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中国消费支出将反弹
2020/04/05 | 作者 香港《南华早报》 | 收藏本文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崔俊洛刊文称,一旦疫情得到控制,中国经济会迅速复苏,而因疫情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得到释放,中国的消费开支可能出现强劲反弹。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中国消费者造成了严重冲击。然而,这场危机总会有结束的一天。在内地的大部分地区,人们正逐渐重返工作岗位,小心翼翼地采取防范措施,让经济重新启动。许多观察人士预计,一旦疫情得到控制,中国经济会迅速复苏。
路透社调查的40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会放缓,不过第二季度将会复苏。
让他们持乐观态度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消费者去年主要因为中美贸易战,减少了自主性支出。然而这被认为并非永久性的。许多人认为,一旦贸易战得到化解,消费支出就会增加。事实上,在中美签署临时性贸易协议后,在新冠疫情危机变得严重之前,许多人预测中国的消费开支将出现强劲反弹。
新冠疫情危机过后的消费复苏,可以被视为在摆脱中美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后延迟出现的复苏。
复苏会是什么样?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准备?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可能提供了一些答案。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900名消费者进行的这项调查,比较了在这几种情况下不同消费者群体的购买意愿,取得了与复苏形式有关的三个重要发现。
首先,消费者认同经济学家关于复苏潜力的观点。虽然调查表明,消费者认为新冠疫情是一场严重的危机,并预计完全恢复正常需要四五个月时间,但调查也发现,六成受访者打算,不管疫情朝哪个方向发展,他们都打算在今年3至5月期间有高于去年同期的消费。这表明中国一线城市被抑制的需求在得到释放后会促进复苏。
而复苏可能会让某些种类的消费品热销,但其他类别的消费品则无人问津。不管出现哪一种情况,某些种类的消费品(例如家庭用品)都会很畅销。其他种类的商品会在乐观的情况下有不错的销路,但在比较悲观的情况下就会很糟糕。旅游产品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在乐观情况下,旅游支出会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是如果是居中或悲观的情况,这方面的消费会大幅下降。
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三种模式。在乐观和居中的情况下,包装食品的消费会大幅上涨,但在悲观的情况下,这类商品的消费增幅要小得多。这或许表明消费者愿意忍受把包装食品作为日常饮食——但只能是暂时的,然后他们可以去菜市场为像样的饭菜采购食材。
这场危机加快了现有的向线上市场转移的势头,不过调查结果表明,让消费者进一步在线上消费的空间可能并不大。总体而言,商家需要为危机之后的情况制订计划,为复苏做好准备。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