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的迁徙者
2013/08/05 | 曾鼎 | 收藏本文
你可能在哪见到过这张脸。“移民母亲”,这是纪实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最负盛名的作品。如同二战结束后时代广场上美国水兵拥吻女护士的“胜利日之吻”照片,沧桑忧郁的移民母亲脸同样成为美国一个时代的标志。它的拍摄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
彼时美国遭遇罕见的连年干旱,大批民众背井离乡,四处寻觅生路。兰格用她的作品记录了这些迁徙者的贫困生活,令移民们的困境引起美国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兰格的作品将时代悲剧赋以人性化的呈现,深深地影响了纪实摄影的发展。
兰格最初的镜头只是在工作室,随着大萧条开始,她才将视线转移到街头路旁。在她关于失业和流浪人员的调查引起注意后,兰格于1935年加入了加州联邦迁居管理处(Resettlement Administration,简称RA)工作,该机构即是后来的农业安全管理局(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简称FSA)前身。
1935年的冬天,兰格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农业经济学家保罗·舒斯特·泰勒结为伉俪。在接下来的几年时光,夫妇俩一同调查农村地区贫困和遭遗忘的人们——尤其是佃农,离开家园的农场家庭,以及移民工人的生活。夫妇二人分工明确:泰勒负责采访和收集经济数据,兰格负责拍摄照片。
如同下面这组照片所述,大萧条时期的迁徙者,很多人涌向了加利福利亚州。这些奔走在路上的人漂泊无依,但都盼念着同一块“流着奶与蜜之地”——加利福尼亚州谷地。
加州再怎样也好过故土,比如风沙弥漫的俄克拉荷马州平原。在那里,在更多美国的中西部地区,旱灾已经将农民们的“面包篮”变成“尘暴区”。
“在横贯全国的公路上,流民的汽车像硬壳虫似的往西爬去。到天黑,又像硬壳虫似的聚集在有水和能避风雨的地方。”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他关于大萧条时期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中如此描述。
或许是生活过于奔波疲累,兰格拍摄的照片里面孔大多黯淡无光。他们是目的明确的迁徙者,也是生活没有着落的流浪人。帐篷就是他们的家,不停地移动是生活的方式。他们如长途迁徙的候鸟,疲倦不堪,却仍无枝可栖,只能继续拍动翅膀.
照片“移民母亲”(Migrant Mother)是多萝西娅·兰格最著名的作品,也是美国大萧条期间最具代表性的纪实摄影。照片中的妇女名叫佛罗伦茨·欧文斯·汤普森,是七个孩子的母亲。1936年2月,在拜访美国加州一个尘土飞扬的豌豆采摘营地时,兰格抓拍下了她的这张脸。
1960年,兰格透露了她拍摄这幅照片时的经历:这个饥饿绝望的母亲如磁铁般吸引我向她走去。我记不得是如何向她说明来意,却永远记得她一句话都没问我。我一共拍了5张,从同一个方向,一张比一张近。我没有问她姓名和经历,她告诉我她的年龄,32岁。她说他们一直靠附近野地里挖回的蔬菜和孩子们抓来的野鸟果腹。她卖掉车子的轮胎买食物。她坐在倾斜的帐篷边,孩子依偎在她的身边。她觉得我的照片可能帮得了她,所以她也帮我忙。
照片最后真的获得了惊人的影响力。汤普森沧桑的脸令舆论哗然,全美各地报纸竞相转载,美国联邦移民部门也迅速送去了食物和供给用品。然而很遗憾,汤普森和她的家人之后已经离开了那里,在他们备受煎熬时,连一块政府的奶酪也没得到。当时没人知道汤普森的名字,直到多年以后,汤普森才在1976年的一篇报道中自述身世。
从俄克拉荷马州迁徙到加州的年轻母亲,只有18岁。年幼的孩子一脸邋遢,依偎在疲倦的母亲膝下。无情的自然灾害,加上经济萧条带来的失业,令他们衣食无着,举目无亲。
加州一处难民营。大萧条期间,每个月仅从美国中西部迁往加州的移民就达6000人。在横贯全美的公路上,流民的汽车不断往西爬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在他关于大萧条时期的著作中描述了当时发生的这一切:无家可归者、移民纷纷涌向加利福尼亚,一次就有25万乃至30万人。土地承包商紧随其后,佃农们被迫离去。而这时新一轮的浪潮已经上路,那是新一轮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新一轮的艰辛,新一轮的期望,新一轮的危险
上图 正在荒漠中的一处温泉洗脸洗头的工人,她们来自俄克拉荷马州。在迁徙的过程中,只要有一家靠有水的地方支起了帐篷,另一家为了用水和结伴,也就在那儿支起帐篷来。第三家因为有前两家的开辟,也会觉得那儿很中意。到当天天黑的时候,营地没准已经有了二十来户人家——二十几辆车了。
下图1937年,50多名菲律宾裔的小伙子在农场收割莴苣。在兰格的移民纪实摄影中,可以发现她的视野绝不狭隘,被拍摄者中有的是墨西哥裔工人,有的还是日本裔农场主。
一处露天的沉淀池,这是加州某处临时移民营地的水源。池中的水引自农业灌溉水渠。移民们初到加州,常选择在农渠边扎营,以便用水洗漱和煮食。
上图 加州农业灌溉水渠边扎营的旱灾难民。美国遭受旱灾的地区包括俄克拉荷马州平原、堪萨斯州、得克萨斯州大草原和西部各州。当时持续性的高温、降雨稀少的天气,加上过度耕作和用水量的剧增,以及沙尘暴的袭击,令旱情前所未有的糟糕。到1934年,美国已有超过65%的地区都处于旱灾中。
下图 陷入救济生活困境的老头,他们过去以租赁农场土地耕种谋生。大萧条时期,美国中西部的农民们生活极其惨淡。由于农产品价格惨跌,大量农场主破产。约翰·斯坦贝克曾跟随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亚,沿途所见美国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反抗的情景令他震惊,“有5000户人家即将饿死,情势尖锐紧迫。”
1937年,等待救济支票的旱灾难民。“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家遭受着大萧条和因它而引发的所有事情,但是旱灾在各类危害中高居榜首”,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National Drought Mitigation Center,NDMC)前主任唐纳德·A·惠希特(Donald A. Wilhite)曾评论说,“这两件事联合作用的结果是毁灭性的。”
加州排队等待救济支票的人群。他们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因旱灾破产的农场主,有刚大学毕业即失业的青年,还有居无定所的中年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