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民间组织挑战加拿大驻华使馆 中加海豹贸易起争端
2013/08/15 | 作者 王衍 | 收藏本文
“今天我们中国民间代表的核心诉求是:请加拿大在国际邦交中履行社会责任,顺应国际文明趋势、尊重中国民族传统和中国民众意愿,不再对华销售海豹制品。”7月17日下午,来自中国大陆的非政府组织七代志社会责任大众化推广中心(下称“七代志”)总干事陶蓓站在加拿大驻华使馆阿尔文·汉密尔顿大厅内,开始称述观点,言语中带着些许义愤填膺。
不到5分钟之前,同一位置上的发言人是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Guy Saint-Jacques),他直言道:“作为加拿大驻华大使,我在这里(的作用)是加强加中两国的贸易往来,不可能支持粗暴的威胁和对两国关系不利的行为。加拿大政府也要为它的海豹讨个说法。”
这一天,加拿大驻华大使馆活动厅史无前例地上演了一场关于加拿大海豹制品对华出口的讨论活动。“史无前例”并不是出于讨论主题,而是双方参与者的身份——讨论席上,赵朴以及3位加方代表与来自中国民间组织和高校的近10位代表对弈而坐。而与其说这是一次讨论,不如说更像一场表面平静、实则剑拔弩张的“谈判”。
双方对事实各执一词
在此次“谈判”中,双方各执一词也来源于对海豹产品不同的“事实性”论述。
“我从未听说过海豹制品中有什么汞含量超标以及对人体男性性功能有损这类的科学检测结果。”在中方民间组织发言结束后,加方驻华大使赵朴平静地回应。对此,来自清华大学的学者蒋劲松与山东大学的学者郭鹏连连叹气摇头道;“此前中方的公开信中,曾指责加方在此问题上‘自欺欺人’。”
据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资料显示,中加两国的海豹制品贸易开始于1993年。1996年,加拿大纽芬兰省(加拿大捕杀海豹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渔业部长约翰·爱弗得(John Efford)曾表示,纽芬兰必须开始关注海豹需求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对海豹产品的需求呈“火箭式”增长。近年来,海豹油和海豹皮已成为中国保健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畅销品。
“之所以向加拿大驻华使馆提出上述诉求,是因为加拿大方面关于对华出口的海豹制品贸易一直存在信息不透明现象。”陶蓓在接受《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3月海豹猎杀季过后,包括七代志、动物保护网、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在内的数十家中国民间组织就开始向加拿大大使馆与其微博寄送公开信;在这次活动前,双方已经通过社交媒体的发布进行了两个轮回的“网络战”。
据陶蓓介绍,其海外志愿者发现,加拿大国内国民并不常使用海豹制品,例如在华人市场上热销的海豹油在加拿大本地超市中甚至难以寻觅;另外,来自美国西雅图癌症研究中心和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海豹油和海鞭“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破坏人体DNA,并会提高男性患侵略性前列腺癌症的几率达70%”;“加拿大官方利用不实商业信息向中国消费者出售此类产品,侵犯了后者的知情权。”基于此,中方民间组织要求,加方应在海豹加工食品包装上对潜在危害作出标识。
然而,上述食品危害并没有得到加方的承认,赵朴则强调,加方绝不会对在本地禁止出售的食品进行出口,也不会实行双重的食品安全标准。在中方民间组织看来,中加对海豹制品食用安全标准未达共识的情况下,“难以让中国消费者作出合理选择”。
另一个难求的真相,则来自对海豹动物是否为稀有物种而需进行保护一事。在活动厅的大屏幕上,加方显示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海豹的数量增势:目前加拿大约有700万头海豹,其总量相比40年前增长了3倍以上,总量达30年以来最高水平,因而绝非“濒危物种”。这一观点立刻遭到来自动物保护网的代表人张丹的反驳,“若总量如此之多,那为何目前已经有超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禁止了海豹产品的出口呢?”
早在1972年,美国国会就通过《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明文禁止进口海豹制品。而在2009年欧盟出台的类似禁令中,更明确表示与海豹的皮制以及与肉类、肝脏、油脂相关的胶囊禁止在欧盟内外部出售。随后俄罗斯也颁布了相关禁令。
除了上述与加拿大地理环境相似的国家,与大陆一海之隔的台湾地区也于2013年1月通过《野生动物保育法》第24条修正案,正式立法禁止海豹产品进口,成为亚洲第一个明文禁止海洋哺乳类活体及产制品进出口的地区。“与台湾一样,”张丹说,“大陆并没有食用海豹产品的消费传统,也不应成为此类夕阳产业产品的倾销地。”
海豹议题在中国仍属盲区
与海豹产品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与保护动物相关的争议,由于一直未得到中国官方的明确回应,因而一直成为中国民间组织多年抵制海豹产品使用的“行动洼地”。
陶蓓表示,中国民间组织曾就禁售海豹问题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过座谈,但由于后者非立法部门,在缺乏停售海豹产品的法律依据下,只能依据现有法律执行其质监职能对海豹产品进行质量监测而非禁售。2012年11月,数家中国民间组织对如淘宝、京东、亚马逊等中国主要网络商家所致的《禁售海豹制品倡议书》投递后,虽然部分商家有积极回应,但最终受制于“国家没有法律支持,所以无法强制要求商家将相关产品下架”的商业规则,最终不了了之。
“目前关于抵制海豹产品的行动,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中国公众对海豹产品的知情权十分有限。”陶蓓坦言,“单靠民间组织普及相关知识来传播,力度毕竟有限。”据其介绍,在中国民间机构开展的调研中,受访公众在获取更多有关海豹产品的信息后,倾向于不购买海豹产品的比例大幅度增加。目前中国已有超过百家民间团体、9万余人明确抵制海豹产品,但在中国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中,这类议题仍属“盲区”。
2012年4月,在中国国际商会与首都爱护动物协会举办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员梅新育吐露出官方的“苦衷”:“海豹制品贸易对中国贸易额来说微乎其微,但由于目前国内法律体系中找不到明确的法律支撑、并可能因违反国际贸易规则而遭起诉,从而损害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平等谈判权。由此因小失大,对中国来说得不偿失。”而在此次讨论活动中,赵朴也明确表示:“加拿大会在国际上继续保护其海豹贸易,包括通过国际贸易组织的渠道(进行相关活动)。”
而据加拿大官方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今,加方平均每年海豹产品的收入为200万加元,主要来自于海豹皮、油、还有极少量的肉。其中,加拿大2009年向中国出口约114万加元的海豹脂与海豹油,所占比例超过50%。以至于2010年1月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长盖尔·谢伊访华时一度被美联社称为“加拿大向中国推销海豹产业”。
此外,赵朴也道出加拿大在海豹议题上不能退让的现实理由。“对于加拿大极地地带的因纽特人,捕猎海豹是其4000年的传统,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保障。” 来自魁北克省莫德林群岛的海豹捕猎者丹尼斯·隆格皮(Denis Longuepee)告诉记者,“海豹收成好的时候,海豹捕猎收入占自己工资收入的30%。”
目前,在加拿大西北边界的魁北克省和拉布拉多省居住着约1.8万名因纽特人。赵朴此前在与生活在极昼、极夜地区的因纽特人接触时,发现“这个群体生活非常艰苦,近年来极地冰川的融化,亦使得他们原有的捕猎生活雪上加霜”。据他介绍,事实上海豹捕猎活动正在减少。“加拿大西北部多个省份仅有420位捕猎者拥有捕猎许可证,原本预计今年捕猎海豹的数量为40万头,实际恐怕只有9万余头。”
而保障因纽特人的生活也是诸多北极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2009年欧盟曾出台禁止进口海豹产品的法律规定,其中特别排除“因纽特人为生计猎杀的海豹”。
对于此次“谈判”,加拿大使馆方面向《凤凰周刊》表示,很高兴以开放的态度来听取来自中国民间组织的不同声音,但是让加拿大政府在没有事实和科学基础依据的情况下同意他们的诉求“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目前也尚无加拿大官方与中国民间组织达成这类备忘录的惯例。
(实习生申梦怡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