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能量的南京答案
2019/03/05 | 作者 巨木 | 收藏本文
摘要:近年来,南京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实施了系列有力举措。其中,“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力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促进校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9年1月28日,在南京塔菲尔新能源办公大楼前停着一辆东莞牌照的纯电动轿车,塔菲尔首席运营官顾国洪介绍说,这辆使用塔菲尔电池的轿车刚从东莞开过来,1400公里历时两天时间,充电连同服务费总共才花了161元。
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南京市立足高端化要重点打造的产业地标企业。公司成立于2014年,而搬迁到南京江宁区才一年半的时间,就荣获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称号,2019年接到的订单额已经达到20多个亿。
自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以来,南京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方法路径,聚力攻坚突破,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创新名城建设取得了超出预期、可圈可点的阶段性成效。
国家战略,大学资源和学术价值
近年来,南京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实施了系列有力举措。其中,“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力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促进校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南京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一楼大厅,南京大学双创成果正以图文形式向公众展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张全兴院士团队研发的聚乳酸绿色生产工艺,解决了塑料袋、塑料薄膜等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朱嘉教授利用纳米黑金材料突破海水淡化技术瓶颈;张志炳教授团队开发了重油、渣油等劣质油品的低成本裂解技术;李爱民教授团队开发的污水集成深度处理的创新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
“双创”概念来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南京大学双创成果显著,不断刷新城市创新的高度。
新世纪,中国科技实力获得较大提升,初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研体系。但是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力量不足等问题突出,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为此,政府提出要建设国家级创新体系,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方面增加投入,增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权限,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学术价值与产值挂钩,创新激情被点燃,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推进,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这样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南京在2018年1月全面启动创新名城建设,实施一系列校地融合的举措,用顶层设计来指导城市的创新之路。
南京大学作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样本,对于创新名城建设,是一种强大的支持。南京大学在江苏全省建立了24个产学研基地,在培训、孵化和推广双创成果方面硕果累累,已经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成果转化的路径。2016年,南京大学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入选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更难得的是,南京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综合实力超强,在电子信息、绿色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关键技术突破。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这样平台,在产业化过程中,采取“科技人才(团队)+科技成果”双要素转化的模式,积极借助政府力量,搭建“政产学研”平台。
作为拥有53所高校的科教名城,除了南京大学,还有东南大学、中科院6个研究所等知名高校院所,都为南京打造创新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探索,模式突破瓶颈
2019年1月29日傍晚,南京孵鹰大厦的灯光已经亮起,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钱进,正在为来宾介绍新近研制出的辅助精准穿刺机器人。这台机器人看上去像体积略大的显微镜,有一只可以弯曲的“长臂”,前端带有小型摄像头,做起各种穿刺操作精准而敏捷。
“目前手术中人工穿刺,误差大约在两三毫米,操作动辄需要一两个小时;而机器人穿刺误差不大于1毫米,平均用时半小时。”钱进说该手术机器人是该研究所与南京市鼓楼医院合作,基于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与人共融轻型协作机器人在智慧医疗方面的典型应用案例,被列入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有望实现临床应用。
“我们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但更是一家公司。”钱进介绍,不同于传统研究院所,智能制造研究所是由核心管理研发团队、省产研院、地方政府三方,以现金形式合资,以有限责任公司的独立法人市场主体自主进行技术研发、业务运营,研究所的员工没有事业编制。场地、设备则由地方政府提供,资产归属地方政府,把资金全部投入研发和经营,实现轻资产运营,最大化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有限公司运营产生的增值部分,按股权进行分配,被称为共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研究所的核心管理研发团队占股60%,以现金入股,管理、研发人员在经营方面有更大自主权,在机制方面有更高的灵活性;个人和研究所的命运被紧紧捆在一起,极大提升了管理和研发团队的创新热情。
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计划”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今年要统筹实施的“六大计划”之一,在南京2019年一号文件中也有“高标准建设重大研发平台”的措施,文件还提及了研发平台的运营与对职业经理人的奖励模式。
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化的运营,是南京一直以来的探索。正是看到这种新机制的独特优势,2015年,骆敏舟博士放弃中科院系统的高薪待遇,成为省产研院的第三位项目经理,于2016年9月组建了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2年多来,已经聚集100多名智能制造领域的高层次管理、研发人员;开展与人共融轻型协作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30多项研发项目;为省内外50多家企业提供包括智能立体仓库、精密部件加工、特种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智能工厂方案、工业软件在内的研发技术服务。
科技体制改革40年,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和路径。像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是南京在创新创业发展上努力探索而成的,有着许多成功的案例。
江苏科创交通安全产业研究院也是一家人才团队持大股、公司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技术研发与市场运营都找到了契合点。再如以南京大学李爱民团队(主体)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华兴投资集团共组建的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也是同类非常成熟的新型研发机构。
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是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关键抓手。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和领先技术,结合具备一定产业化条件和市场化前景的项目,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打造可持续孵化科技企业的平台。这一创新模式,已广泛应用在南京创新产业的发展之中。
城市基础,磁场效应和顶级资源
六朝古都、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南京是中国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拥有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础,具备规模优势,上下游产业链也比较完善。
除此之外,南京一直致力于营造创新生态,并形成配套政策体系,比如2019年一号文件中提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强化宽容失败的制度保障,鼓励企业搞研发搞创新。
南京深厚的城市底蕴和产业资源做基础,完善的政府服务作支撑,创新机制做保障,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一流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南京。从调研对接到洽谈签约,校地互动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展开,充分体现了2019年一号文件中突出强调的创新“国际化”导向。
英国剑桥大学创办800年来在海外唯一以大学冠名的科创中心,签约落户南京江北新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带着全球领先的石墨烯技术,来到南京组建研究院;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哈特穆特·米歇尔教授在鼓楼高新区组建霍普(南京)生命科学创新研究院。
2018年,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专家在内的1170名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208家,孵化引进企业951家。
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挂牌短短一年多,已落户江苏MEMS智能传感器研究院、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等47家新型研发机构。数据显示,开发区累计集聚两院院士42人。
2018年,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先后在美国波士顿、旧金山等地设立引智工作站,又设驻英工作站、俄罗斯海外创新中心、德国协同创新中心、法国创新工作站等。
2019年,江宁开发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步伐提速,新引进2位诺奖得主,以及新西兰、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6位海外院士的顶尖项目,还忙着在以色列和德国图林根州打造两个全新离岸孵化器,以构筑面向全球的创新格局。
创新企业,主导变革
创新理论之父、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是创新活动真正的主体。“一号文”第一条就强调做强创新主体,并以“更大力度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科创企业森林”。
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和积累,中国整体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许多科技和创新指标已经显现出数量优势,部分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尤其是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制药、第五代通信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活力和动能。
2016年,创新创业活动踊跃,全国登记企业达到552.8万户,风险投资总额大约占全球的1/4;“独角兽”企业(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数量超过全球的1/3,基本与美国相当。但是,许多新兴业态仍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核心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创新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体系的竞争。南京在2019年要统筹实施六大计划,其中就有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
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秉承“做更专业的中国芯”发展理念,已经跻身全球顶尖动力电池供应商行列。
当前,世界能源已进入煤炭、油气向新能源转换的新阶段,新能源成为主体消费能源是必然趋势,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弯道超车”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全球产业革命中,南京显然不是旁观者。2019年,南京要进一步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在2018年高企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再净增900家、力争1000家。还要更大力度支持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发展。进一步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到那时,创新名城与名企将携手参与并引领到这场变革之中。
生态布局,有机生长
在高新科技产业链的打造上,南京也做了充分布局。
2017年,拥有国际领先、软硬结合AI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地平线,推出中国首款人工智能芯片,地平线征程1.0与地平线旭日1.0系列芯片。2018年,地平线又相继发布了面向智能驾驶的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等产品。该平台在2019年年初荣获CES创新奖。
早在创立之初,地平线就专注边缘计算与软硬结合,如今边缘计算与软硬结合已成为国际技术潮流。前端计算可以大大节省带宽,让更多场景下的实时计算成为可能,在未联网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实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决策控制,而在联网情况下则可节省带宽,并可大幅度降低计算延迟,同时更好地保障隐私安全。近期,地平线登榜硅谷知名智库CB Insights评选的全球AI百强,是唯一上榜的中国AI芯片企业。
与地平线的发展路径不同,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江苏科创交通安全产业研究院成立一年多来,努力布局基于窄带物联网技术的路侧设施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路侧设施的可视、可感、可控,为车联网应用奠定实时数据基础、提供信息交互平台。
可以说,地平线和江苏科创交通安全产业研究院,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通过各自不同的创新,搭建未来城市的场景。他们都是智能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实际上,在南京创新名城“强磁场”中,有的产业已经具备规模优势,形成集聚效应,建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如物联网、信息通讯设备、智能电网、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数个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比如,近年来,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崛起,全球芯片制造业龙头台积电,在江北新区投资建设的12吋晶圆厂项目。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目前已有14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集成电路企业安家江北新区,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
江北新区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创新谷、健康大数据产业应用园与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基因测序、大分子药物、高端医疗器材与设备、精准医疗服务等项目集聚,打造千亿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完整的产业集群,富有活力的竞争和生产,必将提升企业创新指数。这不能不说是南京深度思考创新生态结构后所作的决定。
新金融,助推高质量创新
金融,是城市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高端资源,金融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城市金融业越强大,意味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越强悍,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就越深远。
按照经济学界的解释,创新活动中的要素重组,是由创新主体、创投资本和创新生态构成的闭合环。而创投资本便是其中关键之一。
随着南京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本投到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注册资本50亿元的科创投资集团组建运营,全市经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1850亿元。
江北新区是南京打造创新金融的排头兵。新区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加大新金融产业引进和培育,集聚金融资产管理、股权投资、金融科技、保险创新等新金融业态,构建“融资+投资+保险”的中心商务梦想之城。
江北新区积极构建“一心一镇”为主阵地、多区域联动发展的现代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江北新区还设立100亿元的新金融发展基金,从金融企业落户奖励、办公用房支持、经济贡献奖励,到金融高端人才引进、金融项目创新支持、投资风险补偿都提供政策支持。
有了科技创新金融助力,南京打造高质量创新产业的目标,也将更进一步。
未来网络,未来方向
南京未来网络小镇,坐落于江宁经济开发区一座颇有规模的现代建筑中,是南京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立的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近些年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快速成长,南京丰富的科教优势却并未充分发挥。南京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布局未来产业,建设未来网络国家实验室。
据统计,在小镇未来产业中,包括省重点未来网络产业创新综合体在内的11个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并有序推进。国家火炬江宁未来网络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功能平台,更让小镇成为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未来网络研发与产业发展的集聚高地,已累计引进两院院士14名。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率领团队入驻江宁,成立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和南京未来网络产业创新有限公司,从事未来网络的顶层设计、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与发展等。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据预测,2025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将占GDP比重达到22%以上。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中国处于跟跑状态,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网络操作系统缺失。而如今,全球未来网络进入巨大的变革时代,2013年2月,国家启动未来网络实验设施CENI项目,是中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布局建设的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控中心建在南京,将面向未来网络前沿科学问题,建设一个开放、易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大规模通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
2018年4月,未来网络研究院孵化的易米云通,凭借在云通信领域的创新模式,成为南京市首批上榜的关注独角兽企业(指估值在0.5亿美元至5亿美元区间的高新企业)。
未来产业是高端产业发展与未来创新方向,以CENI项目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更填补了新世纪以来国家在创新体系建设上出现的不足;对网络通信和软件等新兴产业,也具有重要的引领发展和技术支撑作用。
这也是南京在创新名城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给出的答案。
相关报道
评论