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采矿业即将开启?仍面临盈利和技术两大难题
2019/03/15 |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 | 收藏本文
2月22日,日本“隼鸟2号”深空探测器将着陆“龙宫”小行星并开始采样,最终将把这些样品送回地球,这可推动太空采矿业的发展,但仍面临经济效益存在变数,技术难题不容小觑等挑战。
探测器将向“龙宫”发射一颗子弹,并收集撞击产生的尘埃。今年晚些时候,取样方式将会变得更加极端:“隼鸟2号”将利用炸药将一大块铜轰入“龙宫”地表。这将创造出一个人造陨石坑,并揭示这颗小行星的内部情况。
未来的小行星采矿者对此密切关注。“隼鸟”号探测器的最初任务是在2010年将有史以来第一批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但是其后续或许能够第一次“窥探”一颗小行星的原始内部结构,及其地表之下可能有利可图的资源。
采矿者可以借助推力。在第一艘“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首次返回地球时,时任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要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为向小行星派出载人飞行的任务做好准备,由此开启了一个新兴的太空采矿业。政府手上握有利润丰厚的合同,对地球之外经济繁荣抱有期待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繁荣并未到来。就在“隼鸟2号”准备在太空岩石上破土的时候,小行星采矿者却在撤退。哪里出了问题呢?
首先,小行星开采是一项价格昂贵的业务,需要很多年才能盈利。美国阿滕工程公司首席技术官J·L·加拉切说:“你要么需要一位有远见的投资人,要么需要一位有远见的客户。”2010年,NASA似乎将扮演这样一位客户的角色。这个航天机构的目标主要是科研而非商业:奥巴马政府的计划包括“捕捉”一颗小行星并将其带回绕月轨道,作为对人类前往火星的最终任务的一次技术试验。潜在的经济效益并非没有引起注意。小行星采矿的支持者指出,有可能采集到地球上难以找到的珍贵物质。
小行星上还有一些看起来或许很普通,但对于支持一项长期航天计划可能至关重要的物质,如铁和硅等建筑材料,以及更重要的—水。
人类需要水才能生存,但水在太空中还有别的用途。美国亚利桑那州行星科学研究所的阿马拉·格拉普斯说:“如果你能从一个源头取到水,你可以将其用作燃料来推动你的航天器前往下一个目标。”
作为首批认真投身小行星采矿的公司之一,深空矿业公司希望能做到这一点。这家美国企业成立于2013年,目标是制造用于采矿的航天器。其主要成就是设计出了一个以水为燃料的推进系统。
小行星采矿的另一个主要参与者是行星资源公司,这家公司2010年成立于美国。其宣称的目标是“拓展地球的自然资源基础”。小行星采矿面临的技术挑战也并非微不足道。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