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华的“悟能”人生
2019/03/05 | 作者 张嘉 | 收藏本文
摘要:马德华从37岁开始演《西游记》,至今已经过去了36个年头。今年适逢“天蓬元帅”的本命年,老先生在新近出版的《悟能》一书中,回望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艺道路、拍摄《西游记》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悟能”二字,概括了他一生的信念。

说起己亥猪年的“形象大使”,怎少得了《西游记》中九齿钉耙打天下的“俺老猪”猪八戒?在所有的“八戒”形象中,名头最响、最让大家拍案叫绝的非马德华莫属,猪八戒的憨态与那颗自私的凡心经他演绎之后,便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中,以至于人们入戏太深,觉得“八戒”就是马德华,马德华就是“八戒”,连马德华本人都觉得自己摘下猪八戒的面具后,再难找到适合的角色。
猪年伊始,“八戒”马德华推出了他的最新自传《悟能》。马德华透露,早在20年前,就有朋友找他写书,但他当时谢绝了这份好意,觉得为时尚早,还需要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摸爬滚打。“写书都是教人的对不对?你给人带沟里可不行,所以一直就没写,现在过了70岁了,我一算,可以把前半辈子的事写一写了。”
通过《悟能》一书,马德华回望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艺道路,拍摄《西游记》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艺术理念、恩师朋友、家庭故事、业余生活等。马德华表示,取名“悟能”,除了这是猪八戒的法号外,他还觉得“悟能”二字刚好可以概括他一生的信念,即:悟你所能,把擅长的事情坚持下去,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自幼习武,与文工团擦肩
猪八戒那腰粗肚大的体态,恐怕不会有人将其与舞蹈演员联想,有趣的是马德华其实身形俱佳,年轻时差点成为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
马德华1945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怀着一颗“望子成龙”之心,让儿时的马德华文修武备,特意请了武术高手教他练武。在《悟能》中,马德华回忆说,每天天还没亮,随着一声鸡鸣,父亲便拎着他起床练武了。父亲把他叫醒之后,便到厨房里帮母亲忙活家里早点铺子的营生。不到五点,早点摊子准备营业。“我的生活每天基本都是如此,从四点半练到六点半,两个钟头后才能吃上早点,紧接着就要去上学。我练武的地点在家门口的一个宽敞的地方,从打拳、踢腿,再到刀、棍、枪、护手双钩,兵器拳脚一样都不能落下。”
马德华开玩笑说,小时候特别恨家里那只打鸣的公鸡,总想着把它炖了吃肉,可练的时间一长,身体慢慢强健起来,还找到了习武的乐趣,就不觉得怎么苦了。“那个时候,很多人喜欢到我们家来吃早点,一是冲着父亲信奉的‘真材实料’这个生意经,另外一点则是喜欢来看我练武。其中的道理有点像天桥撂地艺人惯使的‘圆黏儿’(就是用一些特殊手段招揽观众的意思),大家可能觉得这是我们家的一个特点,一边吃着早点,一边还能看我练武术,时不时还能叫个好。”
在经常来吃早点的人中有位空政文工团的干事,“当时的空政文工团在灯市口同福夹道里面,离我家不远。有一位叔叔,经常穿一件四个兜的军装。他每天必来我家吃早点,我总叫他‘四个兜’叔叔。”有一天“四个兜”叔叔问马德华想不想当兵,说团里正在招收一批小学员,马德华和父母听了都很高兴,马德华就跟着“四个兜”叔叔走了。“这一路上, 我特别兴奋,一直缠着叔叔问东问西的,就在这时,路边的人家忽然传来一阵京戏声,我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马德华就问叔叔,去团里自己能唱戏吗?叔叔说:“唱戏?我们又不是剧团,我们这是文工团,主要是招舞蹈演员。我看你武术练得不错,动作非常协调,悟性也可以,教你一些动作,你很快就能学会,是个好苗子,来我们这儿学舞蹈应该挺好的。”
但是,马德华不高兴了,他说自己不想跳舞,就想唱戏,“四个兜”叔叔说:“我们这儿没有京戏,学戏曲得到正式的剧团,像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这一类的才行。”
从此,中国京剧院这个名字便在马德华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扎下了根。
14岁那年,在中央民族学院附中读初二的马德华决定报考中国京剧院学员班,但父亲却坚决反对。父亲怕马德华偷偷去报名,还把户口本藏了起来。马德华和妈妈软磨硬泡,偷出了户口本去报考。当时有2000多人报名,学校只招收了54人,如愿以偿的马德华开心地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快乐的幸运儿。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马德华没法向父亲隐瞒了,在挨了父亲一顿胖揍后,父亲与他约法三章,让他以后不管受多大苦也不能打退堂鼓,咬着牙也得挺过去,要学就一门心思地学好,以后混不出名堂,家里也不供他。
在京剧院,马德华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练功,拿大顶、侧手翻、踺子跳、喊嗓儿……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就算生病也得咬牙坚持。母亲看到他身上的伤,心疼得在背地偷偷抹泪。但是马德华却不觉得苦:“现在我已七十多岁了,身体有不舒服的时候,还总爱贴着墙根儿拿几把大顶,以缓疲劳。”
16岁时,马德华被调到了北方昆曲剧院,成了一名丑角演员,开始心气儿挺高的马德华还不想演丑角,待先生讲解一番,才深深理解了“天下无丑不成戏”。演出时,戏份虽然不多,“但看着台下的观众为我演的角色哄堂大笑,我真正体会到‘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句话。导演李紫贵老师还点名表扬了我,说这孩子的感觉太好了,将来一定有出息。”
从那以后,马德华相信在舞台上,不管角色大小,只要用心去体验,和所演的角色交朋友,就一定能拿下“好”来。
马德华演的第一部戏曲电影是《血溅美人图》,他扮演吴三桂,这次的表演让他知道了戏曲之外的表演方法和技巧,为他的人生转折点——电视剧《西游记》的拍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八戒角色,竞争异常激烈
马德华从37岁开始演《西游记》,至今已经过去了36个年头,他扮演的猪八戒已成无人超越的巅峰。殊不知作为“国民二师兄”的他,最初并非这个角色的首选。
1982年,北方昆曲剧院决定排《孙悟空大闹芭蕉洞》,马德华在戏中扮演猪八戒。不久,有同事告诉他电视剧《西游记》剧组正在招演员,建议他去试试。能出演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显然是件幸事,所以,马德华迅速交上了自己的资料,没等几天,剧组就给马德华打来电话,让他准备面试。
马德华对杨洁导演的第一印象很深,“屋里是一间老式的功房,靠镜子不远的地方摆着一排桌椅,在正当中坐着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同志,精瘦干练,一双眼睛特别有神,盯得我有些发憷。”
交谈后马德华得知,这位女同志就是《西游记》的总导演杨洁。杨洁问马德华想演谁,马德华说自己就是冲着猪八戒来的,杨洁告诉马德华,他已经是第四个想演猪八戒的人了,之前试了三位,都还不错。
虽然自己并无胜算,但马德华还是决心努力一试。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品,将自己小时候学的武术、进剧团学的戏曲,跟话剧演员学的话剧,还有他认真琢磨过的猪八戒人物形象全抖搂出来,“可谓使上了浑身解数”。杨洁导演看完后很满意,对他说初试过了,让他再表演一段正在演的昆曲《孙悟空大闹芭蕉洞》中的片段。马德华尽量用生活中的节奏,忐忑地把这场戏演完了,“我演的时候,杨导几乎是面无表情,我一演完,杨导就冲我乐开了,说二试也算过了。” 第三试,马德华选了个《西游记》原著中没有的故事《猪八戒学本领》表演,最终,杨洁导演非常满意,马德华终于拿下了猪八戒这个角色。
1982年,37岁的马德华进入《西游记》剧组。马德华回忆说,师徒四人中唯有扮演唐僧的汪粤是杨洁导演亲自选中的:“那时候杨导到北京电影学院翻看应届毕业生的相册,一眼就选定了汪粤。定下唐僧后,章金莱(六小龄童)也进组了。闫怀礼本来是要演《除妖乌鸡国》的国王,导演见他后问他能不能剃头?结果头一剃,导演说,这就是活脱脱的沙僧啊。”
86版的《西游记》拍摄时间长达6年2个月,马德华说拍到后面时,他们师徒四人达到了一种“情之所至”的状态,“比如我们进了一间屋子,一进门看见一个座位,我就自然而然地抢先几步,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这个时候猴子就跳到我的身后,拽着我的耳朵说:‘呆子,师父还没坐呢。’我揉揉耳朵说:‘你这该死的弼马温,这是我给师父占的地儿,你一边儿去!’类似这样的情节都不是剧本上有的,全是我们即兴表演的。”
在那个年代,拍摄上天入地的戏份可是难上加难,与现在动辄投资过亿的特效“大手笔”来说,《西游记》的场景就是“小米加步枪”。例如,天蓬元帅与孙悟空在天庭打斗的那场戏,为了展现云雾缭绕的效果,剧组最早用干冰加水来营造,结果发现效果不理想,演员做大幅度动作时,裸露的地面就会“穿帮”在镜头里。后来有人建议把干冰放在定点,打氧气进去,但依然不行;又有人提议浇水,把水洒在干冰和氧气上。但是,拍到一半,问题又来了——云雾持续时间太短暂,没多久就散得差不多了。正在大家发愁时,场务找来闲置的木板,隔出一个空间,让场景保持时间更长一点。这样,“云雾”刚好没到膝盖那么高,天宫的质感就浮现在镜头里了。
《西游记》拍摄现场。
化装似上刑,拍摄时险象环生
马德华说,《西游记》拍完30多年了,每当回忆起拍摄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心里依旧是喜忧参半。“我们拍摄时真是险象环生,我骨裂过,被马踹过,不会游泳下河差点被冲走,如同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记得杨洁导演曾说‘咱们的拍摄历时六年,总是可以遇难呈祥,这难道不是冥冥中有佛祖保佑吗?’”
别看镜头里的师徒四人灵动逼真,但幕后的痛苦却只有演员才能深深地体会,六年下来,因为受的罪太多,马德华不仅没胖,反而瘦了不少。
在拍摄《三调芭蕉扇》一集时,有一个镜头是猪八戒和孙悟空腾空追赶牛魔王。那时马德华就想,自己常年练功,要是掉下来就把耙子一扔,手一按地滚过去。但是,真飞起来的时候根本没时间想,“妖精,哪里跑!”这五个字还没说完,马德华就重重摔在地上,“那时候保护我们的就是地上铺的几个纸箱子和一层挺厚的海绵垫,还好,我有一个硅胶大肚子,摔过不少次,只有一次比较严重,进了医院,所幸没有大碍。”
还有一场《弼马温吹火烧八戒》的戏,因为道具师的汽油倒多了,一股热浪直扑马德华的脸颊,尽管戴着面具,他的眉毛、睫毛还是被火燎掉了。
上:《西游记》拍摄时设备简陋,很多特效戏份演员都吃了不少的苦。
这些突发的皮肉之苦还算是小事情,更难的是每天的化装,在马德华看来,那才是真正的酷刑。
原著中,吴承恩对猪八戒的描写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杨洁导演不喜欢这样的妖怪造型,她提出猪八戒和孙悟空的造型必须拟人化,要有神,猪八戒要可爱、孙悟空要美。
当时剧组的化装师是北影厂大师级的化装造型师王希钟,他决定用一种叫硫化乳胶的东西做造型:先用石膏在演员的脸上倒出一个模子,模子上再用石膏扣出一个凹模,在凹模上做一个猪八戒形象的模子,灌上硫化乳胶,放到烤箱里烤,乳胶面具要烤得均匀,等干了后再上色。
在拍摄的六年时间里,炎热的天气对马德华来说最是煎熬,因为他戴上假肚子后,像是高温天气在身上又盖了几层厚厚的棉被。有一天,化装师刚拿出他的假肚子,大家就闻到一股难闻的馊味,原来,假肚子的乳胶上长出了大片的霉斑,可是马上要开工了,导演便下令:“别管那东西了,赶紧穿上开拍了。”化装师只能在发霉的肚子上涂了一层油彩把霉点遮上,马德华穿上了长了毛的肚子,开始拍摄。
比化装还要恐怖的是“修装”。所谓修装,就是把半截面具从脸上掀起来,用酒精棉球把里面全擦干净,之后再拿刷子蘸上胶水,像刷墙一样用胶水把脸上刷匀。这还不算完,还必须要拿扇子把胶水扇得干一点,才能再安回脸上,修完一半脸再修另一半。
师徒四人中,猪八戒和孙悟空需要贴脸。那时,他们每天早上起床到达拍摄地点,在化妆室门口闻着硫化乳胶的那股刺鼻味儿,就要做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谁也不愿意先化。
假耳朵、假猪脸都是用胶刷在脸上的,每天晚上卸妆,从脸上撕下去的时候,感觉就像皮与骨肉的分离。这一撕就是六年,每天都要体验一次揭皮的感觉。脸上、耳后长年累月地刷胶,早已经痛痒难忍。特别是夏天,有蚊叮虫咬,加上皮肤出汗,一上胶,火辣辣地疼,汗顺着面具流到嘴里又咸又涩,脸上经常起痱子,又疼又痒。
卸装时用劲太大,直接把皮一起撕下来,那种痛苦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马德华也因此留下了后遗症,脸庞一侧的皮肤是黑色的。
有一次,因为脸上的胶水没卸干净,差点要了马德华的命。大半夜,熟睡中的马德华被一块枕巾粘住了整张脸,睡梦中的他憋得满头大汗、面色青紫,一口气上不来就差点憋死了,他想想都后怕。
对马德华来说,扮成猪八戒是一项大工程。
由于每天都得戴着假脸,从上了妆开始,为了不影响妆容异位,马德华就不能正常进食了。那时候剧组的人员吃中午饭时,“八戒”和“猴哥”就像难兄难弟一样躲在旁边,饭香飘过来,两人的肚子不自觉地咕噜咕噜叫,马德华摸着肚皮咽口水的样子真的是“八戒”附体,让大家笑个不停。后来剧组为了不刺激他俩,都要快速地、隐蔽地吃盒饭,让二人少受点折磨。
因为猪八戒有一双长睫毛,马德华在粘假睫毛时,要先在真睫毛上粘乳胶,有时候一不留神,胶水用多还会把眼睛粘上。只能拿着酒精棉擦眼睛,好不容易擦开了,又不敢眨眼睛了。
《西游记》后,很难接新戏
其实,除了饰演猪八戒外,马德华在《西游记》中也客串了白毛猴、强盗、山神等十多个角色,都是演什么像什么。但是,《西游记》还是让观众把马德华与猪八戒混为一体,他若想再次突破,重新塑造别的人物,“难于上青天”。马德华坦承,自己的心情从开始有些失落,到后来的平和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观众能喜欢、能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演员,演过猪八戒,那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在《西游记》之后,马德华也想着多尝试其他类型角色,“为此我主动见了很多导演,他们对我扮演的猪八戒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但由于这一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所以,大部分导演认为我已经很难再适合其他的角色了。经过很多次这样的见面后,我的心里不是滋味。可以说,我是成也八戒、败也八戒。”
有一次,一个“太监”的角色有意让马德华来演,他把动作表情都设计好了,可是制片方一看他是“猪八戒”就说算了,因为他们看了全笑场了,根本没法入戏。
有几次,因为对剧中的角色非常感兴趣,马德华想怎么也得争取一下,就向导演要了剧本,“我仍然保持着拍《西游记》时的习惯,在拿到剧本后会亲手抄写一遍,以求一字一字地加深自己对于人物的认知和理解。”虽然把前期工作做得很详细,可马德华却依旧被剧组以各种理由婉拒。马德华说,演过“猪八戒”后,便很难接到别的角色了。
直到有一次马德华去黑龙江参加一个活动,他和陈道明分到了一个房间,“道明跟我说:‘马兄,我建议你以后接戏的话二号都不要接,只接一号角色。’我突然想起自己很难接到戏的那段日子,回道:‘道明,咱俩不一样,你是科班出身,从开始拍戏时你的实力就得到了认可,接一号能撑得住,而且你的形象好,我这形象去扮演戏里的一号角色还是很吃力的。另外,我是戏曲演员出身,需要不断去学习影视上的东西,我应该做的是不管这个戏份是轻是重,只要能够勾起我的创作欲望,我就应该接下来。”
当马德华说完这番话后,他自己的胸中也豁然开朗了,“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那迟重瑞扮演了唐僧,章金莱专注于孙悟空,我演的猪八戒这个角色让观众喜欢、记得,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演猪八戒,懂得人生
花六年时间演猪八戒,也让马德华在这一角色上取得真经,“拍完《西游记》我有一个感悟,人要快乐,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得有一个信念,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马德华看来,猪八戒是幽默、滑稽、大智若愚的。“猪八戒的那种接地气的性格其实是最真实、最善良的,毫不矫揉造作。他的身上有着每个普通人的影子,正因为大家在猪八戒的身上看到了那种不完美,看到了他很懒,有拖延症、贪吃、好逸恶劳,在情欲和事业上很纠结,才让更多人喜欢上了猪八戒。猪八戒这个人物是最有人情味的,最像一个普通人。”
《西游记》的拍摄为马德华带来了很多收获,更让他懂得了人生。马德华称,猪八戒这个角色是《西游记》里最丑的,最开始因其被刻画成又懒、又贪吃、又好色的性格特点,所以,老百姓开玩笑时也常用猪八戒来比喻他人长相不好看,或者好吃懒做。
其实,猪八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体,老百姓身上大大小小的缺点、毛病它都有,同时老百姓身上的优点与美德,它也具备,“每次师徒产生分歧,猪八戒虽说要回高老庄,却一次没回过。在最危难的时候,说回去也不过是热闹热闹嘴。但你瞧这猴儿没有,它从不说回花果山,却回去了三回。”
此外,在唐僧师徒取经的团队中,唐僧总给人一种懦弱的感觉,但他的意志力最为坚定,所以最终成佛;孙悟空一往无前、战天斗地,没有怕的时候,有着大无畏的精神,所以它也能成佛;沙僧兢兢业业,成为了罗汉;白龙马任劳任怨、忍辱负重,成为菩萨。然而,只有猪八戒最后被封了“净坛使者”,负责清理供坛上的剩余瓜果,虽然说不上圆满,但是他比其他人活得自在潇洒。
在马德华看来,为什么猪八戒无法成佛,是因为其代表了欲念,“每个人都有欲望,如果不得以控制便会发展的很可怕,而且也正因欲望无法彻底消失,故猪八戒无法成佛,所以,拍完《西游记》,我便把一些非分的欲念,在生活中不断消掉。”这也是马德华悟出的人生之道。
在表演境界上,马德华也从“二师兄”角色中受益匪浅,“我还是小学员时,我师父就对我说过,戏台和世界一样,没那么多英雄好汉,但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只要你用心去演,丑角也有他的可爱之处。”马德华说,这正是自己塑造猪八戒的信条,所以这一辈子,他时刻自省,查验自己演戏是否符合规矩,“比如,‘甘愿做男二号,但永远用男一号的标准来诠释男二号’、‘不能把角色演脏了’、‘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极致’等都是我遵从的艺术精神和理念。”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