权拒绝“交人”,美国于是在“9·11”袭击1个月后对塔利班发动攻击,触发阿富汗战争。
塔利班政权虽然很快就被推翻,由美国扶持的新阿富汗政府亦在2004年上场,但美国并没有将塔利班的势力完全控制,反而让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形成了战争僵局。此后双方缠斗18年,虽然塔利班处于守势,但美军也无法完全撤出。
想尽快让美军离开阿富汗的美国总统不止特朗普,前总统奥巴马亦曾推出撤军计划。2009年奥巴马对阿富汗增兵,旨在驱逐阿富汗南部一些塔利班成员,目标并不是让军队长年累月留在该国。其后,塔利班势力又重新集结。
特朗普上任后,也希望兑现撤军叙利亚与阿富汗的竞选承诺,并减少海外军事投入。美国及塔利班经过多轮谈判后,本拟在“9·11”恐袭18周年前与塔利班代表秘密会面,去年8月29日,特朗普亦指两者已接近达成协议,然而9月9日却又说和谈“已死”,取消了原定分别与阿富汗总统加尼及塔利班人员的会面。
虽然和谈陷入僵局,美国与塔利班和谈的需求仍在,两者都不愿完全放弃。
特朗普表明希望摆脱阿富汗的泥沼,但即使美军脱离阿富汗,亦不能保证阿富汗可以达致和平。就如当年美军撤出越南一样,不仅无法达成当初出兵的目的,更可能把国家拖入又一次内战,最终可能让塔利班再度掌政。
因为,塔利班虽退守至阿富汗南部,但影响力却与日俱增。2017年11月,驻阿美军司令、陆军上将曾尼科尔森承诺,联军两年内将控制阿富汗全国至少80%人口的地区。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塔利班的势力范围越打越大。2019年初,“阿富汗重建”特别检察长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阿富汗政府军控制该国53.8%的领土、63.5%的人口,剩下的均由塔利班掌握或争夺。
2020年3月2日,阿富汗拉格曼省阿林加区,阿富汗塔利班激进分子和附近村民,庆祝和平协议签署。塔利班3月2日表示,他们将恢复对阿富汗安全部队的进攻行动,结束与华盛顿签署协议前的部分停火。
如果美国成功撤军,仅凭现今羸弱的阿富汗政府,恐怕很难遏止塔利班的再度崛起。
更让一些美国专家担忧的是,特朗普急着与塔利班达成和平协议,然后甩手走人,却对阿富汗的战后重建无所用心。美国资深国防专家安东尼·H·科德斯曼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网站上撰文称,特朗普在阿富汗问题上寻求的“和平”与撤军,可能会演变为当年美国从越南撤军的后果。
文章说,“美国的目标仅限于结束当前的战斗,创造某种形式的停火,或解除当前的恐怖主义威胁。但是,没有明确的努力或计划来实现稳定的和平,在国家的治理、安全或经济中也未创建可行和持久的结构”,所以,特朗普寻求的很可能是“失败的和平”。
不过,也有乐观预计认为,虽然和平协议的签署,可能无法给阿富汗国内的乱局带来真正的和平,阿富汗现政府也还会与塔利班有一段时间的权力争夺,但美国的退场终究是件好事,至少告别了外力的影响,阿富汗也终于能再次着手自身的问题。
而阿富汗和平进程,势必涉及多个利益攸关方,包括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俄罗斯以及中国,相关方未来如何参与其中,也将决定和平进程的走向。有媒体亦指出,任何解决方案,都要在更广泛的地区框架内展开。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