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认知伊朗的差距有多大
2020/03/15 | 收藏本文
两个国家国民间的隔阂能有多大?伊朗最后一位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讲过两个有趣的故事。他生于1919年,童年时被送往瑞士的贵族学校。一天早晨,推着装满奶瓶的小车来学校卖牛奶的小贩,突然问巴列维来自哪个国家。巴列维回答:“从波斯来的。”对方接话:“噢,我很熟悉波斯,它是美国的一个城市。”这位瑞士人对于伊朗如此无知,少年王储无话可说。
当巴列维坐上王位后,他在1960年听到一件好玩的事,唤醒了他对瑞士求学期间上述事件的记忆。一位年轻的伊朗皇宫官员刚从美国旅行回来,他要求美方接待人员安排一下去印第安原住民社区的访问,他太想亲眼看一下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是什么样。带着对文艺作品尤其是好莱坞电影里印第安人的朴素想象,他终于看到了印第安人,却大失所望——他们根本就不戴标志性的羽毛冠。后来,接待人员安排了一个印第安人穿着传统服饰、戴上羽毛冠、脸上抹五颜六色涂料,去迎接远道而来的伊朗客人。
这番风俗表演弥补了伊朗客人的遗憾,却让客人大吃一惊。印第安人友好地问,“你来自哪里?”伊朗人回答:“我是从遥远的地方,一个叫做波斯或叫做伊朗的国家来的。”一听说伊朗,这位印第安人居然开口以流利的波斯语问候。原来,这根本不是与世隔绝的神秘部落,这位印第安人曾在二战中从军,被派到伊朗。
伊朗传统上是英国与俄国势力争夺地,故伊朗亲德国情绪浓烈,与德国往来密切。二战爆发,伊朗宣布中立,但战略位置逼迫它必须站队。为了保障中东和苏伊士运河安全,为保卫英国在伊朗的油田,为保证伊朗能成为英美援助苏联物资的战略通道,英军和苏军联手在1941年8月25日入侵伊朗。军事行动很顺利,实力薄弱且毫无准备的伊朗军队纷纷投降。
美国在1941年底参战,美军后勤和运输部队源源不断开拔到伊朗。上述这位印第安人,就是在此时来伊朗的,他和战友们来这个遥远国度的作用,是把700万吨军需物资途经伊朗运送到苏联。正是在这段岁月里,这位聪明好学的年轻人掌握了波斯语,熟谙了波斯文化。等他回到祖国,将异国他乡的见闻乐此不疲地讲给族人,使得当地社区对伊朗并不陌生。
“多数西方人,若能像这位红种人(印第安人)似的了解我国,知道伊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何等的贡献,知道伊朗将来也会如我所坚信的那样,对世界文化和科学做出何等的贡献,那该多好啊!”巴列维感叹。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