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风靡中国高校 但也需把握好度
2019/04/05 | 《泰晤士报》《联合早报》 | 收藏本文
中国的“千禧一代”已经厌倦了网上的恶言恶语以及为寻找好工作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今,他们开始求助于只准说恭维话的互联网聊天群。西安的工科学生杨楠在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了一个只赞美别人的聊天群。他说:“上学期经历了人生低谷,保研机会丢失,第二学位丢失,还有失恋,但是在‘夸夸群’被治愈,于是决定自己建立一个‘夸夸群’。”
在中国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里,“夸夸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微信里,将社交媒体转变为支持者们口中更加愉悦和友善的所在。支持者们说,对此类聊天群的需求不仅反映出其他网站和平台上充斥着批评声或责骂声,也反映出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以及他们应对压力所需的支持。大学生李原对中国媒体说:“如果你的生活遭遇挫折,你可以从恭维中找到一些自信。我认为我们互相称赞真的很好。”
重庆大学夸夸群群主蔡可君介绍,这类只能夸人的群起初是在豆瓣小组中火起来的,然后很多高校都有了夸夸群,她便自己建了一个。随着同学之间的相互推荐,如今,重大夸夸群已经有150多个成员。虽然对进群没有任何要求,但蔡可君坦言,这个群还是有群规的,“毕竟某个人做了坏事,不能也夸吧。”蔡可君建立的群规基本来源于大多数高校的群规,要求精简夸赞语言,使用文明用语,严禁传递过于负能量、暴力、色情、灵异恐怖的信息。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中国年轻一代小时候生活优渥,处事更加圆融。他们面临的挑战也与父辈截然不同,后者提供的建议往往作用有限。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生活成本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很多年轻人在毕业后寻找高收入工作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广州的心理学家陈灿锐说,这些只赞美别人的聊天群能提供急需的支持。此类聊天群由群主进行管理,以确保评论始终是正面或鼓励性的。“即便这种赞美听起来很空洞,但一个人在受到陌生人称赞后会感到压力有所缓解,自尊心也会得到满足。随后你就会觉得‘我能应付得了’。”
心理专家陈志林表示,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每一个人除去身份以外,都希望被夸、被鼓励,这是一种对自己价值感的认可,是所有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而夸夸群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心理抚慰的需求,是对压力的一种排解方式,有一定积极作用。不仅仅是大学生,在职场上、社会中都有类似的群出现。当一些人渴望被夸的需求在现实中无法被满足,便通过虚拟世界得到满足,可以调节自我情绪,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
但他提醒,这类群的建立,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过度迷恋虚拟虚幻的夸赞,可能会导致不够明确自己,可能会变得虚荣和浮躁,在现实中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可能迷失自我。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