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 评价“新政”不能急功近利
2013/08/25 | 作者 记者/路琰 | 收藏本文
摘要:审计署再次启动全国性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本次审计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哪些风险?在“钱荒”之后,中国还可能遭遇哪些危机?《凤凰周刊》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
凤凰周刊:最近审计署要做对地方债的审计,首先想问您怎么看中国的地方债,它对中短期的市场有什么影响?
胡祖六: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债问题高度重视,市场和投资者也对此非常关注。最近一年多关于地方债讨论得沸沸扬扬,这是一笔糊涂账,各种数字满天飞,从十万亿到四五十万亿不等,增加了很多混乱。这里面很大的一个风险因素就在于不透明。在这个问题刚露端倪的时候,我曾写过文章谈此事。审计地方债务很有必要的,能够把底摸清楚,看这问题究竟有多大,增加透明度。而且应该把审计结果公开,让媒体、老百姓、投资者都能够知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信心。
我认为目前的地方债问题要追溯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包括四万亿财政、96000亿银行贷款。而中国地方政府历来就有投资的冲动,以及GDP硬性指标的导向,中央又给他们大开绿灯,地方政府就抓住这个机会千方百计地上项目。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地方政府就到各种融资平台去借款,还有银行贷款、债券。当然这里有些项目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可能是必要的,但有些项目就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没经过好好的技术论证、可行性分析,仓促上马。它未来的回报、效益、现金流状况都是隐患。所以导致地方债务扩大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2009年内部的大规模经济刺激。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的财政体制没有理顺。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财税改革,那次改革非常成功,但是过了这么多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所以可以看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被扭曲,中央给了地方政府很多财政支出的责任,比如医疗、卫生、环保、基础设施,但是没有相应的给地方政府独立的财政税收来源,“分税制”得到的资金不够用,地方政府就去搞土地财政,同时就开始大量借债,借国家的钱,这种倾向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地方政府一方面没有财政自主权,但是也没有问责制,他们做什么项目,能不能有效益,以后能不能还得起债,也都不负责任。我认为不管这次审计结果如何,中国政府都应该重视新一轮的财税改革,避免类似问题继续发生。目前我自己对地方债问题比较悲观,但是我不认为这个问题会触发一次类似美国或者欧盟那样的金融危机,或者是债务危机。我认为地方债风险目前还比较小,或者说是可控的。当然,要解决问题肯定需要花很多时间,债务重组、延期、资产出售,还有很复杂的工作要做。但是不至于因为这个事情触发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不过这种风险,是目前投资者和市场对中国底盘的一个担忧。
凤凰周刊:6月份所谓“钱荒”危机过去之后,很多观察者认为央行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似乎是先投石试水,而最终仍延续了以往的做法,最终出手救市。您怎么评价此事?
胡祖六:我觉得“钱荒”是偶然不是常态。央行关于货币政策、关于流动性的供应,采取了一种审慎立场,这是可取的。但我相信这也不是央行的本来意图:让短期的银行利率飙升到空前水平,以至于引起市场恐慌。维持价格、金融稳定是央行的职责,所以我并不认为“钱荒”是央行主动的。
6月的情况有很多技术因素,比如6月底各种支出、到期,还有财政的存款,银行要提存款等等,这些情况叠加在一起了。这也说明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是不够精细,因为短期流动性的需求应该很容易通过资金流动满足,不至于引起短期利率飙升。我觉得有很多质疑、批评央行的声音可能是误解。当然这个事情对所有市场参与者、对监管部门也确实是个教训。
我虽不认可“钱荒”是央行故意释放的信号,但目前的金融政策,的确希望市场能够更加审慎,同时,金融部门和监管部门也有必要更好地跟市场打交道,掌握跟市场沟通的艺术和技巧。
凤凰周刊:更早一段时间大家都在猜这届政府对GDP容忍的下限,很多人认为不能低于7,那您认为我们现在的经济形势还会有下行增速的风险吗?
胡祖六: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出口不振,经济进一步下行也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也有很多支持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中国的潜力还很大,还没有释放出来,真正要释放出来,要靠结构性的改革,比如说私人消费、民间投资,都有很大的空间;开放民间资本进入也可以马上激发很多热情;还有减税,中国发展这么快,但是居民的税后可支配收入相对比较滞后,这也是私人消费低的一个原因,那政府为什么不减税呢?很多事情,我觉得更多的是通过供给学派的政策来刺激需求,而不是为了刺激需求来刺激需求。
凤凰周刊:现在美国经济在复苏,QE3退出的问题也被讨论了一阵子,您认为QE3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
胡祖六:以前QE3、QE2引进的时候,有多少人批评,多少人骂,好像是洪水猛兽,灾难,世界末日来了似的。那时候写文章可能一百个经济学家里我是唯一的一个说,别太担心QE,因为引进QE也是别无它法,穷途末路,但是如果万一成功的话,肯定对中国有好处。当时那么害怕引进QE,口诛笔伐地去骂,现在QE3要退出,又说天要塌下来了。就是说,中国还是从它里面受惠了的,那不是自打嘴巴吗?
我记得当时引进QE的时候对中国有影响,但不是那么大,中国还是靠自己。无论是财政刺激也好,或者后备刺激也好,是靠我们自己内部的政策和条件来决定我们经济的兴起。现在如果QE要退出,就意味着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基本实现了,美国没有陷入恶性的通货紧缩,美国的经济在复苏,住房市场稳定,劳工失业率还是高,但也在趋于改善。QE3推出的时候,有一派学者说世界通货膨胀,因为当时中国经济过热,觉得“热钱”要马上凶猛袭击中国。看我们的A股,有没有“热钱”?有些东西是被臆想出来的恐慌,QE退出其实也是个利好。
它退出去就说明已经成功了,其实中国该担心的是QE不成功,我们宁肯QE成功,中国能从中受惠。
凤凰周刊:现在中国的形势并不好,您觉得目前的经济形势会不会影响后面的改革?
胡祖六:目前经济增速确实放慢,但评价一个新政府的业绩不能太急功近利,马上就看短期的东西。过去新官上任三把火,弄得危机都爆发出来。而且中国经济放慢也不是现在才开始,过去这些年就一直在放慢,从双位数到九点几,然后到八点几、七点几。这有一种惯性,从前一届政府就开始降速的一种惯性。
我承认经济下行的趋势,但是我不会太悲观,因为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今年GDP即使不是7.5关系也不大,还是跟目标值非常的接近。我觉得关键是政府不应该被短期市场太多地干扰,应该关注中长期的、根本性的结构改革,为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否则你现在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刺激是很容易的,现在财政还是有钱,中国银行业还可以用政府的政策让他们放贷,地方政府再去上几个设施项目,那经济马上就上来了。但那都是不可持续的,都会加剧中国经济的不平衡。目前以我的观察而言,中国政府的把握还是比较适度的,一方面要稳增长,不能让增长大幅度下滑,但也更多地关注调整结构,推进和深化体制改革。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