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建设最优营商环境 打造前瞻性服务型政府
2019/12/15 | 作者 梁颖睿 | 收藏本文

城市是迄今为止由人类进化而来的最复杂、最具活力和最强大的创造并传递财富和保障的系统。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城市是人类生活、工作和社群交流的空间容量。在全球化浪潮下,城市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评价因素,而城市营商环境成为这个评价因素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建设最优营商环境 促城市可持续发展
日前世界银行在美国华盛顿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中国位列31位。这份最新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由于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继去年从78位跃至46位后,今年再度提升,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专家指出,中国营商环境改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随着新一轮改革政策的落实,中国市场将向世界各国企业展现出更大魅力。
随着舟山进入“自贸区+”时代,舟山市定海区今年被评为中国区县百强第75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定海区提出的“建设最优营商环境”目标,正是服务型政府树立优化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提高竞争力的理念,以市场添活力,人民增便利为目标,着力打造“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群众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为建设花园式国际人文港城提供有力保障。
据记者走访了解到,舟山市定海区就通过城市营商环境的改善,采取放宽市场准入、公正监管、简政便民、提振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信心、完善制度法规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2019年1-9月份,该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6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8.9亿元,同比增长8.5%,整体高于浙江省平均增速水平,实现该地区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定海通过大力发展平台建设,集聚各个要素促增长。位于干石览 镇的远洋渔业小镇属于定海四大产业集聚平台之一,该小镇不断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截至2018年底,小镇实现年税收收入1.9亿元,小镇内远洋渔业经济总产出超100亿元(其中远洋捕捞及相关服务业31亿元,加工产值20亿元,交易贸易额50亿元)。小镇区域被列入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林志刚表示,小镇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开放式集成化线上线下专业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化“保姆式”运营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财务、金融投资、法律、人力资源、贸易展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权保护、项目申报、政策信息、国际合作、股改上市等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增值服务。
多举措立体多维打造“服务型政府”
记者通过采访定海区经济与信息化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张宏辉了解到,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降成本、助融资、优环境、促创新、稳外贸等五方面工作,深入推进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降本减负举措,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活力。落实增值税改革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及简化税制,对部分产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进行调整,从2018年11月1日起,将现行货物出口退税率为15%的和部分13%的提至16%; 同时进一步简化税制,退税率由原来的七档减为五档。
与此同时,有效降低企业其他税收负担。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完善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体系,按企业评价结果,实施分类优惠政策。优化金融服务,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政策性担保作用,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增加市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规模到5亿元,进一步充实县(区)政策性担保公司资本实力,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提升运营效率,深化“政银担”合作模式,积极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规模,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考评办法,取消盈利性考核指标。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为参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的企业发债提供担保增信支持。
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深入推进上市挂牌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民营企业股改、上市优惠政策落实,支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考核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民营企业新增贷款规模。充分运用再贴现、再贷款和定向降准等政策,支持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民营企业融资规模。优化营商环境,破除民营经济发展壁垒。扩大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全面开放民间投资领域,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重点围绕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领域,常态化发布推介。建立政府与民企沟通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民营企业家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绿色通道”;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决策参与机制,重要涉企政策决策出台前要充分吸取企业意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支持企业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对民营企业承担的科研立项项目给予不超过30%、最高100万元的补助。对民营企业购买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按技术合同实际支付额给予不超过20%、最高50万元的补助。支持企业向创新型方向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优先支持民营企业设立产业技术中心或创新研究院,每家最高给予100万元经费补助。对新认定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根据省财政补助经费给予 1:1配套;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分别给予 200万元、50万元的补助。优化开放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化水平。
从服务型政府向前瞻型政府提升
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各方面普遍向好的态势下,我国也遇到了转型期的问题与矛盾,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环境,社会发展速度之急、方式之多,政府应该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定海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黄艳庭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政府应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形成前瞻性思维,应对未来多元的社会,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花很少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在做决策的时候,尽最大可能考虑到未来,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稳定有效地预防,形成预警预控机制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黄艳庭坚定地说,源头防范,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前瞻性政府的建立,本质上是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渠道多样化,政府将决策参考因素从最初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扩展至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外部性影响和社会可承受能力等更多内容,从而使更多利益群体可以参与到最终的决策中来,以民主决策推动服务型政府向前瞻型政府转变。
据介绍,为顺应新区系列战略落地、甬舟铁路、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发展趋势,定海区委政法委不断深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压实决策风险源头管控责任制。通过健全重大事项“法律体检”、风险评估,进一步构建定制式法治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净化发展环境。
今年6月启动的人力客运三轮车整治工作中,区委政法委第一时间召集有关职能部门,研判整治工作的难点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据此报告,一份科学详尽的关于回购补助、帮扶再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最终形成,并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宣传疏导解释工作,鼓励签约。最终540辆三轮车签订了自愿回购协议,整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确定涉及安置房建设、义务教育招生分流等39项重大决策为年度重点风评项目;重点参与全面实现社区村体制改革等协调会议110余次;加强对非法集资、P2P等金融乱象的治理,建立多部门风险会商、约谈整改和联合执法机制等等,成绩斐然。“通过项目风险研判机制,进一步延伸社会综治服务的范围,让这项工作从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以及常态的制度管理,这些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工作要求,也是我们肩上应该承担起来的重任。”黄艳庭坦言。
(通讯员 季勤)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