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打造“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
2019/10/25 | 作者 史东旭 | 收藏本文
鸟瞰天府新区兴隆湖成都科学城
黄昏时分,锦江江面波光粼粼,水鸟在水中捕食,市民在江边绿道散步。天蓝、水清、地绿的公园城市生态在四川天府新区日益凸显,而锦江的水环境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几年前,锦江的水环境远非如此,水鸟捕食的景象甚为罕见。2013年,天府新区成立后,加快治理水环境。几年治理下来,锦江水质已经明显改善。
锦江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习近平表示:“我去四川调研时,看到天府新区生态环境很好,要取得这样的成效是需要总体谋划、久久为功的。我了解到,2016年我在重庆座谈会上提到的府河成都段是天府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为了治理严重污染问题,当地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时序要求,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并采取景观提升、长效管理等措施,计划在今年5月底前实现干流和重要支流无污水下河,最终彻底解决河段严重污染问题。府河黄龙溪国控断面2015—2016年总体水质为劣5类,2017年总体水质为5类,今年前两个月均为4类,整体趋势是不断好转的。所以说,做好顶层设计后,只要一锤接着一锤敲,必然大有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几句话,道出了天府新区取得成绩的两个关键点:顶层设计和分步推进。
“在前一段时间召开的公园城市专题会上,我们回顾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天府新区视察时作出‘公园城市’这样的重要指示?天府新区究竟有什么特质和禀赋?”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所长王波说。
天府新区是第11个国家级新区,位于成都市南部。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后,天府新区成为内地首个提出公园城市理念的地方。天府新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建设新时代的公园城市。不到两年时间,已取得许多傲人成绩。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成就卓著,已成为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和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这里初步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到2020年,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特点将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公园城市形态。答好公园城市答卷,输出公园城市模式,未来的天府新区要建设成为“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和“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
“顶层设计”是城市未来画像
“我们坚持立足生态之境雕琢城市之美,以全域总体城市设计为顶层指引。”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称。城市美学决定了城市面孔的辨识度,是城市生命力、感召力的重要因素,是塑造城市鲜明特征,避免“千城一面”,实现城市别样精彩的艺术手法。
如果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发展蓝图,那么总规更像是在为城市的未来“画像”。
天府新区以丘陵地形为主,出于对新区生态最大程度的保护,规划之初,新区内主要的水系空间和生态敏感区域,便全部保留下来,生态空间面积在全区占到70%以上,而新区也会坚守住这70%的生态空间底线。“就像把城市放到大自然中。”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所长王波说。
如同白纸作画,生态空间是画纸的底色,空间布局就是画纸上缤纷多彩的颜色。天府新区与传统的新区相比较,整个空间组织布局就很特别,由沿路向“拥绿亲水”发展,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的城市都是以环状道路为基础骨架,或者是七横八纵的城市空间。而天府新区却不是。在这里,找不到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所以天府新区的基础骨架比较“奇怪”,在城市形态、空间布局以及生态建设上有着自己的特色。
“园中建城、城园融合”是天府新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坚持的超前理念,而当城市功能落位与大自然相矛盾时,也必然会让位于大自然。而在初期规划之时,这样的理念是存在争议的,因为传统规划思路侧重土地开发利用和组织效率,缺少对生态价值转化的关注和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观念,是天府新区生态本底涵养中始终秉持的观念,最终的目标就是让生态与经济相协调,让城市与自然相融合,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多数人往往都会觉得,生态好的地方就特别偏,配套不足,生活上很不方便,但天府新区恰好不是这样。”天府新区总部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说。组团化布局,是天府新区能够把人留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每一个组团里都有充足的教育、医疗资源以及商业配套、人才公寓和国际社区等。
为此,天府新区还首创了“城市设计附加图则+公园城市附加图则”的双重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和公园城市建设特色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城市设计法定化,加强对城市形态、城市色彩、滨水岸线、立体绿化、第五立面、夜景照明等要素的规划引导控制,推动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转变,在兼收并蓄中彰显公园城市的美学价值。
2018年5月,为了高质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在天府新区成立,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支撑。两个月后,公园城市建设局挂牌,统筹公园城市各项工作及完善管理体系。从诞生伊始,公园城市建设便是理论与实践并肩而行。
作为新时代的公园城市,到2020年,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特点将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公园城市形态。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总体谋划,久久为功
“以前的水质较差,最近几年经过治理,水质明显好了,水里的生物也多了,在河边健身和散步感觉很舒适。”居住在锦江附近的一位市民感叹道。如今的锦江水质清澈透明,岸边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市民闲暇时走走逛逛,舒适得很。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可在几年前,锦江的水质并非如此。锦江流域覆盖成都天府新区全境,其中,锦江(江安河)干流南北贯穿华阳城区,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下游。
彼时,基础设施落后,雨污混流普遍,主要水体水质状态堪忧,加之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成系统成体系的专业规划指导,在水环境治理上难度很大。
“一个以生态为龙头的国家级新区,生态建设始终要放在首位。”天府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相关负责人说。治理锦江的水环境问题,第一步就是摸清区域雨污水排放基本情况,之后委托专业市政规划设计院,结合新区实际情况,编制完成多个规划建设方案。直至今日,新区的水环境治理工作也都在此前的专项规划的指导和引领下开展。
在建成区,为了不影响周边市民的生产、生活,采取了临时措施与永久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予以治理。同时,结合旧城区和“老旧院落”改造,将“治本”措施落实到位。目前,在华阳万安老城区的雨污改造中运用“标本兼治”原则,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而在新城区,一开始就规划在先,形成成熟的水环境治理和维护体系,不再重蹈覆辙。
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如今在天府新区已处处可见,河长制的推行对水环境治理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总河长由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担任,区级河长由2位管委会副主任担任,13个街道还分别设立了街道级总河长、街道级河长、村(社区)级河长,各级河长共计397人,同时设置河道警长15人。各级河长按照巡河制度,利用巡河APP“成都e河长”开展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巡河4万余人次,上报问题2918个,处理问题2845个。
2018年,天府新区新建锦江沿线截污干管33公里,配套建设和整治支管50多公里,新建二江寺、金子沱等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能力每天6.2万吨。另外,累计整治完成锦江、江安河、栏杆堰排污入河排水口77个,确保锦江全线污水不下河。
为了治理污染企业,防止“死灰复燃”,天府新区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已整治“散乱污”企业60家。为了治理农村污染,已建设18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清理整治河渠1000多公里,清理垃圾及杂物20多万吨、淤泥30多万方。
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建设和整治,天府新区锦江水环境质量已明显改善,锦江氨氮、总磷较2014年分别下降39.3%、63.9%,目前水质已达到4类。而天府新区在水环境治理上的经验,也成为遇到此类问题的一些城市的借鉴案例。
天府新区天府中央商务区晨曦
锦江的治理成果,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就在今年的第17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表扬了天府新区。总书记称:“我了解到,2016年我在重庆座谈会上提到的府河成都段是天府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为了治理严重污染问题,当地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时序要求,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并采取景观提升、长效管理等措施,计划在今年5月底前实现干流和重要支流无污水下河,最终彻底解决河段严重污染问题。府河黄龙溪国控断面2015—2016年总体水质为劣5类,2017年总体水质为5类,今年前两个月均为4类,整体趋势是不断好转的。所以说,做好顶层设计后,只要一锤接着一锤敲,必然大有成效。”
至今年8月底,天府新区已建成兴隆湖、天府公园、锦江生态带、鹿溪河生态区等重大生态项目36000亩。其中,森林绿地面积23000亩,河湖水系13000亩,整治河渠460余公里,建成绿道218公里。天府中央商务区生态空间占比达45%,天府大道十里香樟森林生态效益已然显现。今后,天府新区还将继续打造成水网密布的公园城市。在新区内,步行15分钟之内就会看见水,处处充满生机。
未来一段时间,天府新区还将突出彰显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进一步织密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快公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为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推进“全域公园体系+三级绿道+公园社区”的公园城市骨架建构。
新时代公园城市的“天府样板”
“孩子们写的作文《上学路上》,就描述了南湖公园里的麻雀、斑鸠和府河浅滩上的白鹭,还有好多不认识的鸟类。”一位居住在天府新区的家长说,天府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好了。
天府公园里站在枝头“赏花”的蓝眉林鸲、太平街道小堰沟村“偷吃”樱桃的丝光椋鸟、鹿溪河生态区里在水中的清洗羽毛的翠鸟……最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叫上名字的或不能叫上名字的鸟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天府新区。
据成都市观鸟协会统计,最高峰时,仅兴隆湖的野生鸟类就有52种,雁鸭类水鸟单次统计的最大数量为3500只以上,甚至全球极濒危鸟类青头潜鸭也在这里多次现身。鹿溪河生态区也成了数百只红嘴鸥的“第二故乡”,成为天府新区新晋候鸟聚集地。
“比如黑天鹅,以前从没有出现过,最近几年开始在天府新区安了家。”王波说。就因为兴隆湖水质好了,仅兴隆湖湖面,就出现了六七种以前从未在天府新区见过的动物。对于天府新区而言,提升生物多样性是最重要的效益之一。而今后,城市竞争力指标里面,生物多样性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这样的指标才真正反映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就曾指出,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生物多样性的提升是衡量天府新区城市竞争力的要素之一,那么生态价值转化,将会是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这是继今年4月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天府新区成功召开后,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的又一重要研究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更是对天府新区的重大要求。
利用好生态空间,是天府新区生态价值转化中促成新业态和城市品质的天然优势。在传统的城市里面,公园的形态多数是被四条马路围合。公园与周边的关系中,公园仅仅是市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地方或可以远远地看一下。而利用好城市生态空间,也包括公园周边用地。在未来,天府新区内的公园将是无边界的公园。公园边缘用地与公园间将实现无缝对接,穿过式机动车将尽量减少。
而要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就要让公园城市内的每一个公园“活”起来。公园内不仅要有文化、体育等社区活动,还要有商业空间。只有实现了人的可参与性,最终才能实现公园价值和区位价值。
天府新区天府公园俯瞰
直至今年年底,天府新区都将围绕建设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对公园城市理论、实现形式、生态价值、消费场景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多角度向世界传播公园城市建设新范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行,公园城市立体形象将会越发清晰。
很多人也会担心一个问题:天府新区的发展越来越好,居住在这里的人多了,将来是否会因为城市不断扩张而破坏生态环境?
对此,王波表示:“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容量,每一个城市也会拓展。天府新区会坚守70%城市生态绿地空间。天府新区在用地开发过程中,也避免了一味的高密高强。”天府新区是追求城市品质以及合理的功能组织的。根据天府新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空间,未来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核心区域30%的空间能够承载200万人左右,天府新区会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发展。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下一届公园城市论坛的主要内容。”王波透露称,公园城市论坛初步确定每年都举行一次,而理论也将继续结合实践,在专业方面继续深化。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对于公园城市建设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天府新区有责任走在最前面。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