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王储将目光投向亚洲
2019/03/15 | 王晋 | 收藏本文
摘要:沙特“向东看”积极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既源于沙特在“2030愿景”下谋求经济多元化的意愿,又源于美国和沙特关系变动所带来的地缘政治新变化 。
“不到长城非好汉”。八达岭长城在农历新年过后迎来了一位新客人——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2月21日抵达中国后,穆罕默德王储先去爬了长城,并与“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合影留念。
穆罕默德王储自2月17日起开始为期6天的亚洲行,先后访问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这凸显沙特高层对于亚洲的重视。鉴于沙特当前仍然受到“卡舒吉事件”的影响,王储此次访问必然会引来诸多关注,而沙特高举“2030愿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也成为沙特王储此次访问的一个亮点。
英国支持下建立沙特王国
传统上,沙特的内政外交政策深受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尽管现代沙特建立在较为保守的伊斯兰教逊尼派瓦哈比教义的基础上,但是沙特王国本身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西方世界的支持和信任。
现代沙特王国建立在20世纪初期,当时沙特家族还只是阿拉伯半岛内志地区的一个地方豪强,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阿拉伯半岛汉志地区最强大的、控制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哈希姆家族的谢里夫侯赛因,决定起兵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与英国人结盟,最终建立一个涵盖阿拉伯半岛和大叙利亚地区(包括今天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阿拉伯帝国”。对于当时的协约国尤其是英国来说,唆使侯赛因从汉志地区起兵,能够分散与德国联盟的奥斯曼帝国的兵力,造成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北部欧洲地区、西部埃及地区和南部阿拉伯半岛地区疲于奔命。
起兵后的侯赛因却并没有得到英国人许诺的“阿拉伯帝国”。英国、法国和沙俄早已秘密地将小亚细亚半岛和大叙利亚地区瓜分,侯赛因满怀希望出兵,最终只得到了当时贫瘠不堪的约旦,和一个被英国监管下的伊拉克。而与此同时,阿拉伯半岛内部沙特家族也在趁机不断崛起,侯赛因家族起兵而留下的地区空虚,使得沙特家族的武装得以势如破竹。在1925年,沙特军队终于攻陷了麦加和麦地那,并且掌管两圣城至今。应当指出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麦加和麦地那曾经是伊斯兰学术界和知识界圣地,汇集了远自中亚、马来-印尼半岛、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印度的伊斯兰世界的学者。但是随着沙特家族的进驻,瓦哈比信徒们将城内其他教派的学者视为“异端”而进行杀戮和驱逐。
尽管沙特家族依靠瓦哈比教义最终在阿拉伯半岛建立国家,但政权的稳固需要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这与传统的瓦哈比教义倡导的“认主独一”原则下“人人平等”的理念相违背,更侵犯了地方部落和各大家族的利益,因此促成了1929年阿拉伯半岛内部一些部落反抗沙特王国的“伊赫万起义”。但是沙特王国成功争取到了英国的支持,得到现代化飞机火炮装备的沙特军队,很快就击败了装备落后的传统起义者,沙特王国也因此得以巩固。
现代沙特王国在建立之初,曾经长期受到英国的支持和资助,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沙特王室每个月从英国领取5000英镑的财政补贴。1935年英国王室曾经授予沙特国王伊本·沙特骑士爵位。1986年沙特法赫德国王访问英国会见伊丽莎白女王时,也佩戴了一枚英国皇室授予的爵士勋章。
沙特与美国的纽带
英国对于沙特王国早期的建立和稳固十分重要,但是美国在沙特内政外交的地位则更为关键。在经济上,沙特如今的石油经济是在与美国的合作下才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上世纪30年代美国石油勘测队就已经渗入沙特腹地进行勘测,1933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以5000英镑获得了沙特东部地区约4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为期60年的石油探测和开采权。
1938年美国勘测团队第一次在沙特发现石油资源,从此大量廉价的石油便被源源不断地从阿拉伯半岛运往美国,而石油也成为了美国和沙特战略关系的重要基石和纽带。为了保证石油供应,美国不仅在沙特境内开设炼油厂,还铺设了从东部波斯湾布盖格和拉斯坦努拉延伸到西部红海延布港的输油管道网。
与此同时,美国和沙特也积极发展政治关系。1943年美国和沙特正式建交,美国随后通过《租借法案》来向沙特提供军事援助。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沙特国王伊本·沙特会晤,进一步确立了双方在战后的伙伴关系。
随着冷战的爆发,沙特也加入了美国所在的政治阵营之中。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和沙特订立了《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和其他合作协议,在美国的帮助下,沙特王室才在动荡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得以稳固发展,而沙特也同当时的伊朗巴列维王朝一起,成为了捍卫美国中东利益的伊斯兰“双支柱”。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沙特合作在也门内战中支持也门皇室军队,来抵抗由埃及支持的也门共和派军队;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和沙特紧密合作,通过巴基斯坦向阿富汗境内的“穆斯林圣战者”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沙特国内保守的瓦哈比教义也因此得以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生根发芽;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美国和沙特共同支持萨达姆政权领导下的伊拉克。
冷战中,美国和沙特的关系受到巴以问题的掣肘。早在与罗斯福会面之时,伊本·沙特国王就向美国表达了沙特反对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家的主张,并且以“谁犯罪谁补偿”的原则,提出未来的犹太国家应当建立在德国。在1948年现代以色列国家建立之后,沙特还派遣军队加入阿拉伯国家的联军一起征讨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与沙特在也门鏖战的埃及军队被以色列击败,随后多年沙特不断向埃及提供经济援助来帮助埃及与以色列再战,直到1979年埃及在美国的斡旋下,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兵强马壮的伊拉克在萨达姆的领导下,决定武装吞并科威特,遭致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强烈反对。面对伊拉克军队咄咄逼人的态势,当时的沙特军队通过军棋推演认为,沙特无力抵抗伊拉克军队的大规模进攻。在此背景下,美国军队得以进驻沙特,美国和沙特的战略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
沙特“向东看”的需求
2019年2月21日,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中国访问时爬长城。
然而,沙特和美国关系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发生转折。在19名实施袭击的恐怖分子中有15名沙特公民,而当时在沙特高层内部一些王室成员也曾经与“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交往甚密,甚至向其提供过捐款。在随后美国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问题上,沙特态度也十分谨慎。
2011年阿拉伯动荡开始后,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领导人纷纷被本国抗议人士和反政府武装所推翻。而在此过程中,美国的观望态度,令沙特高层十分不满。尤其是埃及穆巴拉克政府倒台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壁上观”,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埃及军队放弃了对穆巴拉克的支持。而在叙利亚危机爆发之后,沙特一直认为美国应当直接出兵,或者通过大规模的军事援助来帮助叙利亚反政府武装,而奥巴马政府则仅仅愿意提供一些“轻武器”给叙利亚反政府军事人员。2014年叙利亚第一次化学武器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只是象征性地向叙利亚政府军目标实施了短暂打击,使得沙特十分失望。
2015年沙特新国王萨勒曼登基之后,沙特国内政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家族继承上,萨勒曼国王不断擢升自己的儿子——现任王储穆罕默德,让其先后成为副王储和王储,打破了沙特建国以来王储和副王储非病逝不易人的传统,穆罕默德王储也成为了第一位崭露头角的沙特“王三代”;在政治上,沙特通过强力措施,约束和逮捕了一大批王室成员,重新将沙特国内政治权力集中在国王和王储手中;在军事上,年轻的穆罕默德王储通过2015年3月介入也门内战,成功的掌握了沙特的军事大权;在经济上,穆罕默德王储在2016年发布了沙特“2030愿景”计划,提出沙特要力争在未来十多年里摆脱传统的石油经济依赖,发展新能源、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促进国内的投资和工业化;在社会政策上,穆罕默德王储提出,沙特70%以上的人口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认为应当逐渐改变旧有的、瓦哈比教义主导下的保守社会氛围,比如提出了妇女可以独立开车和沙特电影院重新开放(保守的瓦哈比教义认为电影违背了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的原则)等措施,并且号召伊斯兰世界共同宣扬“温和伊斯兰”,抵御“伊斯兰极端主义”。
特朗普上台之后,沙特一度十分乐观,认为一个高呼“伊朗威胁”口号的美国总统会在中东问题上采取更加激进的态度。在2017年5月特朗普访问沙特时,沙特宣布向美国采购100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然而赚得“钵满盆满”的特朗普提供给沙特的回报仅仅是一些口头和外交上的支持,比如退出伊朗核协议,仍然不愿意直接出兵叙利亚来遏制伊朗在当地的军事存在,在2017年和2018年爆发的两次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事件之中,美国仍只是蜻蜓点水的实施了短暂的军事打击,让沙特失望不已。
对于美沙关系来说,过去旧有的“石油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美国已经通过页岩技术,成功的转变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产国。另一方面,新兴的亚洲经济体,尤其是印度、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日益扩大的石油市场,使得沙特不得不“向东看”,来寻求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
2017年年过八旬的沙特国王萨勒曼就曾率领庞大的访问团队,造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多国。此次穆罕默德王储再次访问亚洲,不仅与巴基斯坦在未来开发瓜达尔港、修建炼油厂等问题上达成合作意向,也与中国和印度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沙特“2030愿景”方面,沙特与中国都表达了良好的合作意愿。
一个逐渐开放和革新的沙特,也逐渐吸引了中国投资人的目光。中国与沙特在过去几年的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科技、制造业、渔业、核能和其他新兴产业领域都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合作,沙特 “2030愿景”也希望获得来自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投资,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改造升级。沙特针对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炼油厂的建设,也有助于未来沙特和中国在能源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然而沙特和中国之间的合作,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彼此对于对方的认知,尤其是民间认知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沙特的工程建设也有不少教训需要汲取,尤其是中国企业承建的麦加麦地那轻轨项目,由于对于当地法律法规和社会民情不够了解,导致了巨额的亏损。另外,沙特与中国在“中国—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建设谈判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阻力,需要合力化解。
沙特“向东看”积极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既源于沙特在“2030愿景”下谋求经济多元化的意愿,又源于美国和沙特关系变动所带来的地缘政治新变化。在此背景下,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各领域交往与合作,必然成为沙特外交政策的长期战略,也将为沙特和亚洲国家互利互动的双赢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