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失声移民改革事务 美国移民改革法案难产内情
2013/08/05 | 游天龙 | 收藏本文

6月27日,美国参议院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谈判和前期准备,终于以68:32的绝对优势批准了由两党“八人帮”联合提议的移民改革草案。这个消息极大地振奋了全美1100万非法移民,然而,这只不过是移民改革进程中最轻松的一环。
移民改革一直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极力推动的议案,可由于他在第一任内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经济复苏和医保改革上,移民改革相对被边缘化。而且因为移民改革涉及利益方过多,如果得不到共和党的部分支持,民主党注定是独力难支的。这次之所以移民改革法案在参议院能得到14位共和党参议员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12年大选的结果给他们敲响了警钟。按照“八人帮”之一的亚利桑那州参议员麦凯恩说的那样,“大选结果说明了一切”。
共和党的软肋
一直以来,共和党都缺乏类似民主党那样完备的移民纲领。早在1796年大选期间,民主党就深度介入移民事务,在美东各港口城市积极帮助新移民入籍从而争取选票,在该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经验和优势。相比之下,共和党在近几十年的历史中更多的是依靠提名一位出身移民大州的政客来分流移民群体的选票:1968年的尼克松(前加州参议员),1980年的里根(前加州州长),1988年的老布什(前得州众议员)和2000年的小布什(前得州州长)都有着第一手的移民事务经验,因此在历次竞选中可以以相对微弱的劣势确保不会在移民群体中输给民主党太多。
可在近两次大选中,共和党两次完败于奥巴马领衔的民主党。2008年大选,共和党试图故技重施,提名边境州亚利桑那州参议员麦凯恩竞逐白宫,结果大选时近70%的少数族裔把选票投给奥巴马。2012年大选,共和党选择了移民问题上更保守的候选人罗姆尼,虽然有麦凯恩的保驾护航,最后却有超七成的少数族裔选择奥巴马,即便这四年来他在移民问题上仍然鲜有作为。
短短八年间,之所以共和党会如此迅速丢掉移民阵地,和其各个层面就移民事务处理不当有着密切关系。前总统小布什在第二任期间也曾重视移民事务,2006年和2007年两次推动国会就移民改革问题立法议案,并得到麦凯恩以及民主党大佬麻省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的联名背书。小布什甚至派出白宫副幕僚长、人称“布什大脑”的卡尔·罗夫逐个游说共和党参众议员,指出移民改革的成败事关共和党“未来五十年气运”。可惜最后因为反改革势力的阻挠,两次均功败垂成。这两次改革失败直接导致共和党在2008年大选被少数族裔抛弃,给他们留下负面印象的麦凯恩也惨败给政坛新鲜人奥巴马。
然而,共和党并没有从2008年大选的失利中吸取教训,反而认为是麦凯恩保守派色彩不够浓。在接下来的四年中,被“茶党”绑架的共和党政客一次次在移民事务上失分。眼见全面改革法案无法通过的民主党开始在国会推动小规模的改革议案,比如允许那些从小跟随父母偷渡来美的移民青年可以通过读大学和参军等方式获取合法身份,不过这样一个备受少数族裔期待的“梦想法案”始终无法得到共和党的支持。
在地方,面对联邦政府无法通过移民改革的停摆现状,各州政府纷纷出台移民有关的法案,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亚利桑那州的歧视性种族侦防措施。在共和党党内敌视移民的大环境中,2012年的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为了获得党内提名,不可免俗地称赞亚利桑那州的措施,并且提出让移民群体失望透顶的“主动离境”政策。这一系列“臭棋”最后沉重打击了共和党2012年大选的选情,使得白宫继续落入民主党手中。
党内的分裂情绪
两次惨痛的失利,加上少数族裔人口的迅速膨胀,让共和党不得不正视移民改革问题,痛定思痛的共和党参议员终于与民主党参议员组成“八人帮”抛出改革议案。
虽然每个共和党议员都知道移民改革势在必行,但该项改革还是在参众两院遇到来自共和党内部的阻力。这也与议员们代表的地方势力、2016总统大选的提前卡位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由于这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参议院表决通过改革草案之后不久,众议院议长共和党贝纳就明确表态,众议院将不会就参议院现有的这份法案进行表决,而会起草众议院自己的改革草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和参议院协商。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根据美国宪法,美国国会两院都有独立起草法案的权力,互相并不隶属。但因为任何法案递交给总统签字之前都必须得到两院批准,因此参众两院虽然各行其是,但通常出于立法效率的考量都会直接把对方已经成文的草案拿来表决。只有那些事关现行体制重大改革的法案,才会出现双方各自起草一份草案的现象。
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双方在各自草案通过之后会组成一个两院联席委员会,就两份草案的异同讨价还价,然后合成新的草案,再交由两院分别表决,通过后给总统签字生效。这种情况下,法案花费时间更长,通过的难度也更高,双方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前功尽弃。2007年的移民改革法案就是因为参众两院的草案差异过大,矛盾无法通过协商解决,从而把事情拖到现在。如今众议院议长表态又要来这么一回,无疑给移民改革法案的通过蒙上一层阴影。
众议院议长之所以如此表达,主要是宪法赋予参众两院职能上的差异性所导致。参议员代表的是整个州的选民,其选民基础的构成必然多族裔化。而且参议员任期时间较长,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独立于选民的思考,从而就国家发展和命运的大问题作出通盘考量。这也是几次移民改革都是率先由参议院提出的原因。
相比之下,众议员的选民构成单一,每个人所代表的数十万选民可能并没有少数族裔群体。很多共和党众议员的选区更是白人占绝对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选区的白人选民对移民改革持反对意见的话,恐怕没有众议员敢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去和选民对着干。而且众议员任期只有两年,选战压力远大于参议员,时时刻刻都绑在筹集竞选资金这一任务上,让他们更不敢得罪地方金主,因此他们的政策眼光无疑更狭窄短浅。
事实上,除了众议员,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凡是第二年要争取连任的参议员同样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向选民表忠心,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爱荷华州参议员格拉斯利先后提出20多条修正案,占全部修正案的1/3。到了全院表决时,他更是提出在国土安全部证实南部边境得到有效控制六个月之前不得给非法移民提供身份的建议,试图延缓整个改革的立法进程。
然而,这种死缠烂打的做法却得到不少众议员的认同,不少众议员提议要把众院版的移民改革草案肢解成数个草案,就边境安全、合法化路径、移民欺诈等议题逐个表决,把移民改革通过的希望“凌迟处死”。
目前,这种党内分裂正在扩大。一方面共和党的领袖们纷纷站出来要求共和党上下看清历史形势,支持移民改革,甚至还把归隐不问世事的小布什请出来说话号召团结。一方面共和党的基层却根本不买账,认为少数族裔怎样都不会投票给共和党,与其给民主党送人送钱,不如把这些未来的民主党员扼杀在襁褓里。奥巴马政府最近连串的丑闻更是让他们看到了明年中期选举夺回参议院的希望,认为要通过移民改革不如等两院都属于共和党的时候通过,可为2016年总统大选加分。面对这种思想,共和党领袖们则指出,如果移民改革法案今年成功通过,现在共和党议员们的举动只会让少数族裔选民更加反感,2016年恐怕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双方实力胶着的情况下,局势却向着对反对派有利一方扭转。两个月前,众议院公开反对的议员仅有一两位,现在公开抵制改革的就有近20个之多。共和党众院领袖目前选择置身事外,等他们7月10日从选区述职回来之后,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移民改革在众议院的日程表上也已经推后好几次,从最初的2月推到4月,然后传闻改到6月初,结果到截稿前众议院仍没有任何动作。不久前,众议院议长索性表示,在得不到至少118位共和党议员支持的情况下,众议院根本就不会就任何移民问题进行表决。
科技企业的参与
在这种情形下,总统奥巴马也坐不住了。
自连任以来,奥巴马非但没有因为连任而得到国会反对党应有的尊重,反而在几个大议案上屡屡受挫。他大力推动的避免强制减支和增强枪支管制等提案均在国会无功而返,加上最近数起丑闻,其民望一落千丈。眼见改革进程又陷僵局,他不得不出来敲打众议院了。
他先是约见了参院“八人帮”中的两位大佬:参院民主党第二号人物纽约州参议员舒默和共和党麦凯恩。三人商定,利用8月国会休会期发动商业界、劳工界和少数族裔群体的力量,给每个立场不坚定的共和党众议员施加压力,迫使那些顽固派共和党议员软化立场,让他们无法正面和“民意”相冲突;同时借机统一民主党众议员们的思想,通过各种立法交易稳定基本盘,确保没有人在共和党的“肢解战略”面前投错票。
然而,这个计划面临着潜在的挑战。自从2010中期选举后众议院易主之后,奥巴马的几乎所有提案都会被众议院阻挠,最后很多时候逼得他不得不采取单方面行动绕开国会。此外,这很可能是奥巴马最后的机会,明年中期选举开始共和党对抗意识只会更强,之后也再也没人会把即将卷铺盖走人的总统说的话当回事了。错过目前这个机会,奥巴马的移民改革就会重蹈小布什的覆辙。
这也是奥巴马请小布什出山的原因。和之前的前总统不同,小布什下台后几乎彻底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论党内外形势如何恶劣,他也几乎不置一词。但在移民问题上,这次他却站了出来。就在7月10日众议院议员们正开会讨论移民问题的时候,小布什在自己的总统图书馆主持了一场小规模的公民入籍仪式,并就移民改革问题表态支持。
不过,小布什的建议并不能打消所有议员的顾虑,尤其是那些面临中期选举的共和党议员。对他们而言,这时候需要的不是高瞻远瞩的战略,而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不论是选票还是金钱。而这恰恰是这场博弈中另一方势力可以提供的,他们是华盛顿的新玩家——新兴科技企业。
科技企业曾经对华盛顿的政治非常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政府存在的唯一作用就是购买他们的产品。上世纪90年代微软公司如日中天之时,他们在华盛顿仅仅有一个办公室处理政府订单。结果没几年,联邦政府以反垄断为由起诉微软,这时微软才发现自己在华盛顿孤立无援。经过一番司法斗争和幕后操作之后,微软摆脱了反垄断诉讼,也改变了自己在华盛顿的存在方式。如今的微软是华盛顿雇佣了最多政治说客的利益集团之一。而随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后来者如谷歌、苹果也早早在华盛顿搭建自己的舞台。相比这种“防御型”的政治操作,社交网站“脸书”的操作则更具进攻性。今年4月,“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联通硅谷一众科技精英组织了一个非营利的游说组织来推动移民改革。
美国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够团结起来,主要是因为现行的移民政策已经成为该行业发展的瓶颈。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高技术工人来满足他们的用工需求,而美国各高校仅仅能够提供每年5万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巨大的人力资源缺口主要依靠中国、印度等国的高科技移民来填补。
然而,美国每年颁发给高学历人才的工作签证指标只有85000个,就算拿到了工作签证,这些高科技人才大多数也要年满6年才有机会经雇主申请得到职业类移民签证。在这一环节,中国、印度的移民多半再次遭遇基于国别的差异对待,申请时间按照技术层次的不同又有3到5年。可以说,一个赴美留学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要等大约10年才能拿到美国的绿卡,这还没有考虑移民局的官僚作风而延时等因素。随着近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才选择回国发展,更加剧了硅谷科技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紧张。
亚裔的沉默
值得惋惜的是,在这场关于移民问题的全民大讨论中,亚裔却扮演了一个尴尬角色。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利害关系不亚于西语裔,可是发出的声音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移民政策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国策,不论是19世纪的门户开放政策还是20世纪的国籍配给政策,都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作为这个国家的主体族裔,白人通常是移民政策的主导者,在这个民主社会,任何移民政策的重大变革如果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肯定是行不通的。黑人群体历史上大多数都是内战前贩卖到美国的奴隶后代,涌入的移民会对他们从事的劳动密集型工作造成冲击,因此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参与这场讨论捍卫自己的利益。西语裔如今已经是美国第二大族裔,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在各个层面重新塑造美国政治的生态,因此他们的声音已经不能再忽视了,这也是移民改革立法逐渐成熟的原因。
2013年2月27日,美国洛杉矶市,来自100多个国家的4495
名候选人在会展中心举行的入籍仪式上宣誓效忠。
如今亚裔群体虽然人口基数小,但近几年人数增长迅猛,对民主党的支持也很坚定。而且和西语裔移民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不同的是,相当一部分亚裔移民,尤其是华裔、韩裔、印度裔,从事的大多都是科技工程机械数学等(俗称STEM)行业。这些行业事关美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就政治经济的重要性而言恐怕远胜过其他少数族裔的贡献。亚裔本应可以在这场讨论中弥补在人数上的劣势,但令人失望的是,除了硅谷巨头们愿意为亚裔员工移民去呼吁之外,美国政坛几乎听不到亚裔族群在移民改革事务上的声音。
相比之下,西语裔在美国国会拥有3位参议员、31位众议员。虽然和他们的人口比例仍不相称,但也逐渐成为国会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比如2016总统大选竞逐者马尔科·卢比奥。而亚裔目前仅有11位国会众议员,唯一的参议员是出身于不存在多少移民问题的夏威夷州,今年新上任的他在国会没有多少影响力。而到了地方,代表亚裔的民选官员就更少了。以纽约为例,虽然有着数百万亚裔移民,但直到21世纪初才先后涌现第一位亚裔市议员和州众议员,到现在亚裔议员也仅局限于曼哈顿唐人街和皇后区法拉盛两地,完全不足以保护亚裔群体在纽约的广泛利益。亚裔虽然人数比过去增多,但因为内部成分复杂,加上对政治的不热情,他们只会在这种全国范围利益大分配的法案中败下阵来。
为了推动移民改革的立法进程,“八人帮”有意削减或整个废除父母兄弟等亲属移民。而这项每年数万名额的移民类别中,申请人绝大部分是亚裔。虽然国会的亚裔议员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并代表社区在国会和其他方代表谈判解决,可是他们的努力却没有得到社区的广泛支持——大多数亚裔移民对此不闻不问,让他们的议员在国会孤掌难鸣。亚裔社区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也让其他族裔代表十分不满,认为亚裔社区在搭他们的便车,于是在各种讨论中最先妥协的往往是亚裔群体的利益。
上世纪80年代曾参加过移民游说活动的前联邦民权委员李艳虹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取消兄弟姐妹及成人子女的家庭移民类别并非新构想,上世纪80年代曾被热烈讨论,最终亚裔社区胜利获得保留。“这一回合华裔社区同样不能放过游说国会的工作,如果今天大家都放弃,明天就永远失去这个权利。”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