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阳朔, 大湾区背景下的世纪机遇
2019/10/15 | 作者 周土土 | 收藏本文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时代背景下,世界级山水旅居目的地的新格局。

仅仅几年前,从广州到阳朔需要十多个小时,有时还要在车上过夜,但现在只需两个多小时的高铁动车就可到达。就算从香港出发,也只要3个多小时。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喝完早茶,就可以来阳朔吃午饭。
随着粤港澳地区数千万人口休闲度假需求的急剧增长,作为世界级山水名胜目的地,阳朔将成为大湾区居民一张高铁票即可到达的诗与远方。
从2017年要打造大湾区的消息宣布,到今年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落地,相隔差不多两年。两年,大湾区给外界的感觉似乎是慢条斯理,但这两年,大湾区发展也很“快”:始终快马加鞭。就在这快与慢的辩证之间,恰恰体现出大湾区发展的“与众不同”——稳扎稳打、笃定守恒,不急于添砖加瓦、不急于做表面功夫,在各个环节都做到“万丈高楼平地起”的细致和耐心。
前述《规划纲要》的面世,意味着这个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现人口7000万,经济总量达10万亿的“9+2”超级城市群将横空出世。根据既定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桂林作为大湾区的后花园,早在2015年为谋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就专门制定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桂林实施方案》。
“大湾区”背景下的桂林时代
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的广西,具有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越地理位置——这是全国唯一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省界接壤的西部省区,也是唯一与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有陆地、江河、海上3种通道相连的省区。历史上,广西和广东说着相同的方言,流着相同的血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西意识超前,提前布局,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提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其中,“东融”即是深化粤港澳桂合作。
接下来,紧锣密鼓出台了《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2021年)》《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关于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对接、融入大湾区找准方向、指明路径。
“广西是香港企业开拓东盟国家和西部地区市场的最佳‘跳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广西联络处副主任周德智说,广西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桂港两地携手共拓“朋友圈”,共享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新商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作为广西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以及十三五“一岛、一省、一市”的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桂林的发展步伐将逐步加快。记者获悉,未来3年,桂林计划投入1500亿元以上,实施79项重大项目,分“三步走”,在“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典范。
具体来说,其“三步走战略”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到2025年,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和面向东盟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到2030年成为国内同类城市和世界同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样板。2012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区将全力支持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对创新示范区的支持力度。创新示范区建设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高度契合。
记者注意到,桂林正在努力谋求进一步对接大湾区的多个城市,希望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突破行政边界束缚,承接更多溢出资源。按照顶层设计思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亦强调要发挥广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实现极点带动。
随着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桂林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长期以来,桂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成功的实践探索,也有着更美好的期待。桂林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全力打造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的“超级名片”。
其实,不仅仅是交通设施提前布局,桂林在其他方面也在积极行动。今年5月,桂林参加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走进香港推介活动,市委副书记白松涛率团并全程参加活动,最后共有8个项目达成了初步投资合作意向,预计投资总额230亿元。“桂林不仅宜游宜居,更宜业。”通过此次沟通交流,港澳商会机构和企业家们对桂林的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对桂林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电子信息、智能加工制造、高端人才、3D打印等方面与桂林达成了初步投资合作意向。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桂林市拥抱大湾区,未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将不断突出。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美景的精华在阳朔。阳朔是全国首批旅游对外开放县、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三年荣获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是广西旅游的经典品牌,也是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多年来,阳朔县紧紧抓住旅游这一县域经济支撑产业,充分利用创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先导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重大机遇,培育地域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完备服务功能,发展“绿水青山之上、蓝天白云之下”的全域旅游和生态经济。
“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不仅能给阳朔带来更多的旅游资源和客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阳朔还有更大的发展动能待释放。”有关人士分析说。
桂林市阳朔县新城区新通车的览胜路、览胜桥全貌。
世纪机遇中的世界阳朔
阳朔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有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
阳朔,因闻名天下的山水风光、优良的文化传统、淳朴的民风、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吸引国内外游人来此旅游、观光、体验,在此定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了阳朔,阳朔也成为更多外国友人的第二故乡,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作为国内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阳朔县近年来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主线,以“画里山水·栖居阳朔”为主题,推动旅游业“国际化、品牌化、智慧化、标准化”发展,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
阳朔作为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年来,阳朔政府把握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契机,推进阳朔这张桂林核心“名片”的全域旅游发展不断提档升级,并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工程,持续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是乘坐高铁从香港来桂林的,从桂林市区坐客运班车到阳朔县,大概花了一个小时。阳朔的大部分景点,也都有公交车可以到达,还是挺方便的。”一位多次来过阳朔的女士介绍说,为解决车辆拥堵难题,在十里画廊和遇龙河景区,前年开始实行交通分级管理和分级接驳。这使得景区环境大为改善,旅客们可以用品质化、深度慢游的游览方式,细细品味美景。
另外,为了解决交通上的不便,阳朔还实施了国道321改(扩)建工程,实现县城一个小时通达机场、高铁站;完善县域内景区景点、度假地、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路网;开通机场—阳朔大巴、双层观光巴士、特色旅游出租车、城乡公交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多元交通方式;创建西街4A级旅游景区,完善这一开放型景区的旅游标识导览系统;建设漓江绿道、遇龙河步道、十里画廊状元步道,利用“一江一河”开展竹筏、游船观光等一系列举措,令县域内逐步形成“快旅慢游”的交通体系,直接改善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2012年,阳朔成为广西首个年游客接待量超千万人次的县份,2015年又成为广西首个旅游年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的县。
记者了解到,该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人员达10万多人。经过多年发展,阳朔县在旅游机制体制创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产品业态升级、旅游品牌集聚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阳朔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全民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的旅游综合发展机制,打造了一批集村民议事、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旅游咨询等功能和作用为一体的高标准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免费WiFi、免费公厕对游客开放,同时积极探索实施“1+4+N”综合管理模式,形成以文广体旅局为主的综合协调机构,整合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院、旅游食药监、旅游工商质监的职能,成立了阳朔县旅游投诉综合受理中心,助力该县构建产业融合、城乡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此外,该县还编制了全域旅游规划,将其纳入《阳朔县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出台全域旅游实施意见等,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定期召开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形成旅游联席会议机制,推动规划和政策落地。
2017年7月30日,阳朔正式启动了创建国家基层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的活动,以此为契机,阳朔将加快建立涉及城市管理、新兴特色旅游、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大力实施“集群+旅游”发展战略,倾力打造文化旅游集群、休闲度假集群、精品酒店民宿集群、商业购物集群等多要素的旅游产业集群,这也意味着该县的旅游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2019年,阳朔凭借独特旅游优势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阳朔遇龙河旅游度假区荣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而阳朔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更为阳朔插上了翱翔世界的翅膀。
2019年9月10日,桂林市阳朔县举行新城区项目建设集中开竣工仪式,县四大班子领导在当天的仪式上剪彩。
“每一次聚集,都是创意”
9月10日,阳朔县举办新城区项目建设集中开竣工仪式。当天,阳朔县新城区览胜路、览胜桥竣工通车。同时,新城区8个建设项目举行集中开工式,标志该县全面启动的新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为国际旅游胜地,为了把老城区腾出来给中外游客,阳朔计划在县城南面建设1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含行政区、旅游服务区、文体区、商贸服务区、商住区和安置区等,新城区第一期建设用地约为1万亩。新城区建成后,城市人口规模预计将达到10万人,可解决约3万人就业,将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县城的凝聚、辐射带动作用。
由于漓江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6.83%,近年来,阳朔强力推进“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力度最大、措施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新城区城市设计、定位和发展规划,对打造“国际级休闲旅游度假城镇”“现代山水旅游精品城市”新城战略定位进行了详细解读。
阳朔新城区规划建设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规划建设新城区,总规、控规、项目等均由清华、同济、广州等国内著名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规划设计。
按照阳朔县县长周彦的理解,以前阳朔是一个淳朴安静的小城,人们乘船而来,坐车而去,活动空间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现在需要全面提升形象。
据介绍,在将阳朔新区建成“国际级的休闲旅游度假城镇,山水甲天下的悠然之城、游学之城,具有桂北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化小镇”的定位下,新区规划可概括为“一心一带六区”:一心指的是以月亮湾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一带指沿田家河的滨水景观带;六区分别是行政文化区、旅游地产区、生活居住区、文化体育区、商贸服务区、土地返还安置区,建设总投资约100亿元。
阳朔县新城区启动征地搬迁安置工作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约45亿元。规划建设的25条城市主次干道,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2%。新城区“五纵五横”路网基本形成,有2座桥梁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另有4座桥梁将于今年开工建设。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层面推进的重大项目,阳朔新城区建设一期工程预计2021年完成。新城区建成后,将进一步推进全县城镇化统一协调发展,对加快阳朔县旧城改造步伐、发展全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阳朔文化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山水旅游景点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换代。为此,当地政府不断引入资本,目前已建成益田·西街、新天地·戏楼等一批新兴旅游服务综合体,这些新兴综合体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与漓江景区、十里画廊遇龙河景区、世外桃源、百里新村等传统旅游景区交相辉映,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新需求。
“虽然阳朔一直被国内外游客认可,但是早年也曾因接待能力有限留不住游客。随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游客在当地游玩的周期在不断增长。”阳朔县县长周彦说,新区的形象要符合阳朔的山水文化,同时新区要实现旅居结合,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旅游目的地”与“旅居目的地”仅仅一字之差,却蕴含着大不相同的内涵。“‘旅游’变‘旅居’,意味着游客在阳朔停留的时间将会延长,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这就要求我们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改造建设,以形成全域规划、全景打造、全业培育、全民共享的格局。”阳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县已累计实施内资项目129个,外资项目11个,投入资金300多亿元,全面推动产品升级和业态更新。
桂林市阳朔县新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近两年来,“互联网+”在全国各地落实,阳朔主动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促进扶持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在线下打造了全县智慧旅游中心、杨堤绿道智慧旅游中心、互联网旅游集散中心、共享汽车服务中心等,形成新型游客服务中心体系。在线上,阳朔联合桂林出行网、百度、携程、乐途、去哪儿网,为游客提供网上咨询、订票服务,形成统一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游阳朔’。”阳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另外,阳朔还积极实施了“厕所革命”和“停车场革命”,一方面实施《旅游厕所改建计划》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另一方面实施“三场站一中心”建设,配套旅游交通分级管理分级接驳,疏散城区游客,引导城乡、城景、景村之间游客互流。
根据周彦县长的观点,“传统也是时尚的,阳朔在搞好山水旅游的同时,将努力探索永恒的山水和科技的碰撞,未来通过吸引大湾区有活力的高科技人才,尽量做出一些高品质的创意,实现可游而且可观,努力打造遗产级的旅游精品。”他认为,“每一次和很多专业人士聚集,都可能有创意的火花”。
这样一来,阳朔不仅能够让游客获得栖居山水间的赏心悦目体验,还能令人获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山水文化浸入式体验。如诗如画的阳朔,将成为世界各国友人绝佳的旅游选择。
有理由相信,一直以惊人速度发展的阳朔,未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怀抱后,势必会更加让人流连忘返。同时,在“一带一路”、泛亚高铁战略规划利好下,世界级山水核心吸引力与得天独厚的区位吸引力矩阵组合,阳朔未来价值无限。即将绽放的阳朔新城将创造一个高度互动和多元化的活力新城,为阳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