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演员的春天 遇到影视圈的寒冬
2020/01/05 | 冯祎 | 收藏本文
腾讯视频的《演员请就位》开播、浙江卫视的《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拉开大幕、优酷视频的《演技派》加入混战,接下来,还有爱奇艺出品的《演员的品格2》以及湖南卫视打造的《闪耀的路人甲》……
岁末年初,原本应该是电影、电视剧作品的热季,演员们忙着为自己的影视作品奔走宣传的时候。然而在几乎没有收视口碑双赢爆款剧的2019年末,却迎来了演技综艺的“井喷”。
《演技派》录制现场。
不少人调侃:影视寒冬让演员无戏可拍,只能到综艺里PK演技了!当资本退潮、流量不再百试不爽,这些节目的出现,到底是演技和态度下限的照妖镜、一场娱乐圈的自嗨式狂欢,抑或“用户为王”时代下的被迫自省?也许熬过这个寒冬,好演员才有真正的春天。
有多少演员在待业?
“大家好,我是明道,今年39岁,戏龄15年,这是我今年演的第一场戏。”在《演员请就位》第一集PK赛中,明道惜败给了另一位青年演员。当说出这句话时,这位台湾偶像剧鼻祖有些哽咽。
严格意义上来说,一位演员,一旦长时间不活跃在银幕和荧幕上、舞台前,就是过气了,这正是娱乐圈的残酷,尤其是对年龄在40+的演员。2019年7月,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演员海清也曾向导演喊话,希望他们多给中年女演员一些机会。
可现实是,缺戏演的并不仅仅是过气的实力派和中年女演员,如今连小鲜肉小鲜花也面临无戏可拍的窘境。
比起电视剧,电影市场片酬缩水更严重、开机率也更低。越来越多的电影演员加盟电视剧:张震、倪妮的《宸汐缘》,陈坤、倪妮的《天盛长歌》,周迅的《如懿传》,汤唯的《大明风华》,章子怡的《帝凰业》……遭遇了电影演员的降维打击,电视剧演员只能从主角被换成配角,配角换成龙套。
眼下,影视产业正在经历寒冬已经成为共识:最近两年新剧播出数量不断减少,2018年只有194部,别说与2012年的391部比,就算对标2017年,也减少了47部;作为中国影视市场晴雨表的横店不断被曝出“剧组停工”“项目撤资”等负面消息;七成演员片酬直线下降,不太出名的演员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卸下明星光环,他们好像跟我们这些“社畜”没什么两样。还有许多更“底层”的人,影视策划、节目编导、演员助理……正在变成岌岌可危的职业。
《演员请就位》第一期一开场,大幕拉开,50位演员依次登场,其中25位是戏龄在6年以上的老面孔。再不相信影视寒冬,看到这一幕也了然了。若是放在两年前,这些面孔中大多数都蹲在剧组。同时集齐这么多演员参加综艺,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儿。这不是参加一次性的走红毯或颁奖活动,节目前前后后要录两三个月,一旦晋级,意味着不能接其他活动,要为节目让步。光是敲每个人的档期,就能让节目统筹崩溃。
更可怕的是,《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演技派》《演员的品格2》还有一群待业演员嗷嗷待哺。尤其是《演员的品格2》,套用的是韩国选秀节目《Produce 101》的“养成系”赛制,把101个爱豆换成了101个演员!
此时“井喷”的演技综艺,让想要增加曝光度的新人演员、希望走出舒适圈的老炮演员、遇到事业瓶颈的过气演员找到了避风港。新版《红楼梦》小宝玉的饰演者于小彤直言不讳:“最近不是挺难的吗,工作少了,想过来学习。”
寒冬来了,挤破头闯进来的演员们才终于发现,自己被一个叫做“演技”的门槛绊得找不到来时的路了。
对演技综艺认真,你就输了
2018年初,浙江卫视出品的《演员的诞生》横空出世,迅速收获了高收视率和口碑,栏目制片人吴彤还因此获得了10万元的公开奖励。
节目爆红的最大原因无非是捶打到了观众的痛点。最近几年,观众备受坏演技的折磨。在社交平台上,我们乐于分享“炸裂式演技”,更乐于毫不留情地调侃某某演员面瘫、瞪眼、撇嘴等辣眼式表演。一时间,人人都像是演技质检员和表演老师,恨不得钻进电视里手把手指导。
它给了大众对“流量明星拿着天价片酬,却奉献不出演技”而产生的社会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出口。看着那些流量明星在节目里被演技派吊打,被导师指着鼻子骂:“你就不配吃这碗饭”,观众也像出了口恶气,这种爽感是只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给不了的。
但是在2019年末,观众们在迎来演员演技大爆发之前,先迎来了演技综艺的大爆发。爆发规模之大,好像连导师都不够用了。
《演员请就位》请到了陈凯歌、李少红、赵薇和郭敬明。《演员的诞生》请到了章子怡、宋丹丹、刘烨,第二季的《我就是演员》导师团队变成了章子怡、徐峥和吴秀波,每期还有大导加盟,陈凯歌、许鞍华、贾樟柯、陆川……第三季《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升级成了“学徒制”,8位师傅分别是张国立、李冰冰、郭涛、秦昊、佟大为、李宇春、马思纯和梁静。大导名单里也有李少红。而只请到了周冬雨和井柏然的《演员的品格》,自知咖位不够,所以把两位演员的称号改成了“学姐”和“学长”。
剧情也不够用了。一个《无名之辈》,两个节目都用了其中最经典的片段。《请回答1988》《岁月神偷》《1942》《金陵十三钗》,也是常客。
除了挖掘出彭昱畅、周一围、蓝盈莹等几位演技上的沧海遗珠,观众并没有看到太多“神仙打架”的名场面。因为,想在综艺节目里谈演技太难了。在剧组要拍一个星期的内容,节目里最慢也要24小时完成,这种综艺节奏,本身就与磨练演技、塑造角色、打磨剧情形成悖论。
而且这些综艺的参赛者并非都是被耽误的演技派。为了在人数上有优势,节目总要找一些三四线,甚至十八线的艺人来凑数。他们的出场价已经被影视寒冬击溃至冰点,没有议价能力,更没有选择余地。
看看《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的徒弟都有谁?孟美岐、王子异,这是选秀投出来的偶像;曾舜晞,代表作“瞪眼版”张无忌;范湉湉、杨迪,且不说是上一季的回锅肉,这两位也同时出现在了竞品节目《演员请就位》里,早被大家冠上了“综艺咖”的标签。只有14岁就拿到了金马奖的文淇,和因《小欢喜》被观众认识的周奇、刘家祎,还有点孺子可教的意味。
但更多的是连即兴表演都不知为何物的伪演员。在近期播出的《演员请就位》第5期中,李少红设置了一个候车大厅的场景,让4位女演员即兴表演。能看出来4个女生都挺紧张,有两个给自己设计的是第一次坐飞机,一个丢了东西,另一个在电话里和男友吵架。4人只自顾自地演了2分钟就演不下去了。在影视流水线里,即兴能力确实不是刚需。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的模式像演员版的《我是歌手》,各路人马对表演者吹着“彩虹屁”;《演员请就位》考的明明是导演的功力,23条微博热搜中的17条与导演有关;《演员的品格》就是翻版的《偶像练习生》;《演技派》呢,看制作团队,就知道是于正的大型营销现场。说到底,它们的本质还是综艺。
当骨子里精明的陈凯歌选择年轻演员毛晓慧晋级,给出的理由是“拍了四部五部作品,到现在都没有播出,应该给她一点鼓励”时,那一刻,许多观众都会默默对自己说一句,看综艺,动什么别动感情。
熬过这个寒冬,演技派才有春天
影视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标准,收视率不足0.5%的剧被默认为“炮灰剧”。2018年新剧中的“炮灰剧”高达82%。就在2017年,还是爆款剧频出的时代。口碑收视双赢的《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多次登上热搜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挖掘了一批中年演员的《我的前半生》,民国商战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连网剧都分外给力。2018年全年收视破1%的电视剧只有13部。而在2016年和2017年,这个数字是29部和22部。
扭转整个影视工业的生态格局,的确不应是综艺节目的初始任务。中国缺的不是好演员、好导演,但让人糟心的国产影视剧为什么还是这么多?
在整个影视链条中,除了演员演技,编剧、导演、摄像、服化道、特效、剪辑、审查……还有无数环节左右着剧集的质量。即便是主打生存真人秀和揭秘影视制作全部流程的《演技派》,也只是曝光了演员进组、建组、选拔、试戏到定角的一个侧面。从这个角度看,有时演员也不过是烂剧的“挡枪者”。
首先是题材同质化。截至2019年10月底,收视率前十的电视剧分别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逆流而上的你》《少年派》《亲爱的,热爱的》《只为遇见你》《都挺好》《流淌的美好时光》《如果可以这样爱》《小欢喜》《空降利刃》。其中一半都是类型单一的都市爱情剧。东方卫视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在接受采访时说,国产剧集经常陷入“同一个套路同一个坑,相似的槽点相似的雷”,古装剧必是宫斗打怪,都市剧逃不开狗血言情。
再有便是流量抗剧能力明显下降。杨幂、阮经天主演的《扶摇》,集齐了杨洋、张天爱的《武动乾坤》,顶流鹿晗、关晓彤的《甜蜜暴击》……剧情差、画风Low,再加上辣眼的演技,全部遭遇扑街。反倒是何冰主演的《芝麻胡同》,蒋雯丽、倪大红主演的《正阳门下小女人》靠扎实的剧本和演技杀出一条路。
从2002年开始,全国80%的电视剧投资已经来自于民营资本,电视剧生产走向市场化。2003年颁发了《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国有影视单位独享电视剧生产的格局被打破。到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资本入侵,避无可避。近几年,资本思维更是侵入了影视圈的方方面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演员是娱乐圈成本最低的职业。歌手、偶像、在校学生、网红,好像谁都能演戏。“流量为王,戏骨抬轿”成为了很多剧集的固定模板。这样的模板,加上所谓网络小说的大IP,就能打造出预制性爆款。有种说法相当精辟:明星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关注度创造流量,流量创造商业价值。而商业价值是影视投资最大的保障。
《演员的品格》录制现场。
主演有没有演技不重要,颜值才是王道;收视疲软,那就雇职业粉丝刷数据,找营销公司立口碑;抢戏、擅改剧本、戏霸,明明演员A比演员B更优秀,为什么差的拿到了导演的offer?在各档演技综艺里暴露出的冰山一角,无疑也是资本左右的结果;还有为追求投资回报比,故意注水导致的剧情拖沓、粗制滥造;对赌协议也是这几年流行起来的,在资本的裹挟下,演员片酬的不断提升和制作成本的不断压缩触目惊心。不加入这场资本狂欢的业内人,就要被淘汰。
虽然演技类综艺并非把演技当做唯一的衡量标准,但也从一个侧面剖开了现实:大家终于发现,资本才是这些乱象的“罪魁祸首”。剧集减少、项目撤资、影视寒冬,都在佐证许多热钱正在被当做泡沫,挤出这个市场。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这个时代,电视机前坐着的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观众,而是主动选择的用户。熬过这个寒冬,好演员才有机会迎接春天。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