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英语世界而写的李白传 —哈金《通天之路:李白》 中文版问世
2020/04/05 | 作者 新加坡《联合早报》 | 收藏本文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从不同角度,为英语世界读者书写了《通天之路:李白》。哈金通过跟着李白的诗歌走,整个叙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展现了唐代的诗歌文化。
以英文写作的美国华裔小说家哈金,在当代英语世界享有盛名,是至今唯一同时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奖的华裔作家。
《通天之路:李白》为哈金的第一部非虚构作品,他在《我为什么写〈通天之路:李白〉》一文中说:“《通天之路:李白》发轫于我生活中的一场危机,在这场危机中我选择了另一种生存方法,就写了一本非虚构的书。”哈金所说的“生活中的一场危机”是指当时妻子生病了,因感到无法全心写长篇小说而作非虚构作品。
在他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英文领域里,没有完整的李白传,于是觉得与其写一部微型传记,不如写一本完整的李白传。
关于本书,王德威在本书推荐序《远行者李白》中指出,“《通天之路:李白》原为英语世界读者而作,哈金下笔必须铺陈基本历史背景。或许正因为有了语言文化的距离,哈金得以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位‘诗仙’的生命轨迹:中亚背景的传说,移民入蜀的家世;少年求道任侠,遨游四方,干谒行卷;入赘的婚姻,三教九流的交谊,大起大落的宫廷传奇;山东领受道籙,辽东投笔参军;然后是天宝之乱,永王政变,入狱贬黜。暮年李白一筹莫展,公元762年在当涂贫病以终。”
在本书第一章《出身》,哈金开篇就点出:“我们谈到李白时,应该记住有三个李白:历史真实的李白、诗人自我创造的李白,以及历史文化想象所制造的李白。理想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多地呈现真实的李白,同时试图理解诗人自我创造的动机与结果。但我们也必须了解,由于李白一生史料稀缺,这一野心势必受到局限。”
《通天之路:李白》有别于过去李白过于浪漫神话的形象,作者通过与李白相关的史料及研究,呈现了李白一路走过的生命轨迹,并从中描绘了大量唐诗、唐朝社会的历史细节,出版后在中文世界同样引起关注。
作为小说家,哈金承认自己“更注重有趣的细节,希望通过连接和描述它们,能勾画出一个完整鲜活的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的另一个特点是,哈金在内容与主题上紧扣李白的诗歌人生。哈金说,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其实有关李白的史料很少,“我们现在拥有的信息多是从他的诗歌中发掘出来的。一般是他先在诗中提及,然后多个世纪来学人们不断发展并创造,渐渐积累了关于他的轶事和神话。认清了这一点,我就决定跟着他的诗歌走,觉得他的每一篇杰作也反映了他生活中的危机。我的这个直觉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通过跟着他的诗歌走,整个叙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顺便展现唐代的诗歌文化。”
哈金在《通天之路》也花了不少笔墨,借李白的诗歌,描述他与其同时代一群风流人物的往来,例如他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又如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记录了他与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