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求实催生创新
2019/07/15 | 作者 林中伟 | 收藏本文
2019年6月12日上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举行氢能公交、物流车投运仪式。这次投运仪式公布正式投运437辆氢能源车辆。至此,南海区百辆级氢能源车辆投入运行,标志着南海的氢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开始迈入实质性阶段。
首届国际氢能标准和安全(南海)高端论坛现场
这一幕发生在首届国际氢能标准和安全(南海)高端论坛上,来自中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捷克、波兰等多个国家从事氢能标准和规范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的专家学者共聚南海,共商氢能革命在标准和安全领域的相关问题,可谓群贤毕至。
氢能革命只是南海瞄准高端产业的一个缩影,凭借湾区地利和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求实创新的前进步调,南海的产业发展势必在世界发出声音。
实业孕育前沿创新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资,决定了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现代城市的兴起高度依赖能源。
德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舍尔曾指出:“能源蕴藏和存在形式,始终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的迁徙史和变迁。在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大约拥有50万人口。工业革命后,能源的集中供应成为可能,加上运输能力的不断改良,创造了拓展聚居空间的基础,居住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800年,全球拥有1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个,1900年有13个,到1990年已经有300个。”
南海之所以能够勇立潮头,在氢能革命中发出耀眼光芒,与其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基础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南海在中国率先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制、集体土地入市、非户籍人口融入等系列重大改革,闯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大县蜕变为现代制造之都的发展道路。
扎实的工业基础、集聚的产业链条、完善的政府服务,像磁场一样吸引了各路氢能源企业落户南海。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研究员、国际氢能协会规范与标准委员会秘书长顾超华说:“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上,我们一切都要围绕着整个社会的需求来做,而研究成果也需要落地,落到整个产业过程中去。我觉得南海就是一个落地的好地方,它具备各方面的条件。这里潜力无限。”
2017年9月7日,首期投资120亿元的广东长江汽车整车生产及氢动力研发中心项目落户南海,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座全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瑞晖加氢站,也在南海正式投入使用,以配合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正常运作。
一年后,爱德曼广东氢燃料电池生产项目投资协议签订仪式在南海举行。这是继广东长江汽车整车生产及氢动力研发中心项目之后,南海区引进的又一个氢能产业重磅项目。氢燃料电池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也是氢能产业的核心。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南海实现氢燃料电池本地化生产。随后重塑科技氢能产业基地项目也宣布落户南海,布局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在不久的将来,南海区就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廉的氢燃料电池,为氢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打下基础。
2019年9月,旨在培养氢能领域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和专业型一线技术工人的UNDP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氢能经济职业学院项目落户南海。氢能学院项目有着浓浓的国际范儿,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南海区开展的合作项目。氢能学院项目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其成立将补齐氢能产业发展中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短板,该学院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国内外顶尖氢能领域师资力量、培训氢能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一流职业学院。
如今,南海已形成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全产业链条,涵盖制氢及制氢加氢设备研制、加氢站设计与建设、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整车制造、氢产品检测及设备研制、产学研创新等六大环节,南海在新能源汽车和氢能产业发展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是人类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南海顺应这一趋势,在氢能产业方面持续发力,一跃成为中国氢能源产业链条最完备的地区之一,为南海未来的产业发展打下实实在在的根基。
南海素以务实、踏实的城市精神闻名。在铝材、陶瓷、纺织、五金、鞋业等传统制造领域已经拥有许多“隐形冠军”,南海品牌战略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着。
南海区中南铝车轮制造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车轮,因其可靠的质量而被广泛应用于日本雅马哈、德国奔驰、一汽大众等知名品牌的汽车。生产皇冠瓶盖设备的佛山市定中机械有限公司,行业销量位列中国第一、全球第二。佛山市中研非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磁性器材及元器件生产商。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包装瓶模具,已被可口可乐、雀巢等全球600多家知名饮料企业所使用。
佛山市新鹏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这些隐形行业冠军服务于国民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南海产业布局和发展的底气。
实力占据金融高地
创新的产生和应用、现代高端产业的发展、重大科研成果的研究和应用,都依赖于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金融行业的支撑。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的单打独斗已很难完成复杂的科技创新全过程。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为了避免城市产业布局的同质化,更好地服务湾区实体经济,南海通过设立千灯湖金融高新区,加快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合作网络,引领区域经济增长。
21世纪是全球城市间竞争的世纪。大城市,特别是拥有深水港的大城市圈和城市群,由于拥有庞大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是参与全球城市间竞争的真正主角。
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湾区。美国纽约湾区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湾区内还汇聚了大量证券业、金融业、保险业以及期货业的精英,也因此成就了金融湾区的美名。旧金山湾区内汇聚了大量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东京湾区聚集了日本1/3人口、2/3经济总量,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
对标国际大湾区发展历程,分工合作、突出城市个性是湾区发展的重要启迪。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南海区的定位更加清晰。《规划纲要》支持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搭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人才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互通的桥梁。
早在2007年,南海就开始布局金融服务业。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于该年7月由广东省政府授牌,在南海千灯湖畔成立,是广东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并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有关珠三角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金融高新区定位金融后援基地及产业金融中心,致力建设辐射亚太的现代金融后援服务基地和国家级产业金融试验区。
2013年7月,作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与金融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进驻友邦金融中心,设立其国内首个共享服务中心。2013年10月,毕马威共享服务中心正式开业营运,首期进驻人员约300人。
历经10年发展,金融高新区已成为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截至目前,核心区共吸引中国人民银行、汇丰、友邦保险、PICC、法国凯捷、毕马威等超480家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总投资额超900亿元,吸纳了5万名金融白领人才就业,初步建成有影响力的金融后台基地。
在服务湾区发展方面,金融高新区主动承接港澳、深圳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辐射,提高金融对科技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
2018年,广东金融高新区发布未来10年金融发展战略研究展望,按照三步走计划推进。至2027年,广东金融高新区产业金融中心地位稳固,金融后台基地优势巩固,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珠江西岸创投中心、珠江西岸融资租赁区域中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全面突出金融服务新高地、全球创客新都市、产业融合新枢纽的形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
从“隐形冠军”到氢能革命,南海厚培根本,这是南海产业布局的“实”。建设金融高新区,服务湾区产业发展,南海在金融产业下实功夫,必定给湾区未来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