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纳粹德国犹太药学家的遭遇
2019/07/15 | 作者 陈祥 | 收藏本文
德国犹太人阿图尔·艾亨格伦,1896年进拜耳公司时已是小有名气的化学家,博士毕业,拥有4年工作经验。他在拜耳公司制药部的主要工作,是组建实验室、发现新合成药物。1901年,药研处成立,艾亨格伦毫无悬念地任处长,新职务要求他鼓励手下科研人员,监督他们的工作进展。他当时负责指导的一个重要项目,是费利克斯·霍夫曼在1897年合成的乙酰水杨酸,拜耳取名阿司匹林。
出于科研兴趣转变,艾亨格伦在1908年决定淡出制药行业。几年后,他发明了一种新的显影剂,接着发明了一种更伟大的新物质,用来制造不易燃烧的电影胶片片基。他意识到,后一种物质有庞大商机,就从拜耳辞职,在柏林建立起自己的公司,不断发明塑料材料。他发了财,进入柏林上流社会,买了乡下别墅、城市公寓、汽车、游艇、大量藏书、艺术品、高级家具……他脾气好、对人慷慨、外表英俊,唯一的缺点是常常拈花惹草,先后有三段婚姻。
这位成功的科学家兼商人不关心政治,自信政治也不会找上他,只管享受岁月静好。纳粹上台了,他毫不在乎,但德国社会改变了。他身为犹太人,但自从长大成人、摆脱父亲后,不遵守犹太教的清规戒律,也不要求子女遵守,基本忘记了犹太人身份。纳粹开始清洗犹太人了,艾亨格伦是大富豪,妻子是德意志人,他暂时没受到冲击。戈林跟他同住一栋大楼,他们有时会在电梯里相遇,这位第三帝国要人会彬彬有礼向艾亨格伦夫妇抬起帽檐致意,还曾送艾亨格伦侄女一把糖果。当然,戈林不知道这位邻居是犹太人。
艾亨格伦接到了政府通知,公司必须找一个雅利安人合伙人,否则就要关门,他只能从命。情况继续恶化,1934年,德国出版的书籍在谈论拜耳和阿司匹林时,丝毫不提及艾亨格伦的名字。1938年,他将公司转手,还将诸多投资上缴政府,换来一堆国库券。纳粹不可能放过他,有报纸揭露他和戈林同住一栋楼,逼得他只好搬家。1941年,他去慕尼黑参观德意志博物馆,看到他参与的所有发明都抹去了他的名字,他彻底认清了现实。1943年,他进了捷克特雷津集中营。他毕竟曾是有钱有权人士,还有个德意志妻子,受益于纳粹的腐败,他住进了单间,但得了糖尿病且得不到药品。
快速推进的苏联军队救了他,红军到来时,集中营里的毒气室距离竣工仅差几周。他回到柏林,房子毁于战火,幸好妻子还在,他们搬到气候温暖的巴伐利亚州。1949年,他完成最后一篇文章《阿司匹林的50年》,澄清了阿司匹林是如何问世的,包括他在内的几个主角分别做了什么事。文章在当年12月刊发在一本医药杂志上,他十几天后去世,终年82岁。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