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店创业热潮席卷台湾青年
2019/10/25 | 作者 霍安治 | 收藏本文
摘要:“崩世代”的创业梦沦为开一家“低资本”“低技术”“低风险”的奶茶店。

周杰伦的最新单曲《说好不哭》两岸热销,单曲MV同时走红。奶茶店清纯女店员为爱无私奉献,修成圆满爱情,剧情老套,却能赚人热泪。然而,在这个红遍两岸的MV之中,隐藏着台湾青年无法破解的失败密码。
台湾青年的失败密码,展现于异常热烈的创业热。据本地招聘网站统计,高达84%的台湾上班族不能安心工作,向往自创事业,青年的创业首选是奶茶。37.98%的有意创业青年,希望开一家周杰伦MV中的奶茶店。
奶茶虽好喝,但作为创业目标,是非常没有出息的。台湾青年之所以一窝蜂开奶茶店,来自奶茶店的“三低”特色:低资本、低技术、低风险。
换言之,台湾青年的创业梦,资本微小、技术含量低落、更没有大风大浪的创业气魄。本地媒体戏称青年的奶茶创业风为“三低方程式”。只是门槛低,存活性也低,奶茶店的“平均创业存活天数”不到30天。于是“三低”成为“四低”。自2000年起,两三代青年在这解不开的“四低方程式”里原地踏步,形成了深陷绝望深渊的“崩世代”。
由奶茶店到夹娃娃机
周杰伦是“崩世代”的偶像天王,只是偶像的巅峰期总是短暂的。周杰伦年过四十,唱唱跳跳的嘻哈演艺事业已到过气尾声,现在是预备退路的时候。他虽然手握雄厚资金,创业投资也跳不出“三低方程式”,只能想到奶茶店。《说好不哭》的热门MV,以巧妙的置入性营销,为周杰伦投资的奶茶店大做广告,果然引起热烈反响,成为“崩世代”的创业英雄。
说到底,“三低方程式”只有一低,就是志气低。
“三低”是个伪命题。创业原本就是资金、技术与风险的绝地大考验。缺资金就该踏实存钱,缺技术就该刻苦学习,怕风险就该磨练自己。然而,台湾的创业青年不肯存钱、学习、自我磨练,宁可以最没有志气的“三低方程式”,开一家奶茶店,但奶茶创业也越来越不容易了。
台湾的奶茶热,源自1980年代的“泡沫红茶”。将红茶与砂糖冰块合于一杯,大力摇出泡沫,清凉解暑又新奇,大受年轻人喜爱。中国人原本不喝冷茶,早年台湾应酬场三大禁忌是“薄酒、冷茶、老女人”,给客人喝冷茶是非常失礼的。但泡沫红茶快速改变了不喝冷茶的习惯,创造崭新产业。
1990年代,泡沫红茶加入奶精与粉圆,成为“珍珠奶茶”。到了2010年代,珍珠奶茶已经乏味,饮料店将各种茶品配料与水果汁合于一杯,当场猛摇,成为“手摇杯”。口味组合千变万化,延续了创业热潮。今日,台湾每年卖出手摇饮料超过10亿杯,年产值新台币850亿元,每年使用茶叶4.3万余吨,57.1%使用于奶茶产业。专家指出:“年轻人如果不喝手摇茶,茶产业会垮掉。”
一年10亿杯的巨大产业,入行门槛非常低,完美符合“三低方程式”。论资金,在台湾创业最沉重的成本是土地,而奶茶店的土地需求低,街边店面分租一个小角落就能开业;论技术,只要学会摇杯子,调配几道特殊风味;论风险,小本经营轻松自在。
更可喜的是,奶茶店是餐饮业里最惬意时尚的行业,不必在燠热的厨房里大油大烟做菜。在台湾的餐饮业,只有中老年大叔大妈才愿意在厨房里满头大汗干活,年轻人都摇手摇杯。
奶茶店门槛低,数量快速增加。2018年,全台湾共有2.24余万家饮料店,其中80%是以奶茶店为主的“冰果店及冷热饮店”,竞争非常惨烈。最终,只有财力雄厚的连锁品牌店才能存活,创下“平均创业存活天数”不到30天的奇闻。
若不摇手摇杯,年轻人能有什么创业选择呢?
2017年,台湾青年疯狂投资夹娃娃机。2016年,全台夹娃娃机店总数920家,2017年暴增至2037家。夹娃娃机店的开店成本虽然很高,但精明的商人发明分租法,一个店面数十台夹娃娃机,逐台分租。每台夹娃娃机的月租金只有新台币5000元左右(约人民币1100元),贴心满足“崩世代”的“三低”创业需求,燃起投资狂潮,短短数个月内,大街小巷开满夹娃娃机店。
2018年,夹娃娃机创业潮继续火热爆发,仅登记有案的夹娃娃机店,即暴增到7206家,但市场过度饱和,产业迅速崩垮。2019年,夹娃娃机已经沦为地雷创业项目,十余万“崩世代”创业青年,再次饮下失败苦酒。
台湾半导体教父张忠谋谈创业,首先要有“创意”,再以知识、工作经验、资金与胆识,将创意培养成“创新”产品。有了创新,才能创业。他忠告青年,创业“是非常难、非常复杂的事……因此个人创业很少会成功”。
然而,奶茶店与夹娃娃机的创业热,无情论证了“崩世代”已失去“创新”的能力、眼光与胆识。“三低方程式”成为台湾青年解不开的循环。
“惯宝宝”的失败方程式
青年志气的消沉,源自长达20年的“惯宝宝”现象。
“惯宝宝”是在舒适圈中宠出来的小皇帝。小学不会绑鞋带、中学不会做家事、大学不会自己生活,出社会成为离不了家的“啃老族”。据台湾社会福利机构调查,在富裕社会中成长的“惯宝宝”,普遍“不知道感谢、不懂得分享、不会做家事”。自幼娇生惯养,人格出现“凶、挑、拗”的三大特征。待人处世骄横凶恶,饮食用品挑三拣四,脾气执拗一意孤行、不懂体贴。据2006年调查,台湾的高中学生只有25%能有效打理自己的生活。2014年对小学学童的调查,更显示超过一半的孩童自幼展现出“凶、挑、拗”的“惯宝宝”特征。
1970和1980年代,台湾经历经济奇迹,社会富裕,经历穷苦的上一代,普遍溺爱下一代。由“70后”开始,台湾青少年娇生惯养,渐渐形成“惯宝宝”现象。幸好,台湾男子原本要当兵,军营成为抵御“惯宝宝”现象的最后防线。
“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早年的台湾军营,军纪刚硬,磨练严格,更盛行“学长学弟制”,老官欺侮新官,老兵欺侮新兵,干部视士兵如粪土,“不当管教”稀松平常,军中自杀案例层出不穷。自杀需避人耳目,军营管制严格,只有厕所能私密上吊。稍有历史的营区,总会有几个阴暗的角落厕所曾有士兵自杀,传闻“闹鬼”,严格封闭,活人禁入。
然而,若能闯过如此严酷的成人礼,退伍进社会,就是顶天立地的大男人。工作吃苦耐劳,创业敢打敢冲,有胆识才能积极创新,台湾企业家因此动力十足。
“为什么台湾企业家敢冲全世界?都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所以才能够在陌生环境中,面对恐惧后成长。”高雄市长韩国瑜在一次工商界会谈中有感而发,“当兵是20岁就离开家,遇到陌生的环境训练,从害怕、恐惧到接受来慢慢成长,等到退伍以后,胆量就大了,拿了一皮箱就会往全世界冲。”
千禧年政党轮替,军中风气骤变,役期越改越短,军纪越来越松,部队成为夏令营。更糟糕的是,约1/10兵力改成不进军营的“替代役”,学校当警卫、街边扫垃圾、养老院照顾老人、乃至到与当局签订用人合同的餐厅廉价煎锅贴,都算“当兵”,大开侥幸逃避之门。台湾青年的斗志应声崩坏,改以不当兵为荣,“惯宝宝”的最后防线失守。
今日,只有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经历过严格军营磨练。40岁以下青年未经磨练,吃不了苦,办不了事,言行举止更显得“娘气”,大男人说话带着娇娇嗲音。
1990年代台湾产业转型失败,景气低迷长达20年,工作机会大不如前,物价逐年上升,工资不增反减,2018年的台湾劳工“实质经常性薪资”,竟比2001年还低。不景气年代,青年理应更有韧性,才能突破困厄现状。然而,就在经济成长率首度出现负成长的2001年,不当兵的“惯宝宝”世代长大了。工作中介网站Yes123的副总经理洪雪珍指出,“惯宝宝”们在职场上普遍“缺乏坚毅性、积极性、耐挫性与复原性”。“惯宝宝”长大进入社会,就形成“崩世代”。社会景气差,“崩世代”还要挑三拣四,不愿放下身段踏实劳动。
于是,台湾社会出现让专家大惑不解的奇景。青年失业率超过10%,工厂却总是闹劳工荒,因为工厂工时长、工作苦、车间没冷气,年轻人宁可到有冷气的7-11,打一份“三低”临时工,辛苦行业普遍雇用东南亚劳工。
畏苦怕难的“三低”青年,注定在贫穷与失败的边缘挣扎。2019年7月,“中央研究院”调查报告指出,在1977年之后出生、于2000年左右开始进入职场、今年27到41岁的“崩世代”青壮年,总数约534万人,将近台湾人口的1/4,理应是社会的中坚,却陷入“穷忙”的绝望僵局。工资低、找工作难、人生看不到希望。据统计,今日40岁以下的青壮年,84%不满意目前的工作、88.9%不满意现有的工资、67.4%没有人生目标。
教育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崩世代”的崩坏程度。台湾的大学泛滥成灾,教育与实际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据2018年统计,只有43%的大学毕业生的第1份工作能学以致用。若将观察期拉长到9.2年,学以致用的比率只剩下15.67%。84%的“崩世代”台湾青年,辛苦熬到大学毕业的教育投资完全失败,必须在社会上从头学起。
房价太高、财团垄断、蓝绿恶斗、产业出走、教育失败、上一代无情掠夺经济奇迹成果……“崩世代”面对失败的人生,总是满腹怒火,总能滔滔不绝讲出一大堆理由,但经历过经济奇迹的上一辈不以为意。
扶不起的“崩世代”
2019年6月,一位自称“青年创业家”的27岁青年黄山料,与富士康老董郭台铭同台直播,畅谈创业,生动展现“崩世代”观点。
这场世代对话的源起,是为了争取青年选票。2019年5月,郭台铭争取国民党提名,频频接受媒体访问。谈起时下台湾青年,不小心说漏嘴:“如果年轻人还是拿那么多的薪水,台湾经济是没有希望的。”一语引发公愤,气跑广大青年。为招揽青年人心,他放下“全台首富”身段,与黄山料同台直播,畅聊“青年创业”议题。这位“青年创业家”在24岁辞职创业,开一家制作网络短片的媒体公司。在这一部手机就能玩自媒体的直播时代,开公司拍网络短片,是典型的“三低”事业。
2017年,台南东门路的一个售卖奶茶的推车。这也被认为是一种低成本创业的方式。
黄山料打算更上层楼,而郭台铭自然会慷慨解囊,大方投资,营造为青年圆梦的形象,这是这场直播能打进“崩世代”青年心坎里的“彩蛋”。然而,黄山料证实“崩世代”是扶不起的阿斗。他提出将自己写的一本随想性的文艺风书籍拍成电影,开口就要郭台铭投资1000万,实现他的电影梦。
郭台铭听清了“青年创业家”的创业企划案,居然是借1000万,去拍一部市场性不强的小众电影。郭台铭的脸揪成一团,述说起青年创业时的艰苦回忆:“我们那个时候‘轧头寸’,要去跟银行借钱,先扣三分利。1万块借3个月,拿到剩9000块,3个月以后要还1万。”
区区的1万元,1个月后若还不出来,就是支票跳票。早年跳票是要坐牢的,因此企业家开公司,总是让老婆当负责人。若资金链周转不及,支票跳票,由老板娘顶罪,戴上手铐锒铛入狱。只有让老公维持事业,才有翻身的希望。经济奇迹年代的监狱关满“票据犯”,报上常见怀孕待产的企业老板娘被捕,被迫在狱中生孩子的花边新闻。
郭台铭回忆道,40年前的创业青年,不成功就坐牢。面对开口就要借1000万拍一部文青小众电影的“青年创业家”,郭台铭严肃劝告,创业不是游戏,工作不能随性。然而,“崩世代”的青年创业家畅谈起“我们这一辈人的人生态度”,是“勇敢追梦”“做我自己”。郭台铭婉转质疑这部电影赚不了钱,可能赔本,黄山料却说:“人生不一定要有钱,实现梦想最重要”。
一个坚持“做我自己”的青年,创业的成功几率是很渺茫的。郭台铭创业之初拜访客户被拒门外,在雨中站了4个小时后,勉强在门口见上一面。创业总是满腹辛酸的,无法率性“做我自己”。
时光倒转60年,经济起飞的两蒋时代,青年的志气是大不相同的。那时台湾流行“黑手老板”,即使是地位卑微、满手黑油的修车工人,也要努力存钱,苦练技术,火候一到,就冒着跳票坐牢的风险拼命创业,自己当老板,各行各业冲劲十足。
40年后,台湾的创业青年个个有本科学历,却眼高手低,一边高呼“勇敢追梦”,一边坚持“做我自己”。“崩世代”的创业梦,沦为开一家“低资本”“低技术”“低风险”的奶茶店。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