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过紧日子的打算
2020/04/0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经济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都得出了形势严峻的判断——原本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就较大,2月因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基本停滞,3、4月企业陆续复工,当月企业收益会影响到下月财政税收,所以3、4、5月的税收极可能是负增长,财政收入大概率也是负增长。
从宏观层面看,上半年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生产的数据都可能下降,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等因短期停滞,完全恢复需要时间,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而随着疫情向全球的蔓延,已有20多个国家对中国货物贸易采取了管制措施,加上工厂完全复工需要时间,对进出口贸易的冲击也会很大。
民众对疫情的恐慌心理,短时间很难消散,意味着对一些服务行业的冲击可能将持续到5月底,如旅游、电影、餐饮、交通运输、酒店、教育培训、实体零售等行业。有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过了万亿元、旅游收入就过了5000亿元,仅这两个行业在2020年春节期间的经济损失就可能超过一万亿元。至于民企和小微企业,受这场疫情的影响可能更大,由于生产和销售受限,员工工资、房租和贷款利息很可能导致一些现金流并不宽裕的企业直接倒闭。
早在去年底,全国财政会议就提出了今年财政工作的四原则,前两条分别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以收定支、量力而行”,并强调要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精打细算,执守简朴、力戒浮华,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这些原则提出时,疫情还未暴发,可见那会儿已经对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有了充分预估。此番疫情的暴发,除了经济停滞造成的影响,防控疫情本身也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对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3月以来,高层多次召开会议,除了布置疫情防控外,稳定经济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会议的主要内容。从目前形势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下行加速、上行缓慢,过紧日子甚至苦日子或将是全社会迫不得已的选择。
为此,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必须尽早采取有力措施,以应对由此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风险。
首先,政府部门要做好过紧日子的打算。财政部长刘昆今年2月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了一些地方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收支矛盾更为突出,有的财力紧张,资金使用固化、僵化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面临困难。”同时,刘昆又对各地财政提出了给企业“减税降费”的要求,这意味着各地财政面临着更大的减收增支压力。
刘昆提出了一些各地政府过紧日子的措施:如调整财政资金的配置结构,压一般、保重点,这里的重点包括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和保障民生等;按县级为主、省级兜底的原则,优先支付“三保”;以收定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根据财政收入严控支出增幅,杜绝超越财力安排支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这是落实政府过紧日子、提高资金效益的重要抓手。在刘昆看来,只有把过紧日子的要求,切实贯彻到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各地政府才能渡过眼前的难关。此外,各地政府还需做好对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化解、严禁搞虚假化债将风险“甩锅”,整治举债乱象。
除了刘昆提的这几项措施,各地政府还应做好开源节流。由于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已是国策,而老百姓在此次疫情中的损失也很巨大,还要面临高失业高物价的双重压力,再增加新税种已不现实,除了加大对国有企业利润上交的幅度以及出让国有股权等作为开源方向,政府更多的工作还在节流——这才是主要方向。政府应充分吸取疫情中暴露出来的教训,借此次危机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压缩庞大的行政开支。如果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还不加快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无异于树小偏要多分枝,紧日子不肯过,苦日子就不远了。
其次,各地的企业要做好过紧日子的打算。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有3000多万家,常说的“56789”说明了这些企业的重要: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就业岗位、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相信这场疫情打乱了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计划,一方面业务停摆导致现金流中断,另一方面企业还需支付工资、租金、贷款利息等费用。面对这些困难,企业要尽可能降低各种成本与开支,调整目标,以先活下来为首要追求。企业必须明白,这次的经济下行不是短暂的放缓,而是疫情后面还有全球化产业链条相互作用、相互冲突以及各种贸易战挤压、倾轧的大背景,困难之大、时间之久难以估量、不可小觑。因此,不要急于投资、盲目投资,保命要紧,只有活下来,才有图发展的硬道理。
其三,个人和家庭同样需做好过紧日子的打算。对全社会来说,武汉疫情后一定要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消费习惯,不要再片面追求山珍海味,要爱惜野生动物,要爱护大自然,要科学饮食、科学保健。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中国经济加速下行,国库会入不敷出,企业将接连倒闭,失业浪潮势必加剧,届时,个人和家庭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由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积累的家庭财富,大都固化在了房产上,因此,保住袋中的现金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就变得极其重要。要把目光放长远,把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时间预留足,除了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应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同时,尽可能不借贷、不投机,降低债务风险也是渡过经济难关最重要的策略。
如果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做好了过紧日子的打算,整个国家渡过经济困难期就会变得平稳和顺利。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