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教科书31个难题待解
2013/08/05 | 特约撰稿员/房语鸣 | 收藏本文
摘要:有31个俄罗斯历史上有待确定立场的问题,“大清洗”一节未出现于草案中,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会被提及,如果提及将如何评价。
6月10日,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的学者们为由俄副总理谢尔盖·纳雷什金直接领导的俄罗斯历史学会作了一次工作汇报。从今年2月普京提出为俄中学编制统一历史教材的要求起,他们就一直在为此事忙碌。
外界一直认为,在俄罗斯这个多民族、历史长、纠葛多的国家内做这样一件事会很费劲。果然,工作汇报中,除了教材大纲草案,他们还列出了31个俄罗斯历史上有待确定立场的问题。
两套大纲
今年2月19日,普京在其麾下的民族问题委员会上作出指示:“我们应该编制用精准俄语写就、无自相矛盾之处、不引起双重理解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这番话被高层视为命令,教育部很快拿出一份路线图,计划用9个月时间确定教材大纲,然后于11月开始编制教材。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则被选定为大纲草案制定方。4个月后,人们看到专家们列出的31个历史问题。
这部教科书将覆盖从俄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体基辅罗斯到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时代这1000多年的历史,而这31个问题主要集中于20、21世纪。斯大林的历史地位问题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而“大清洗”一节未出现于草案中,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会被提及,如果提及将如何评价。草案制定者接受采访时称,如没有特别解释,他们将很难去评价大清洗的原因和后果。此外,对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专家们建议从他们所推动的改革角度来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戈尔巴乔夫未被视为评价难点,而他推动的那场改革则成为难点之一。叶利钦则是唯一一个被建议不以其治下所发生事件来对其进行评价的领导人。但是“休克疗法”一节还是被作为难点单拿了出来。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时代则未被视为评价难点。但草案明言这两位领导人的时代是“政治、经济稳定的时代”。显然,专家们将正面评价这两人的时代。
这些难点实际上体现出在受命制定大纲的专家组内及相关人士中也并非意见完全统一。莫斯科大学历史系系主任谢尔盖.卡尔波夫认为应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待所有这些问题。该观点在组内具有代表性却也引发了争议。另一个代表性观点来自于文化部长符拉基米尔.梅金斯基,他认为应从俄罗斯历史作为世界历史一部分的角度来评价这些问题。
草案中还有一些表述引起了很大争议,比如“苏联拥有权力平衡机制,现代俄罗斯用总统共和国代替了这种机制”。这些争议最终促使纳雷什金领导的历史学会将草案驳回进行补充修改。
9天后,俄文化部给出自己的历史教科书编制标准及大纲。其核心原则被概括为“爱国主义、公民性、民族包容”。这其中“爱国主义”被强调要通过俄历史上两次卫国战争的军事胜利和辈出的英雄们来强调。
标准强调了各代领导人的失误和错误,认为不可对它们视而不见,但是唯独没有提到普京的错误和失误。大纲则包括历史大事表和人物表,用以在编制教科书时进行参考。里面在普京时代一部分中没有提到尤科斯事件及霍多尔科夫斯基。叶利钦时代主要内容为“休克疗法、失控、政治危机、车臣战争”。“五日战争”则被命名为“高加索国际危机”。
在斯大林问题上,这套大纲倒是开门见山。他治理苏联的头几年被称为“用非常手段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时代”。斯大林本人则被称为“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设计者,他还被概括为“用体制官僚替代苏维埃政权、降下铁幕、用暴力手段解决政经问题的独裁者”。而大清洗则被评价为“用来对付潜在第五纵队”的手段。
难以突破的困境
无论是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还是文化部拿出的大纲都透露出几个重要信息:对斯大林的评价被仔细拿捏却仍难以取得统一,对普京的评价则皆为正面。这凸显了大纲编制者所面临的困境:首先,对斯大林的评价本身就是俄罗斯社会至今难以达成共识的一大问题,更何况他们还要拿捏一向对斯大林持正面态度并且主动提出制定统一历史教科书的总统普京的态度。其次,对当下时代的评价直指普京、梅德韦杰夫等领导人,秉笔直书则怕得罪掌权人,倒向政府则难以服众。此外,大纲中虽未体现却被外界强烈关注的是,对苏俄历史上一些涉及少数民族的重大事件,如沙皇攻占喀山、斯大林流放车臣民族等,作评价时是否应该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感受。
2013年2月19日,在参观犹太人博物馆
后,普京在民族关系委员会会议上表达了
自己对俄语与历史教科书的关注。
俄罗斯社会在诸多历史问题上远未达成共识。比如,在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上,俄社会近20多年变化极大。根据俄社会调查机构“列瓦达”去年12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1988年只有不足1%的受访者认为20-30年后斯大林作为一位历史人物还会被人们记起。但是到了2012年,正面评价斯大林的受访者已经占到了48%。与此同时,对其持极端负面评价的受访者占到22%。显然,正负两个群体发生了数量上的易位,观念鸿沟随比例悬殊程度的降低而加深。
这一鸿沟解释了专家们为何感到难以评价斯大林时代及其个人。俄罗斯历史上许多问题都同斯大林问题一样缺少社会共识,因此他们也就面临着同斯大林评价问题一样的困境。31个待解历史问题的提出大多具有此种背景,比如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改革以及叶利钦的历史地位。
由于年轻一代缺少对斯大林时代的亲身体验,所以他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列瓦达”的这次调查也显示出这一必要性。25年前,对斯大林时代一无所知的年轻人和学生的比例为30%,如今为70%。而眼下能对那个时代讲出一些东西来的年轻人和学生仅为13%。
但在此种背景下,普京却一再要求对斯大林进行正面评价,并将这种要求体现在历史教科书中。2008年普京的几次表态成为一种典型反映。普京借塑造历史认知来为现政权寻求合法性的倾向极为明显。这就使得历史教科书的编制变得更加困难。
斯大林评价问题与如何评价普京时代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体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回避这个时代的问题而给出完全正面的评价,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斯大林评价问题还得照顾社会上不同群体的观念差异,那么对现政权的评价就完全不考虑这些了。并非社会上没有不同声音,而是没有参与者敢于在这个问题上有异议。
至于少数民族感情的问题,仍然有待一种“顶层设计”。目前,俄少数民族多使用自己编制的历史教科书,比如鞑靼斯坦共和国就在自己的教科书中抨击俄罗斯族在16世纪对喀山的攻取。这种历史教育上的不统一自然容易造成民族感情隔膜,为普京所担忧。这便是普京选择在民族关系委员会上作出编制统一历史教科书命令的原因,也是文化部在制定标准和大纲时提出“民族融合”原则的原因。
就像鞑靼斯坦共和国历史教科书现状所显示的那样,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乱象仍然严重。俄文化部给出数字,目前全俄各地中学共使用110种不同内容的历史教科书,内容差异极大,严重影响着对下一代历史认知的教育。俄国内甚至仍可看到曾在苏联及新俄罗斯时代活动积极的“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旗下慈善机构资助发行的历史教科书。那些教科书基本都以西方文明为内核,对俄历史持一种批判甚至贬低的态度,而且错误百出。笔者找到的一本索罗斯历史教科书的开篇即为一篇名为《如何拯救俄罗斯》的文章。
正因为历史教科书问题上的乱象,人们在理解普京所提出的编制统一教科书的要求时也并非全部支持“他意欲把持历史解释权”这种解释。但不管普京初衷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在教科书的编制中一定会遇到上述困境。这些是由俄罗斯这个多民族、长历史、纠葛多的国家的过去与现在所决定的。更需强调的是,苏联统一的历史教育已经随着苏联解体而被打破,如今想重新把它们恢复为统一状态,绝非易事。
俄知名政治学家谢尔盖·奥列什金评价道:“也许普京希望把斯大林塑造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但在现在这个社会条件下,这是办不到的。”俄《新时代》杂志评论认为,为俄罗斯这个极为复杂的国家选择一套统一历史教科书,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