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苏联“潮人”
2019/11/05 | 收藏本文
二战结束十五年后,战后成长起来的苏联青年中,出现了仰慕欧美流行文化的“潮人”。赫鲁晓夫时期略为宽松的文化环境,让苏联青年人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美国时尚潮流,只不过铁幕的过滤,让他们追求的形象与美国本土之间有很大差异,像是战前风尚与战后流行的混血儿。
美国记者S.D.格拉蒙特转述,当时的潮人男青年身着“鲜艳的黄色或绿色格子长上衣,花哨的美国领带……他们的头发是艺术作品,他们都喜欢两腮留着小胡子”,女青年则“穿前面开叉的裙子”,涂鲜艳的口红,把头发梳得像电影明星。
流行背后是苏联贫乏资源下的自力更生。一名姓安德烈耶维奇的男子回忆称,他们这些潮人,衣服还可以找裁缝定做、修改或染制,难搞定的是各种配饰。他们会自己用小刀和砂纸,将普通皮带加工成类似鳄鱼皮带斑驳的鳞状外观,也会把翻毛皮靴按照马丁靴的外观进行修改。
1988年,列宁格勒街头奇装异服的朋克青年。
相比之下,口头上的满足更容易达到。这些人用美国的名词指代苏联的,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于是,莫斯科的高尔基大街被称为百老汇,即使对方只有一男一女,也会被称为“女士们先生们”而非“同志”。苏联解体后,当年的潮人惊讶地认识到,自己追求的“美国文化”与实际相差甚远。“我们在他们眼中更像是笨拙的怀旧者,拼凑着已经被他们放弃的时髦碎片。”安德烈耶维奇如此评价。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